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七卷 (3)
七卷 (3)
1. 四、十二經筋結支別
(靈樞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邪上附陽而結於膝膕之分。結,聚也。凡後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脈多相合;其中有小異者,乃其支別,亦互相發明耳。獨足之三陰,則始同而終不同也,所當並考。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筋脈,開始於足小趾,向上交會於腳踝,偏斜時會向膝蓋交會。(足太陽經的筋脈,起始於足小趾指甲的旁邊,也就是足太陽經脈終止的地方,叫做至陰穴。沿著腳背外側向上交會於外踝的崑崙穴,如果偏斜的話就會附著在陽經上,而交會於膝蓋後側。交會,就是聚集的意思。後文所述的十二經筋的起始和走向,大多與十二經脈一致;其中有些許差異的部分,是其支脈,也可以互相說明。只有足部的三條陰經,開始處相同但終點不同,需要同時探討。)
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膝關,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
白話文:
我的看法:在十二經脈之外,還有所謂的經筋,這是怎麼回事呢?
經脈運行於身體表面和內部,因此出入五臟六腑,依次相傳;經筋連接全身百骨,因此貫通周身,各有固定位置。
雖然經筋所行部位大多與經脈相同;但是經筋所匯集和充滿的地方,則以四肢關節間最為顯著,因為筋會聚於關節處。
筋屬木,其精華表現於爪甲,因此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的指爪間,然後充盛於輔骨,匯集於肘部和腕部,繫於膝關節,連接肌肉,上達頸部和頭面,這就是人體經筋的大致情況。
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胸腹頭面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行於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會也。
白話文:
筋分為剛柔兩種,堅硬的筋用來束住骨頭,柔軟的筋用來相互連接,就像經脈有絡脈,綱領有紀律一樣。因此,手足、頸背、直行附著在骨頭上的筋都比較堅固粗大,而胸部、腹部、頭部、支別橫向連接的筋都比較柔軟細小。
不過,手足十二經的筋又各不相同。比如手足三陽經循行於外側,其筋多堅硬;手足三陰經循行於內側,其筋多柔軟。而足三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筋都聚合在陰部,因此說「前陰」是諸筋匯聚的地方,這是筋的最大會合點。
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而肝曰罷極之本,此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鞕筋處也,乃僕參申脈之分。結於膕,委中也。膕音國。鞕,硬同。)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為柔耎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後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
白話文:
然而全身的肌腱,都是肝所生成的,所以只有足厥陰經脈的筋脈連結了各個筋,而肝被稱為筋脈的根本,這就是經脈與經筋不同的原因。
足厥陰經從腳外踝處向下走,在腳後跟處匯集,然後向上經過腳跟,在膝窩處匯集。(「足跗之下」指的是腳背下方的部分。「踵」是指腳後跟突出的部分。「跟」是指踵上方覆蓋膝蓋後肌腱的地方,也就是僕參申脈的分支匯集處。「膕」讀音同「國」。「鞕」是硬的意思。)
它的分支從腳後跟外側匯集,向上經過膝窩中部內側的邊緣處,與膝窩中部相並行。(這是指大筋旁延伸出的部分,與大筋不同的是,柔韌短小,就像樹枝一樣。後文中凡是提到「別者」或「支者」,都遵循這個意思。)
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上結於臀,(尾骶骨旁,會陽之分也。臀音屯。)上挾脊上項;(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於舌下。
