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卷 (29)

回本書目錄

三卷 (29)

1. 十七、婦人無須氣血多少

(靈樞五音五味篇)

黃帝曰:婦人無須者,無血氣乎?岐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凡男婦之有須無須者,皆由於衝任二脈之血有盛衰也。衝任為經絡之海,其起脈之處,則在胞中而上行於背裡。所謂胞者,子宮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稱為子宮;惟女子於此受孕,因名曰胞。

然衝任督脈皆起於此,所謂一原而三岐也。胞義詳氣味類三。子宮命門詳義具附翼三卷,三焦包絡命門辨中。)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衝任,陰脈也,故循腹右上行。然左乳之下,則有胃之大絡,此正左陽右陰,相配之妙也。

詳脈色十一。)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數脫血,謂血不留而月事以時下也。衝任為血之海,須為血之餘,血不足則衝任之脈不榮於口,而須不生矣。數音朔。)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陰不用者,陽痿不舉也。

此言士人之陰傷而絕者,須尚不去,何宦官之血不常脫而須獨無也。)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士人者,陰氣雖傷而宗筋未壞;彼宦官者,去其宗筋,則傷其衝脈矣。血一瀉而不能復,皮膚內結而經道不行,故衝脈不榮於口,而須不生也。

)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謂身為男子,而終身無須,若天生之宦官然,故曰天宦。)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天之所不足,言先天所稟,有任沖之不足者,故亦不生須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日月有光,見影可識,音聲有應,聞響可知。惟聖人者,能明物理之精,故因此可以知彼,因外可以知內也。)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黃赤者為陽,青白黑者為陰也。)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在頰曰髯,在口下及兩頤者曰須,在口上曰髭。凡此所言者,即其經行之地。)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十二經之血氣多少,各有不同,兩經所言之數凡三,皆有互異。

意者氣血多少四字,極易混亂,此必傳錄之誤也,當以素問血氣形志篇者為是。詳見經絡二十。)

白話文:

十七、婦人無須氣血多少

黃帝問:「女性沒有鬍鬚,是因為她們氣血不足嗎?」岐伯回答:「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經絡的匯聚之處。(男女是否有鬍鬚,取決於衝任二脈的氣血盛衰。衝任二脈是經絡之海,其脈絡起源於子宮,並向上行於背部內側。所謂『胞』,就是子宮,這是男女藏精的地方,都可稱為子宮;但只有女性在此受孕,因此特別稱為『胞』。衝脈、任脈、督脈都起源於此,可說是同源而分三支。)這些脈絡浮出體表後,沿著腹部右側上行,匯聚於咽喉,再分支環繞唇口。氣血旺盛則能滋潤皮膚肌肉,若血氣特別旺盛,則會滲透皮膚,生長毛髮。(衝任二脈屬陰脈,因此沿腹部右側上行。然而左乳下方有胃的大絡,這正是左陽右陰相互配合的奧妙。)現代女性天生氣有餘而血不足,因為她們經常失血(指月經按時來潮),衝任二脈無法滋養口唇,所以不生鬍鬚。(衝任二脈是血的匯聚之處,鬍鬚是血的餘氣,血不足則衝任之脈無法滋養口部,因此不生鬍鬚。)」

黃帝又問:「有些男性陰部受傷,陰氣斷絕而無法勃起,陰器失去功能,但鬍鬚仍在;而宦官卻沒有鬍鬚,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宦官因為切除陰莖,損傷了衝脈,血液流失無法恢復,皮膚內結,唇口得不到滋養,所以不生鬍鬚。(一般男性即使陰氣受損,但陰莖未完全破壞;而宦官切除陰莖,直接損傷衝脈,血液流失後無法再生,皮膚內結導致經脈不通,衝脈無法滋養口部,因此不生鬍鬚。)」

黃帝再問:「有一種天生無鬚的男性(稱為『天宦』),未曾受傷,也未失血,卻不生鬍鬚,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是先天稟賦不足,他們的任脈和衝脈不旺盛,陰莖發育不全,氣有餘而血不足,唇口得不到滋養,所以不生鬍鬚。」

黃帝讚嘆:「聖人通曉萬物之理,如同日月的光影、聲音與回響,聽到聲音就能知道其形狀。若非先生,誰能明白萬物的精微之處?(聖人能洞察事物的本質,因此能由此知彼,由外知內。)所以聖人觀察人的面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黃赤屬陽,青白黑屬陰。)眉毛濃密者太陽經多血,鬍鬚茂密者少陽經多血,鬍鬚美觀者陽明經多血,這是相應的規律。(在臉頰的鬚稱為『髯』,在下巴及兩頰的稱為『須』,在上唇的稱為『髭』。這些都與經脈運行相關。)人的氣血常數是: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多氣少血,陽明經多血多氣,厥陰經多氣少血,少陰經多血少氣,太陰經多血少氣,這是自然的規律。(十二經脈的氣血多少各有不同,不同經典記載略有差異,可能是傳抄錯誤,應以《素問·血氣形志篇》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