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七卷 (4)

回本書目錄

七卷 (4)

1. 五、十五別絡病刺

(靈樞經脈篇)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此下即十五絡穴也。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本經由此穴而別走鄰經也。手太陰之絡名列缺,在腕後一寸五分,上側分肉間,太陰自此別走陽明者。其太陰本經之脈,由此直入掌中,散於魚際也。

白話文:

手太陰經的分支,稱為列缺穴。位於手腕上的分界處,沿著太陰經走向手掌,並散佈在魚際穴。(以下列出十五個絡穴。之所以不稱之為「絡」,而稱之為「別」,是因為本經從這個穴位分開,走向相鄰的經絡。)手太陰經的絡穴叫列缺,位於手腕後方一寸五分,上面分肉間,太陰經從此處分出走向陽明經。太陰經的本經,從此處直接進入手掌,並散佈在魚際穴。

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氣口三倍者是也。)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掌後高骨為手銳骨。實為邪熱有餘,故手銳掌熱。欠㰦,張口伸腰也。

白話文:

有的人可能三部脈(寸、關、尺)都沒有,只有從列缺穴到陽谿穴纔有脈搏,俗稱「反關脈」。這是因為正經脈虛弱,而絡脈氣血充盈所致。《千金方翼》中記載,這是陽脈逆流,超過氣口脈的三倍。

如果這種脈象實證,則手背會尖銳、手掌發熱;虛證則會打哈欠伸懶腰、小便次數頻繁。取穴時,應在腕關節上半寸處,走行於陽明經。(掌後高起的部分是手銳骨。實證是因為邪熱過於旺盛,所以手背尖銳、手掌發熱。打哈欠伸懶腰是因為氣血虧虛。)

虛因肺氣不足,故為欠㰦及小便遺而且數。通俗文曰:體倦則伸,志倦則㰦也。治此者取列缺,謂實可瀉之,虛可補之。後諸經皆準此。半寸當作寸半。此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曰偏歷,亦入太陰,以其相為表裡,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他經皆然。㰦音去。)

白話文:

虛症是肺氣不足引起的,因此出現打哈欠以及小便遺失而且頻繁。民間俗話說:身體疲倦了就會伸懶腰,思緒疲倦了就會打哈欠。治療這種情況,可以取穴位列缺穴,因為有實的可以瀉,有虛的可以補。以後其他經絡都以此為準則。半寸應當寫作寸半。這是太陰經的絡脈特別經過陽明經,而陽明經的絡脈叫偏歷,也進入太陰經,因為它們相互為表裡,所以互相為注絡以相通。其他經絡也都是如此。(「欠」字讀去聲。)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手少陰之絡名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別走手太陽者也。此經入心下膈,故邪實則支膈,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其支者上系舌本。故虛則不能言。當取通里,或補或瀉以治之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別脈,稱為「通裏」,距離腕後一寸半,分開後向上走,循經進入心臟,聯繫舌根,屬於眼睛。如果實證,就會導致胸悶膈塞,虛證則不能說話。在手掌後一寸處取穴,它還可以分走手太陽經。(手少陰經的絡脈名為通裏,位於腕後一寸的凹陷處。它分走手太陽經。此經進入心下膈部,所以實證或虛證時會導致胸悶膈塞,也就是膈間好像被什麼堵住而感到不暢通。所說的「支」是指上連接舌根。因此虛證時不能說話。應取通裏穴,或補或瀉以治療。)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厥陰之絡名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少陽者也。此經繫心包,絡心系,又去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故邪實則心痛,虛則頭強不利也。皆取內關以治之。)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別支,穴位名稱為「內關」,位於手腕上方兩寸,位於兩條筋之間。這條經絡向上循行,連接心包,並網絡心繫。もし穴位有實證,則會出現心痛。而如果穴位有虛證,則會出現頭痛。治療這兩種情況,都取穴於兩筋之間。

(手厥陰經的別支,稱作內關,位於手掌後方,離手腕兩寸,在兩條筋之間。這條經絡與手少陽經相連。這條經絡連接心包,網絡心繫,又通往耳後,與手少陽經的完骨穴相合。因此,如果穴位有實證,則會出現心痛;而如果穴位有虛證,則會出現頭部不適。治療這些情況,都採用內關穴。)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手太陽之絡名支正,在腕後五寸,走臂內側,注手少陰者也。此經走肘絡肩,故邪實則脈絡壅滯而節施肘廢,正虛則血氣不行,大則為肬,小則為指間痂疥之類。取之所別,即支正也。肬音尤,贅也。瘤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別絡,名叫支正,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內注手少陰經;它的別絡上行至肘部,絡屬肩髃。邪氣實則,脈絡壅滯,關節弛緩,肘部不能屈伸;正氣虛則,血氣不行,形成贅瘤,大的像手指一樣,小的像痂疥,這就是取之所別的部位。(支正是手太陽經的絡脈,位於手腕後五寸,走臂內側,註入手少陰經。此經絡屬肘部和肩部,所以邪氣實則脈絡壅滯,關節弛緩,肘部不能屈伸,正氣虛則血氣不行,大的像手指一樣,小的像痂疥之類。取之所別,即支正。)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後三寸上側間,別走手太陰者也。按本經筋脈皆無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別絡有之。宗脈者,脈聚於耳目之間者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別絡,名叫偏歷,在手腕後三寸處,與手太陰經交會分出。它的走向上臂,經過肩部和耳朵,再上行到臉頰和偏側牙齒。它的另一支進入耳朵,與宗脈相合。如果偏歷絡有實症,會出現蛀牙和耳聾;如果偏歷絡有虛症,會出現牙齒寒冷和半身不遂,取穴治療時要選擇它的別絡處。