白話文:
這條經絡從外踝分出,由小腿肚下方尖銳處開始,沿著足少陽經脈的後面行走,與小腿肚外側的絡穴「飛陽」相連,再往上經過大腿內側,在膝蓋窩處與腿部大筋相會。
這條經絡再向上延伸到臀部(尾骨旁邊,會合「陽」的支脈。臀部的發音是「屯」。),並沿著脊椎兩側向上延伸到頸部。(夾著脊椎骨,左右兩側延伸到頸部,與督脈的「陶道」、「大椎」穴相會,這些都是緊貼脊椎的硬筋。)
這條經絡的分支則往內延伸,與舌根相連。(這條分支從頸部分岔出來,往內行走,與手少陽經脈的筋結於舌根,並分佈在舌頭下面。)
自此以上,皆柔耎之筋而散於頭面。)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上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額上曰顏。)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網,綱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
白話文:
從上面列出的,都是柔弱的筋脈散佈在頭部和臉上。直行的筋脈連結在枕骨上,從頭頂到臉部,連接到鼻子;(直行的筋脈從脖子上方延伸,與足少陰的筋脈在腦後枕骨的縫隙處匯合,然後由這裡向上經過頭部,向下前方延伸到臉部,最後連接到鼻下兩側。額頭上方的部分稱為「顏」。)
分支的筋脈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下方連接到耳朵後側;(網狀結構就像綱維一樣,用來約束眼睫毛、控制眼睛的開闔。)
目下曰頄,即顴也。此支自通頂入腦者下屬目本,散於目上,為目上網,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頄音求。)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又其支者,從挾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走腋下,向前邪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手太陽、足少陽之筋,結於完骨。完骨,耳後高骨也。
白話文:
目前的部位稱為「頄」,也就是顴骨。這條經脈從頭頂貫入大腦,然後延伸到眼睛的本源,分佈在眼睛上方,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經脈。經脈向下延伸,在頄骨處與足少陽經的筋絡相合。(頄,讀音為「ㄑㄧㄡˊ」)
它的分支從腋窩後緣的外側經過,連接到肩髃。(也可以說它的分支從脊柱兩側延伸,沿著腋窩後緣外側,行走足少陽經的後方,向上到達肩膀,與手陽明經的筋絡相會,然後連接到肩髃。)
它的另一分支進入腋窩,向上穿出缺盆,然後連接到完骨。(這條後行的分支從腋窩後方走入腋窩,向前斜穿出陽明經的缺盆,再從耳後直接向上,與手太陽經、足少陽經的筋絡相會,然後連接到完骨。完骨是耳後突出的骨頭。)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岐出,別上頤頷,邪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此下仍有十二經筋病刺法,見疾病類六十九,與此本出同篇,所當互考。)
白話文:
(它的分支)從缺盆而出,邪氣向上行於頤頷。(這個分支的前行者,同前面缺盆處的筋脈支岐而出,分別行於頤頷,邪氣向上行於頤頷,與前面從下向上結於頤頷的筋脈相合。這裡下面還有十二經筋病刺法,見疾病類六十九,與這裡本來出自同篇,應當互相考證。)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竅陰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脛外廉,外丘、陽交之次。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脛,奚敬切。)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膝下兩旁突出之骨曰輔骨。膝上六寸起肉曰伏兔。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經筋,起始於第四趾和第五趾,向上連接外踝,再沿著小腿外側向上,連接膝蓋外側;(第四趾屬足厥陰肝經,第五趾為其支脈。外踝屬足少陽膽經,膝蓋外側屬足陽明胃經。這些都是堅硬的經筋。小腿,讀音同「奚敬」)其支脈,另起於外輔骨,向上經過大腿,前者連接在伏兔穴上方,後者連接在臀部;(膝蓋下方兩側突出的骨頭叫輔骨。膝蓋上方六寸,肌肉凸起的地方叫伏兔穴)
