《類經》~ 七卷 (5)
七卷 (5)
1. 六、經絡之辨刺診之法
(靈樞經脈篇,脈度篇)
白話文:
人體內的經絡連接著臟腑和肢體,氣血通過經絡運行,灌溉養育全身。當經絡通暢時,人就能健康長壽;若經絡阻塞或受損,則會導致疾病。經絡還與人的精神活動相關聯,影響著情緒和意識。保持經絡的順暢是維護健康的重要因素。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靈樞經脈篇。足太陰當作手太陰。經脈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經脈,皆伏行分肉之間,不可得見。其有見者,惟手太陰一經,過於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淺,故不能隱。
白話文:
黃帝說:十二條經脈隱藏在肌肉層中,深度較深,看不到。其中能看到的,只有足太陰(應為手太陰)經脈,它經過手腕外側,因為那裡骨頭裸露,皮層較薄,所以無法隱藏。
下文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正謂此耳。此外諸脈,凡浮露於外而可見者,皆絡脈也。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此舉手絡之最大者,以明視絡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經,而手六經之絡,則惟陽明少陽之絡為最大。
白話文:
古文:下文所說經脈,通常不容易看得見,只能通過氣口來判斷它們的虛實,這句話就是指這個。此外,其他經脈,凡是浮露在外、看得見的,都是絡脈。分肉,意思是肌肉中的紋理。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這條是舉手絡中最大的來說明辨別絡脈的方法。手足都各有六經,而手六經的絡脈中,只有陽明少陽的絡脈最大。)
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左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太陰;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臂表腕後二寸兩筋間,邪行向內,歷陽明、太陰別走厥陰。二絡之下行者,陽明出合谷之次,分絡於大食二指;少陽出陽池之次,散絡於中名小三指,故起於五指間。其上行者,總合於肘中內廉厥陰曲澤之次。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絡脈叫做偏歷,位於左腕後方三寸的上側,分開走入太陰經。手少陽經的絡脈叫做外關,位於手臂外側的腕後二寸處,兩條筋之間,斜轉向內,經過陽明、太陰經,分開走入厥陰經。這兩條絡脈向下行的部分:陽明經出自合谷穴次,分絡於食指和大拇指;少陽經出自陽池穴次,分佈出絡於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因此它們都起於五指之間。向上行的部分,總共匯合於肘部內側的厥陰經曲澤穴次。
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顯然可察,俗謂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脈,即蓄血之大絡也。凡浮絡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入於經。酒亦水穀之悍氣,其慓疾之性亦然。
白話文:
凡是人露出在手背上的筋脈,都看得非常清楚,俗稱青筋,其實這既不是筋也不是脈,而是儲藏血液的大血管。凡是浮在身體外表的血管,都可以以此推而得知。喝酒的人,衛氣會先流到皮膚,先充盈絡脈,絡脈先盛,所以衛氣已經充盈,營氣才會滿,而經脈就會變得非常旺盛。
(衛氣是水穀的暴厲之氣,這種氣性暴躁、快速且滑利,不進入經絡。酒也是水穀的暴厲之氣,它們暴躁的性質也相同。)
故飲酒者,必隨衛氣先達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已平,而後營氣滿,經脈乃盛矣。平,猶潮平也,即盛滿之謂。愚按:脈有經絡,經在內,絡在外;氣有營衛,營在內,衛在外。今飲酒者,其氣自內達外,似宜先經而後絡,茲乃先絡而後經者何也?蓋營氣者,猶原泉之混混,循行地中,周流不息者也,故曰營行脈中。衛氣者,猶雨霧之鬱蒸,透徹上下,遍及萬物者也,故曰衛行脈外。
白話文:
因此,飲酒後,酒氣會隨著衛氣先到達皮膚,先充實絡脈,絡脈先充足,之後衛氣就平穩,然後營氣才會充滿,經脈才會充盛。平,就像潮水漲平一樣,也就是充滿的意思。
我愚見:脈分為經脈和絡脈,經脈在內,絡脈在外;氣分為營氣和衛氣,營氣在內,衛氣在外。現在飲酒後,酒氣從內向外擴散,應當先經過經脈再到絡脈,為什麼卻是先到絡脈纔到經脈呢?這是因為營氣就像泉水在地下流動,周而復始,所以說「營行脈中」。而衛氣就像蒸汽氤氳,可以穿透上下,遍佈萬物,所以說「衛行脈外」。