齲,齒蠹病也。此經上曲頰偏齒入耳,絡肺下膈,故實則為齒齲耳聾,虛則為齒寒內痹而隔。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偏歷。齲,丘雨切。)

白話文:

齲齒,就是牙齒腐爛的疾病。這條經脈(足陽明胃經)沿著上顎彎曲部位,偏向牙齒,進入耳朵,聯繫著肺部和橫膈膜。所以,實證會導致牙齒腐爛、耳聾。虛證會導致牙齒寒冷疼痛、內臟痺阻。治療時,應根據具體症狀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齲」,音同「丘雨」)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厥陰心主者也。此經繞臂,故為肘攣及不收之病。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外關。)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別絡,名叫外關,位於手腕後方兩寸兩筋之間。它繞過手臂,流入胸中,與心主經相連。如果病邪實證,就會導致肘關節彎曲攣縮;如果病邪虛證,就會導致肘關節伸不直。治療這種疾病,應該取外關這個穴位。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絡名飛陽,在足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者也。此經起於目內眥,絡腦行頭背,故其為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飛陽。鼽音求,鼻塞也。窒音質。衄,女六切,鼻出血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支線,叫做飛陽,距離腳踝上七寸。它與足少陰腎經相通。如果實證,會頭痛背痛;虛證,會鼻子塞、流鼻血。治療時,應該取飛陽穴,也就是腳外踝上七寸的地方。(注:鼽音求,指鼻子塞;窒音質;衄,音女六切,指鼻出血。)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絡名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者也。此經下絡足跗,故為厥為痿躄。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光明。躄音璧,足不能行也。)

白話文:

膽經的別支,名叫「光明穴」,位於外踝上方五寸,分流到足厥陰經,並向下聯絡足背。膽經有實熱時,會出現足厥陰經的症狀,如足部冰冷疼痛;有虛寒時,會出現痿弱而無法行走的症狀。治療這些症狀,應該取光明穴作為治療穴道。(痿躄,發音為「壁」,意指足部無法行走。)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絡名豐隆,在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者也。此經循喉嚨入缺盆,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而為病如此。治之者,當取所別之豐隆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支脈,叫做豐隆穴,位於外踝上方八寸處。它的分支走太陰經,沿小腿外側邊緣向上,與頭部和頸部的經絡相連接,並與其他經絡的氣血相匯合,向下連接喉嚨和咽喉。

如果足陽明經氣逆亂,就會導致喉嚨疼痛、失聲。如果足陽明經氣實證,就會發狂或頭暈目眩。如果足陽明經氣虛證,就會出現足部無法屈伸和脛骨乾枯的症狀。治療這些症狀,應該針對豐隆穴這個支脈進行治療。

脛,奚敬切。嗌音益。瘁,悴同,病乏也。喑音音。巔,癲同。)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絡名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別走足陽明者也。厥氣者,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皆為厥氣。

逆而上行則為霍亂。本經入腹屬脾絡胃,故其所病如此。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公孫也。)

白話文:

脛(脛骨,讀音同「精」),嗌(喉嚨,讀音同「益」)。瘁(疲勞),同為病痛乏力之意。喑(啞,讀音同「音」)。巔(頭頂,同於「癲」)。

足太陰脾經的別脈,名為「公孫」。它從脾經主幹上距離本節(腳大拇指外側)一寸的位置分出,走入足陽明胃經。這條別脈與腸胃相連。

如果厥氣(脾氣失調,導致寒熱交錯)上逆,就會引起霍亂。如果厥氣充實,腸道就會劇烈疼痛。如果厥氣虛弱,就會腹脹。這些症狀都可以從公孫穴這個別脈位置進行治療。(公孫穴在足大拇指本節後一寸,屬於足太陰脾經的別脈。)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絡名大鐘,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別走足太陽者也。前十二經脈言本經從肺出絡心,此言上走心包,下外貫腰脊,故其為病如此。而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大鐘也。)

白話文:

腎經的分支稱為「大鐘」,位於腳踝後繞過腳後跟,向上分出與膀胱經相連;另一支向上行經心包,向下貫穿腰部。腎經的病氣上逆則會煩悶,壅實則會小便不通,虛弱則會腰痛,治療時應取其所分出的「大鐘」穴位。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足厥陰之絡名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足少陽者也。本經絡陰器,上睪結於莖,故其所病如此。而治此者,當取所別之蠡溝。蠡音里。睪音高,陰丸也。莖,英、行二音,陰莖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的別脈,稱為蠡溝,距離內踝五寸,分流到足少陽經;蠡溝的支脈,沿著小腿上行,與睪丸相連。