尾骶骨曰尻。此支自外輔骨上走於髀,分為二岐,前結於陽明之伏兔,後結於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髀,並米切,又音比。尻,開高切。)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季脅下兩旁耎處曰䏚。胸上兩旁高處曰膺。
白話文:
尾骨又被稱為「尻」。這條筋脈從身體外側輔助骨頭,向上沿著大腿走,分為兩支。前面連接到陽明經的「伏兔穴」,後面連接到督脈的「尻穴」。在這裡,剛柔力量相互制約,所以能夠連接臀部和膝蓋,發揮樞紐的作用。
髀的意思是「大腿」,發音為「並米切」,或者可以讀作「比」。尻的意思是「尾骨」,發音為「開高切」。
這條筋脈中直立的一支,向上穿過腋下肋骨的下方,向上沿著腋下前面的邊緣走,連接到胸部和乳房,並在缺盆穴處結束。(「䏚」指肋骨下兩側凹陷的地方。「膺」指胸部兩側較高的地方。)
此直者,自外輔骨走髀,由髀樞上行乘䏚,循季脅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繫於胸乳之分,上結於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皆剛筋也。䏚音秒,一作眇,五音篇曰少也,蓋其處少骨之義。
白話文:
直腸經絡,從身體外側輔助大腿骨,由大腿樞紐向上行經腰腹,沿著季肋向上到腋窩,在手太陰經絡的下方,從腋窩前緣出來,橫向連接在胸部和乳房的分界處,向上連接到缺盆,與手太陰經絡的筋相會合,這些都是堅硬的筋。䏚這個字讀作秒,又寫作眇,五音篇中說是「少」,大概是指它靠近沒有骨頭的部分。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於缺盆,與上之結於缺盆者相合,乃行足太陽經筋之前,循耳上額角,交太陽之筋於巔上,復從足陽明頭維之分走耳前,下腮頷,復上結於頄。頷,何敢切,腮下也。
白話文:
直線型的經絡:從腋窩向上,貫穿缺盆穴,經過太陽穴之前,沿着耳後向上到額角,與頭頂交會,向下經過下頜,向上止於頄穴。
云燕頷者即此。)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盼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按本篇有曰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等義,詳疾病類六十九。)
白話文:
所謂「雲燕頷」就是指這條筋。支筋結連在眼眶外側,形成眼睛外維。(支筋從顴骨上端斜著延伸,與眼睛外側的眼眶相連,構成眼睛的外圍支撐。一般人之所以能左右轉動眼睛,正是因為這條筋的伸縮作用。請參閱疾病類第六十九條,文中提到「從左繞到右,右眼無法睜開,從上面經過右角,與蹺脈一起運行,從左到右相連」等內容。)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中三趾,即足之中趾,厲兌之旁也。結於跗上衝陽之次,乃從足面邪行,出太陰、少陽兩筋之間,上輔骨,結於膝之外廉,直上髀樞,行少陽之前,循脅向後,內屬於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骭,足脛骨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筋絡:
起自腳的中間三個腳趾,聚集於腳背上方,偏向外側向上延伸至小腿腓骨的外側,向上與膝蓋外側相連,一直向上與大腿根的髀樞穴相連,再向上沿著身體兩側向上與脊椎相連。(中間三個腳趾,指的是腳的中間腳趾,位於厲兌穴附近。聚集於腳背上方衝陽穴的位置,也就是從腳面偏向外側延伸,經過足太陰經和足少陽經兩條筋絡之間,向上延伸至腓骨,與膝蓋外側相連,一直向上延伸至髀樞穴,經過足少陽經前面,沿著身體兩側向上,與脊椎相連。)
其直行的分支:向上沿著小腿骨前側延伸,與膝蓋相連。其分出的支脈:與腳外側腓骨相連,與足少陽經相合。(小腿骨前側,指的是脛骨。)