是以雨霧之出於地,必先入百川而後歸河海;衛氣之出於胃,必先充絡脈而後達諸經,故經水篇以十二經分配十二水。然則經即大地之江河,絡猶原野之百川也。此經絡營衛之辨。)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白話文:
就像雨霧從地面升起,必須先匯聚到各條河流中,然後才能匯入江海一樣;衛氣從胃中輸出,必須先充斥在經絡中,然後才能到達各個經脈。因此,《經水篇》中將十二經脈分配給十二水。可見經脈就像大地的江河,而經絡就像原野中的河流一樣。這是經絡和營衛的區別。
脈搏突然跳動,說明邪氣居住於此,並停留於經脈的起始和末端;脈搏不動,則代表有熱邪;脈搏不強勁,則代表經氣不足;脈象與正常情況不同,就能知道是哪條經脈有病。
(上文言飲酒者能致經脈之盛,故脈之平素不甚動而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經脈之本末而然耳。邪氣者,即指酒氣為言。酒邪在脈,則浮絡者雖不動,亦必熱也;雖大而不堅,故陷且空也。此浮絡與經脈之不同,故可因之以知其動者為何經之脈也。此特舉飲酒為言者,正欲見其動與不動,空與不空,而經脈絡脈為可辨矣。
白話文:
喝酒能使經脈充盛,所以脈搏原本不動或突然動起來的,都是因為邪氣停留於經脈的末端所致。邪氣就是指酒氣。酒邪在脈中,浮在上方的絡脈雖然不動,但也一定會發熱;絡脈雖然又大又軟,所以摸起來空虛無力。浮絡脈與經脈不同,所以可以藉此判斷移動的到底是哪條經脈。文中特別舉喝酒為例,就是想要說明移動和不動、空虛和不空虛的區別,這樣就能分辨經脈和絡脈了。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也。肺朝百脈,氣口為脈之大會,凡十二經脈,深不可見,而其虛實,惟於氣口可知之,因其無所隱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見者,皆絡脈而非經也。
白話文:
雷公問:如何區分經脈和絡脈?
黃帝答:經脈通常看不見,它的虛實狀況可以用氣口來判斷。脈絡可見的部分都是絡脈。
(氣口指的是手太陰肺經。肺部連接所有脈絡,氣口是脈絡的匯聚處。十二條經脈都很深,看不見,但它們的虛實狀況可以在氣口處得知,因為這裡沒有遮擋。至於其他露出在外,看得見的脈絡,都是絡脈,不是經脈。)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大節,大關節也。絕道,間道也。凡經脈所行,必由谿谷大節之間。絡脈所行,乃不經大節,而於經脈不到之處,出入聯絡以為流通之用。然絡有大小,大者曰大絡、小者曰孫絡。
白話文:
雷公說:我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黃帝說:所有絡脈都不能穿過大關節之間,一定會經過間道出入,再在皮膚的內側重新連接,它們的交會點都會在體表顯現。(大節,指大關節。絕道,指間道。經脈的運行,必須經過關節的凹陷處。而絡脈的運行,是不經過大關節的,而是在經脈無法到達的地方出入,以連繫各部位,達到流通的作用。但是絡有大小之分,大的稱為大絡,小的稱為孫絡。)
大絡猶木之干,行有出入;孫絡猶木之枝,散於膚腠,故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凡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結粗突倍常,是為結上,即當刺處也。苦血聚已甚,雖無結絡,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則發為痹痛之病。
白話文:
主幹絡脈(大絡)就像樹幹,有好幾處分支和交會點;較小的絡脈(孫絡)就像樹枝,散佈在皮膚和肌肉組織之間,所以它們的交會點都出現在皮膚表面。因此,針刺放血必須針在結聚點的上方,如果血液瘀積很嚴重,即使沒有結聚點,也必須緊急放血以清除邪氣和排出血液,否則血液積留會導致痺證(肌肉或關節疼痛、麻痺)。
(對於針刺放血,一定得刺在結聚點的上方,因為血液積聚處會形成一個突出的結節,大約比平常大一倍,這就是所謂的結聚點,也是針刺的部位。如果血液積聚嚴重,即使沒有結聚的絡脈,也必須快速放血來去除邪氣和瘀血,否則會產生痺痛等疾病。)
今西北之俗,但遇風寒痛痹等疾,即以繩帶緊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脹突,乃用磁鋒於肘中曲澤穴次,合絡結上,砭取其血,謂之放寒,即此節之遺法,勿謂其無所據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診,視也。
白話文:
現在西北地區的習俗,只要遇到風寒痛痹等疾病,就會用繩子緊緊綁住上臂,讓手肘的青筋凸起,然後用磁針在肘部曲澤穴附近刺入,用針連接手上的靜脈,刺出血液,稱為「放寒」,這是一種節日的遺留習俗,不要認為它沒有依據。
凡是診斷脈絡,脈搏呈現青色表示寒冷且疼痛,呈現紅色表示有熱。胃中寒冷,手上的魚際絡脈會呈現青色;胃中有熱,魚際絡脈會呈現紅色;若突然出現黑色,表示瘀血停滯已久;若出現紅色、黑色、青色混雜的情況,表示有寒熱之氣;若青色短促,表示氣虛。
此診絡脈之色可以察病,而手魚之絡尤為顯淺易見也。寒則氣血凝澀,凝澀則青黑,故青則寒且痛。熱則氣血淖澤,淖澤則黃赤,故赤則有熱。手魚者,大指本節間之豐肉也。魚雖手太陰之部,而胃氣至於手太陰,故可以候胃氣。五色之病,惟黑為甚,其暴黑者,以痹之留久而致也。
白話文:
通過診斷手指脈絡的顏色可以觀察疾病,而手指掌面上的脈絡尤其明顯易見。
- 寒證:氣血凝滯,凝滯則呈現青黑色,所以青色表示寒證且伴有疼痛。
- 熱證:氣血充盈,充盈則呈現黃赤色,所以赤色表示熱證。
- 手魚:是指大拇指根部關節間豐滿的肉。雖然手魚屬於手太陰肺經的範圍,但胃氣會到達手太陰經,因此可以通過手魚來瞭解胃氣的狀況。
- 五色病症中,黑色最嚴重。突然出現的黑色,是因痹症留滯過久導致的。
其赤黑青色不常者,寒熱氣之往來也。其青而短者,青為陰勝,短為陽不足,故為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凡邪氣客於皮毛,未入於經而為寒熱者,其病在血絡,故當間日一取以去其血。血盡則邪盡,邪盡則止針,而後因其虛實以調治之也。
白話文:
臉色時而發紅時而發青發黑,說明寒氣和熱氣在體內交替往來。臉色發青且氣色短淺的,是由於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所以氣血不足。
針刺治療寒熱病,通常血絡穴位都會出血。需要間隔一天進行一次針刺,直到出血停止為止,然後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進行調理。
凡是邪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尚未侵入經絡而導致寒熱病的,其病根在血絡,因此需要間隔一天進行一次針刺以去除瘀血。瘀血去除完畢,邪氣也就會消除,就可以停止針灸治療,然後根據患者虛實情況進行調理。
邪自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義詳針刺類三十。)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視其絡脈之小而短者,氣少故也,不可刺之。虛甚而瀉,其氣重虛,必致昏悶,甚則運僕暴脫不能出言,急扶坐之,使得氣轉以漸而蘇。若偃臥則氣滯,恐致不救也。
)
白話文:
病邪是由皮膚表層侵入人體,會逐漸深入到五臟六腑。相關的內容詳見《針灸大成》三十卷。
如果病邪入侵較淺,症狀相對較輕,氣息微弱,如果進行瀉法的治療,則會出現氣悶的症狀;氣悶嚴重時,患者會昏倒並無法說話。一旦出現氣悶,要立即讓患者坐起來。
(根據診脈,如果發現患者脈絡細小而短促,說明患者氣息微弱,不宜針刺放血。如果患者虛弱時進行瀉法,會加重虛弱,導致昏厥,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猝死,無法言語。應立即扶起患者並讓其坐著,這樣氣血就能逐漸運行,患者才能恢復清醒。如果患者平躺,氣血會停滯,恐將危及生命。)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靈樞脈度篇。經脈直行深伏,故為里而難見。絡脈支橫而淺,故在表而易見。絡之別者為孫,孫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體細脈,即皆膚腠之孫絡也。絡脈有血而盛者,不去之則壅而為患,故當疾誅之。
白話文:
經脈在體內直線運行,稱為裏,而橫向分岔出的稱為絡,絡再分出的更細小稱為孫。
血氣充盛而有病的,應快速驅逐病邪;血氣過盛的,應瀉去多餘部分;血氣虛弱的,應服用藥物來補充。
經脈深入體內,因此稱為裏,難以觀察。絡脈橫向分岔,較淺,因此在體表較容易看到。絡脈中分出的更細小部分稱為孫,孫的意思是更小,越小越密。人體遍佈全身的細小脈絡,都是皮膚與肌肉中的孫絡。
絡脈中有血氣而充盛的,如果不處理就會造成阻塞而引發疾病,因此應該快速驅逐病邪。
誅,除也。然必盛者而後可瀉,虛則不宜用針。故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即虛者飲藥以補之之謂。)
白話文:
誅,就是清除的意思。但是必須是身體強壯的人才可以放血治療,如果是虛弱的人就不適合使用針灸。所以《邪氣臟腑病形篇》上說:身體虛弱的人,不要用針灸治療,而應該用甘味的藥材來調養。這句話就是說,對於虛弱的人,應該用藥物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