當有病氣逆行於蠡溝時,就會導致睪丸腫大,發生急症疝氣;蠡溝實則(氣血較多),睪丸會腫大挺立;蠡溝虛則(氣血較少),睪丸會突然瘙癢。治療這些症狀時,需要取蠡溝這個穴位。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尾翳,誤也,任脈之絡名屏翳,即會陰穴,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此經由鳩尾下行散於腹,故其為病若此。而治之者,當取所別之會陰。搔,思高切,爬也。)

白話文:

任脈的分支叫做屏翳,從鳩尾下方散佈到腹部。實症會出現腹部疼痛,虛症會感到搔癢。治療時,應取其分出的會陰穴。(屏翳一名有誤,任脈的分支正確名稱是屏翳,位於會陰穴,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是任脈、督脈、衝脈三脈的起始點。這條經脈從鳩尾下行散佈到腹部,所以它的病症會如此表現。而治療時,應取其分出的會陰穴。搔,讀音同「爬」,指搔癢。)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督脈之絡名長強,在尾骶骨端,別走任脈足少陰者也。此經上頭項走肩背,故其所病如此。頭重高搖之,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治此者,當取所別之長強。膂音呂。)

白話文:

督脈的分支,稱為長強穴位,夾帶著脊椎兩側向上到達後頸,分散在頭頂上,向下與肩胛骨相對應,接著分流到三焦經,穿入脊椎內。長強穴氣血充實時,會感到脊椎強壯;虛弱時,則會頭重腦脹,頭部搖晃不定。治療這些症狀時,應該取長強穴位進行調理。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脾之大絡名大包,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出九肋間,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者也,故其為病如此。羅絡之血者,言此大絡包羅諸絡之血,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大絡,即大包也。)

白話文:

脾臟的主要經絡稱作「大包」,位於腋下三寸處,分佈在胸腔兩側。

如果大包實證(氣血運行受阻),會全身痠痛;如果大包虛證(氣血不足),身體各處關節都容易鬆弛。

如果有人患有血脈絡絡相連的疾病,都是因為脾臟大包經絡的問題。(大包經絡統管全身的陰陽經絡,由脾臟灌溉五臟,因此其病徵如此。血脈絡絡相連,是指大包經絡包含了全身的經絡之血,所以治療血脈絡絡相連的疾病,都要通過脾臟的大包經絡。)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十二經共十二絡,而外有任督之絡,及脾之大絡,是為十五絡也。凡人之十二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不可見;其脈之浮而可見者,皆絡脈也。然又必邪氣盛者脈乃壅盛,故實則必見;正氣虛者,脈乃陷下,而視之不見矣。

白話文:

以上這十五條絡脈,如果邪氣實盛,必定會浮現於外;如果正氣虛弱,必定會沉潛下去。如果觀察不到絡脈,就要從人體上下尋找。因為不同的人經絡路線不同,絡脈所在之處也不同。(十二經共有十二絡,另外還有任脈督脈的絡脈,以及脾胃的大絡,總共為十五絡。人的十二經脈循行於肌肉之間,很深看不到;而那些浮在表面可以看見的脈象,都是絡脈。但絡脈只有邪氣盛的時候才會壅盛浮現,所以邪氣實盛,絡脈一定會浮現於外;而正氣虛弱,絡脈就會沉潛下去,觀察不到。)

故當求上下諸穴,以相印證而察之,何也?蓋以人經有肥瘦長短之不同,絡脈亦異其所別,故不可執一而求也。愚按:本篇以督脈之長強,任脈之尾翳,合為十五絡,蓋督脈統絡諸陽,任脈統絡諸陰,以為十二經絡陰陽之綱領故也。而二十六難以陽蹺陰蹺合為十五絡者,不知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不得另以為言也,學者當以本經為正。

白話文:

因此,應該尋求上下的諸多穴位,互相驗證和觀察。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人體經脈有胖瘦長短的不同,絡脈的分佈也不一樣,所以不能只執著於某一個穴位。

我認為:這篇文章將督脈的長強穴和任脈的尾翳穴,合併為十五條絡脈。這是因為督脈統管諸多陽經,任脈統管諸多陰經,作為十二經絡陰陽的綱領。而二十六難中將陽蹺脈和陰蹺脈合併為十五條絡脈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陽蹺脈是足太陽經的分支,陰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不能另它們作為分開的絡脈來說。學習者應以本經為準。

又按:本篇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名曰大包;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而平人氣象論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然則諸經之絡惟一,而脾胃之絡各二。蓋以脾胃為臟腑之本,而十二經皆以受氣者也。共為十六絡,有圖。)

白話文:

再補充一點:本篇的足太陰(脾經)別名為公孫,另外還有脾臟的大絡,叫做大包。足陽明(胃經)的別名為豐隆,而「平人氣象論」中還有胃臟的大絡,叫做虛裏。因此,其他經絡的絡脈只有一個,而脾胃的絡脈卻有兩個。這是因為脾胃是臟腑的根本,而十二經絡都是從它們接受氣的,所以共有十六條絡脈(有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