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里之次,以上膝臏中。其支者,自前跗上邪外上行,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與少陽相合。骭音干。)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此直者,由膝臏直上,循伏兔、髀關之分,結於髀中,乃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乃自橫骨之分,左右挾行,循天樞、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此上至頸,皆剛筋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的直線部分,從腳踝向上沿著小腿外側,經過膝蓋下外側的三里穴,再向上到達膝蓋骨中心。它的分支部分,則從腳背前端斜向上行,經過外側輔骨上的陽陵泉穴,與少陽經相合。直線部分繼續向上,沿著伏兔穴,到達髀關,聚集於陰器,再向上沿著腹部延伸。這條經脈從膝蓋骨中心直上,經過伏兔穴、髀關,到達髀骨中間,然後向上聚集於陰器,是陰陽總宗筋的匯聚點,與氣街穴相接,屬於陽明經的長線部分。它從橫骨分出,左右兩側並行,經過天樞穴、關門穴等,向上延展到腹部,一直延伸到脖子,都是堅韌的筋脈。
)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自缺盆上頸中人迎穴,乃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蹺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網;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白話文:
(缺盆穴)到人迎穴時聚在一起,向上通過頸部,再向上經過嘴邊,與足少陽經會合於地倉穴,再向上與太陽經會合於顴髎穴,最後向下聚結於鼻子附近,再向上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於睛明穴。太陽膀胱經的細小經絡散佈在眼睛上方,因此被稱為「目上網」。陽明大腸經的細小經絡散佈在眼睛下方,因此被稱為「目下網」。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大趾之端內側,隱白也。循核骨而上,結於內踝下商丘之次。)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絡當作結。此自內踝直上,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之次。股之內側曰陰股。結於髀,箕門之次也。乃上橫骨兩端,與足厥陰會於衝門,橫繞曲骨,並足少陰陽明之筋而聚於陰器,皆剛筋也。
白話文:
脾經的經絡,起始於大腳趾內側靠近指甲的地方,向上沿著腳踝內側;(大腳趾內側靠近指甲的地方,稱為隱白穴。沿著腳踝骨向上,止於內踝下方商丘穴附近。)經絡直線向上,與膝蓋內側靠近骨頭的地方相連,然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止於大腿根部,最後匯聚於生殖器。(「絡」應作「結」。這條經絡從內踝直接向上,止於膝蓋內側靠近骨頭的地方,稱為陰陵泉穴附近。大腿內側稱為陰股。止於大腿根部,箕門穴附近。然後水平橫過兩端骨頭,與肝經在衝門穴匯合,水平環繞腓骨,與腎經、膽經、膀胱經的經絡一起匯聚於生殖器,這些都是陽脈。)
)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前行者,自陰器上腹,會手少陰之筋結於臍,循腹裡由大橫、腹哀之次結於肋,乃散為柔細之筋上行,布於胸中胸鄉、大包之次。其內行者,由陰器宗筋之間,並陽明少陰之筋而上著於脊。)
白話文:
上面部:由陰器向上行經腹上部,與手少陰筋相連接於臍部,沿著腹內至大橫隔、腹哀部位連接於肋骨,進一步分散為柔軟細緻的筋絡上行,分佈於胸中、胸腔、大包部位。
裡面部:由陰器宗筋之間沿著陽明、少陰筋絡向上,連接於脊柱。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足少陰之筋,起小趾下,邪趨足心,又邪趨內側,上然谷,並足太陰商丘之次,走內踝之下,結於根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
白話文:
腎經的筋脈,從小腳趾下方開始,與脾經的筋脈相交,往內踝下方延伸,在腳後跟處與膀胱經的筋脈會合,再向上連接在內踝骨下方的陰谷穴附近。
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自內輔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上橫骨,與太陰、厥陰、陽明之筋合,而結於陰器,皆剛筋也。)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自陰器內行,由子宮上系腎間,並衝脈循脊兩旁,挾膂上至項,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枕骨,內屬髓海。膂音旅。
)
白話文:
太陰經絡從陰器內側行過,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在陰器處與太陰經脈的筋絡相連接。這條筋絡堅韌有力。
從陰器內側出發,經過子宮,往上連結腎臟之間,並與督脈一起沿著脊柱兩旁向上,夾著脊骨向上到脖子,與足太陽經脈的筋絡相連接,最後在枕骨處相連。這條筋絡的內部連接著腦髓。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大趾上三毛際,大敦次也。行跗上,與足太陰之筋並行,結於內踝前中封之次。)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由內踝上足脛,循三陰交之分上行,並足少陰之筋,上結於內輔骨下曲泉之次,復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中五里、陰廉之分,上急脈而結於陰器。陰器者,合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筋,以及沖、任、督之脈皆聚於此,故曰宗筋。
厥陰屬肝,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以成健運之用。)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經筋,從大腳趾上面開始,往上連接到內踝前面(大腳趾上面三根毛的地方,叫做大敦穴,是足厥陰經的起點。經筋沿著腳背往上,與足太陰脾經的經筋並行,在內踝前面、中封穴附近連接)。經筋再往上沿著小腿脛骨內側,連接到內輔穴下面(從內踝往上沿著小腿內側,在三陰交穴的分界線往上走,與足少陰腎經的經筋並行,在內輔骨下面、曲泉穴附近連接,再次與足太陰經的經筋並行,沿著大腿內側五里穴、陰廉穴的分界線往上,經過急脈,連接到陰器附近。陰器這個地方,集合了足太陰、足厥陰、足陽明、足少陰這四條經筋,以及衝脈、任脈、督脈這些經絡,所以這裡被稱為「宗筋」。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手小指之上外側,少澤穴也。上行結於手腕外側腕骨、陽谷之次,上循臂內側,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痠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筋脈,從小指外側上角開始,聚結於手腕,再向上沿著手臂內側的邊緣運行,聚結於肘關節內側的銳骨後方,彈按此處時,會引起小指上方的痠麻感,然後進入腋窩與其他經脈相連接。
又由肘上臑外廉,入結於後腋之下,此皆剛筋也。)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自腋下與足太陽之筋合,走腋後廉,上繞肩胛,行肩外腧、肩中腧,循頸中天窗之分,出走太陽經筋自缺盆出者之前,同上結於耳後完骨之次也。)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白話文:
肘部上方的臂外側肌肉,連接至後腋窩下方,這些都是強壯的肌肉組織。
其中有一條分支,向後經過腋窩後緣,向上繞過肩胛骨,沿著頸部向太陽穴前上方行走,並連接在耳後枕骨上。
另一條分支,從腋窩與足太陽經的肌肉相連,沿著腋窩後緣向上繞過肩胛骨,經過肩外俞穴、肩中俞穴,然後沿著頸部中縫線,向太陽經的肌肉之前行走,並在缺盆穴上方與前一分支相會,最後共同連接在耳後枕骨上。
還有一條分支,進入耳中;一條直行的分支,從耳上部出來,向下連接到下顎,向上連接到眼睛的外眼角。
(此支者,自頸上曲牙,入耳中聽宮之分。其直者,上行出耳上,會於手少陽角孫之次。其前而下者,循頤結於頷,與手陽明之筋合。其前而上者,屬目外眥瞳子髎之次,與手足少陽之筋合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脖子上的曲牙穴開始,進入耳朵內部的聽宮穴。它直行向上,從耳朵上方出來,連接到手少陽經的角孫穴。它向前向下行,沿著下顎骨連接到下巴,與手陽明經的筋腱結合。它向前向上行,連接到眼睛外角的瞳子髎穴,與手足少陽經的筋腱結合。)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小指次指之端,無名指關衝之次也。上結於手腕之陽池,循臂外關、支溝之次,出臂上兩骨間結於肘,自肘上臑外廉,由臑會行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髎,走頸中天牖之分,與手太陽之筋合,此皆剛筋也。)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自頸中當曲頰下入系舌本,與足太陽之筋合。
白話文:
手少陽的經筋,起始於無名指與小指尖,會集於腕部內側,沿著手臂外側到肘部,再繞至上臂外側上緣,並通達肩部,接著往上至頸部,與手太陽經筋相會。(無名指與小指尖,指無名指關衝穴的旁邊。經筋從手腕外側的陽池穴開始,沿著手臂外關穴、支溝穴的旁邊,從手臂兩根骨頭間穿過,會集於肘關節,由肘部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外緣,途經太陽經的內側和陽明經的外側,上至肩髎穴,沿頸部中天牖穴的分界線往上,與手太陽經的經筋相會,這些都是硬筋。)它的支脈,經過曲頰時入系舌本。(支脈從頸部曲頰處往下,入系於舌本,與足太陽經的經筋相合。)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又支者,自頰行曲牙,會足陽明之筋,循耳前上行,與手太陽、足少陽之筋屈曲交綰,而會於耳上之角孫,乃屬目外眥而復會於瞳子髎之次。頷當作額,蓋此筋自耳前行外眥,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
)
白話文:
它的分支向上彎曲,經過耳朵前面,到達眼睛的外眼角,上面連接到前額,最後在兩邊的額角會合。(又此分支從臉頰沿著彎曲的牙齒走行,與足陽明經的筋會合,沿著耳朵前面向上走行,與手太陽經、足少陽經的筋交錯纏繞,在耳上的角孫會合,然後連接到眼睛的外眼角,再會合到瞳子髎旁邊。頷應當做額來理解,因為此筋從耳朵前面走行到外眼角,與三條陽經會合,向上延伸到左右額頭,最後在額頭的上角會合。)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大指次指之端,食指尖商陽之次也。歷合谷,結於腕上陽谿之次,循臂上廉,又結於肘外肘髎之次,乃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其支者,繞肩胛,挾脊;(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繞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而挾於脊。
白話文:
手陽明筋,從大拇指和食指尖端開始,連接手腕,沿著手臂往上,在肘外側相連,向上進入肩膀,在肩膀上部與太陽經的筋相連;(大拇指尖端,食指尖為商陽穴。筋經過合谷穴,在手腕上結合陽谿穴,沿著手臂外側,再次在肘外側肘髎穴相連,然後向上進入肩膀,會合足太陽經的筋,在肩膀上部相連,這些都是主幹筋。)它的分支繞過肩胛骨,夾著脊椎;(這條分支從肩膀上部彎曲後向前行,繞過肩胛骨,與手足太陽經的筋會合,夾在脊椎旁。)
)直者,從肩髃上頸;(此直者自肩髃,行巨骨,上頸中天鼎、扶突之次。)其支者,上頰,結於頄;(此支者,自頸上頰入下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下右頷。此舉左而言,則右在其中,亦如經脈之左之右右之左也。
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
白話文:
經脈從肩髃向上經過頸部,再分出支脈向上通往面頰,最終止於頄。主脈繼續向上,經過手太陽經脈的前方,到達額頭左側,環繞頭部,然後下降至右側下巴。右側的經脈也是一樣,從額頭右側環繞頭部,下降至左側下巴,最終與手太陽、手少陽經脈的筋絡相連。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手大指上,少商之次也。魚後,魚際也。寸口外側,即列缺之次。)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循臂結於肘中尺澤之次,上臑內廉天府之次,乃橫入腋下,與手少陰之筋合,此上皆剛筋也。)出缺盆,結肩前髃,此自腋下上出缺盆,行肩上三陽之前,而結於肩之前髃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經筋,從大拇指上方開始,沿著手指向上延伸,在魚際穴處交匯,然後行經寸口外側(手大拇指上,少商穴的旁邊。魚際穴,即魚際穴。寸口外側,即列缺穴的旁邊)。向上沿著手臂延伸,交匯於肘部尺澤穴,再向上沿著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向上沿著手臂交匯於肘中尺澤穴的旁邊,向上沿著上臂內側天府穴的旁邊,然後橫向進入腋下,與手少陰心經的經筋會合,這些都是強健的經筋)。從腋下出來後,交匯於肩部缺盆穴,然後交匯於肩部前面髃穴。這是從腋下向上走出缺盆穴,沿著肩部三陽經的前面,交匯於肩部前面的髃穴。
)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此上行者,自腋而上,並足三陽之筋上結於缺盆。下行者,自腋入胸,結於胸裡,散貫於胃上口賁門之分,與手厥陰之筋合,下行抵季脅,與足少陽、厥陰之筋合也。愚按:四十四難七衝門者,胃為賁門。楊玄操云:賁者膈也,胃氣之所出,胃出穀氣以傳於肺,肺在膈上,故胃為賁門。
白話文:
上端連接鎖骨上窩(缺盆),下端連接胸腔(胸裡),分散穿過賁門(賁)。賁門合攏後,向下延伸至季肋(胸部兩側)。(這裏的上行部分從腋窩往上,和三條足陽經的筋脈在缺盆相連。下行部分從腋窩進入胸腔,在胸裡相連,分散穿過胃的上口賁門分界處,和手厥陰經的筋脈相合,向下延伸至季肋,和足少陽、厥陰經的筋脈相合。愚按:四十四難的七衝門中,胃就是賁門。楊玄操說:賁是膈,是胃氣輸出的地方,胃將穀氣傳送到肺,肺在膈之上,所以胃是賁門。)
詳此則經絡之行於三焦,臟腑之列於五內,其脈絡相貫之處,在上焦則聯於咽喉,中焦則聯於賁膈,下焦則聯於二陰,舍此三處,無所連屬矣。賁音秘,又音奔。)
白話文:
這段經文詳細描述了經絡在三焦中的運行,以及臟腑在五臟中的排列。經絡之間相互貫通的地方,在上焦與咽喉相連,中焦與賁門和膈肌相連,下焦與二陰(腎和膀胱)相連。除了這三個部位之外,經絡之間沒有其他連接點。(注:賁字既可讀作「祕」,也可讀作「奔」)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內廉曲澤之次。)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上臂陰天泉之次,由曲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脅,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此經自掌至腋,皆剛筋也。
白話文:
手心主導的筋肉,從中指開始,與太陰經的筋肉並行,在肘關節內側相連。(中指尖,是中衝穴的旁邊。沿著手指進入掌心,到達手掌後大陵穴的旁邊,與手太陰經的筋肉並行,在肘關節內側曲澤穴的旁邊相連。)上臂陰面,相連於腋下,向下散佈於前後胸肋。(上臂陰面的天泉穴旁邊,經由腋窩處與太陰經的筋肉相連於腋下,到達當天池穴的旁邊向下行,前後散佈於胸肋,與手太陰經、足少陽經的筋肉相連。這條經脈從手掌到腋下,都是剛性的筋肉。)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此支者,自天池之分,入腋內,散於胸中。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結於賁也。)
白話文:
(腋下的那條分支)進入腋窩,分佈在胸部,在手臂處聚集。(這條分支)來自天池的分支,進入腋窩內部,分佈在胸部。臂應寫作賁(心包經),因為這條分支合太陰經的筋進入並分佈在胸部,所以它們一起匯集於賁。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小指內側,少衝次也。結於銳骨,神門次也。肘內廉,少海次也。上入腋極泉之次,交手太陰之筋,邪絡挾乳內行。此經自指至腋,皆剛筋也。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自乳里內行結於胸中,與三陰之筋合。
臂字亦當作賁,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筋,從小指內側開始,與手腕銳骨相連,向上沿著肘關節內側,進入腋窩,與手太陰經的筋交會,經由乳房內側。
(小指內側,與少衝穴相鄰。與銳骨相連,與神門穴相鄰。肘關節內側,與少海穴相鄰。進入腋窩,與極泉穴相鄰,與手太陰經的筋相交,邪脈經由乳房內側運行。這條經絡從手指到腋窩,都是強韌的筋。經絡從乳房內側運行進入胸中,沿著手臂,向下連接到臍部。(從乳房內側運行,進入胸中,與其他三條陰經的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