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七卷 (2)

回本書目錄

七卷 (2)

1. 三、十二經離合

(靈樞經別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此言人身臟腑經脈,無非合於天道者。五音五色等義,見藏象類。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人體與天道相應,內部有五臟對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方;外部有六腑對應六律,六律確立陰陽經脈,與十二月、十二地支、十二節氣、十二經水、十二時辰、十二經脈相應。這是五臟六腑與天道相應的原因。」(這句話說的是人體的臟腑經脈,無不與天道相符。五音五色等含義,請參看《藏象類》。)

六律義,見附翼律原。十二月等義,俱詳載圖翼中。)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脈之根本。知十二經脈之道,則陰陽明,表裡悉,氣血分,虛實見,天道之逆從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白話文:

有關六律的意義,請參閱所附的「律原」。十二月的意義,皆詳載於「圖翼」。

十二經脈是人得以生存的根本,是疾病形成的根源,是人們治療疾病的依據,是疾病發生的起點,是學習醫術的開始,也是行醫的歸宿。瞭解十二經脈的原理,對於淺顯的醫理容易理解,對於高深的醫理則較為困難。請問十二經脈是如何相生相剋、運行氣血的呢?

(經脈是臟腑的分支,臟腑是經脈的根本。瞭解十二經脈的原理,就能夠瞭解陰陽、表裡、氣血的分佈,看出虛實的變化,察覺天道的運行規律,辨別正邪的危害。人的生命、疾病的形成、治療的方法、疾病的根源,都離不開經脈。)

故初學者必始於此,工之良者亦止於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謂其尋常易知耳;上工難之,謂其應變無窮也。十二經脈已具前經脈篇,但其上下離合、內外出入之道猶有未備,故此復明其詳。然經脈篇以首尾循環言,故上下起止有別;此以離合言,故但從四末始。雖此略彼詳,然義有不同,所當參閱。

白話文:

因此,初學者一定從這裡開始學習,就算經驗豐富的人也只能達到這個程度。粗略的匠人會輕視,認為這是家常便飯;頂尖的匠人卻覺得困難,認為它變化無窮。十二經脈的相關內容已經在前面的《經脈篇》中介紹過,但當時並未詳述經脈上下交會、內外出入的具體途徑,因此這篇《靈樞.經脈篇》將會詳細說明。然而,《經脈篇》是從首尾循環的角度來論述,所以上下起點有明確的區別;而這篇《靈樞.經脈篇》則主要是從離合交會的角度來探討,因此僅從四肢末端開始說明。儘管這兩篇的內容有所不同,但也有相互補充之處,因此必須配合參閱理解。

)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過猶經過,謂忽略不察也。息如止息,謂必所留心也。)

白話文:

岐伯再拜作揖說:您的問題真有見地。這就是粗疏之處,也是上等之處,請允許我將話說完。(「過」是忽略的意思,「息」同「止息」,是必須留心的意思。)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顀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成以諸陰之別,皆為正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正經,分支進入小腿後側中部,有一支經脈向下行進,在臀部下五寸的地方分支進入肛門,屬於膀胱,分支到腎臟,沿著脊柱兩側,經過胸腔進入散佈於心臟;直行的經脈,從脊柱上部穿出到達後頸,再回到太陽經,這都是同一條經絡。足少陰腎經的正經,走到小腿後側中部,分支離開太陽經而與之會合,向上經過腎臟,在第十四個脊椎處穿出,屬於帶脈;直行的經脈,連接舌根,再從後頸穿出,與太陽經會合,這也是一條獨立的經絡。其他陰經的分支,都是正經的一部分。

(此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其經脈相為一合也。足太陽之正,入膕中,與少陰合而上行;其別一道下尻五寸,當承扶之次,上入肛門,內行腹中,屬於膀胱,散於腎,循膂當心入散,上出於項,而復屬於本經太陽,此內外同為一經也。足少陰之正,自膕中合於太陽,內行上至腎,當十四椎旁腎俞之次,出屬帶脈,其直者上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是為六合之一也。

白話文:

膀胱和腎臟是一對表裡相合的臟腑,因此它們的經脈也相合。足太陽膀胱經的主經由膕部內側進入,和足少陰腎經合流後一起向上行;其別脈則向下行五寸,位於承扶穴附近,向上進入肛門,在腹中內行,屬於膀胱,散佈於腎臟,沿脊椎兩側向上到達心部,再向上出於項部,又迴流到本經的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脈內外相合為一體。足少陰腎經的主經從膕部內側合於足太陽膀胱經,向內行,向上到達腎臟,在第十四椎旁腎俞穴附近,派出別脈屬於帶脈,其直行支脈向上連繫舌根,再向上出於項部與足太陽膀胱經合流,這是一種六條經脈相合的現象。

然有表必有里,有陽必有陰,故諸陽之正,必成於諸陰之別,此皆正脈相為離合,非旁通交會之謂也。余仿此。尻,開高切。肛音工,又好剛切。顀,椎同,音槌。)

白話文:

陽和陰必互相依賴,陽氣旺盛時必有陰氣隱藏,因此所有陽脈的正常運作,都必須要陰脈相配合,這些都是正脈之間互相協調離合的結果,並不是指其他經脈之間的交會。我根據這個原理進行推論。尻,念「開高切」。肛,發音同「工」,又發音同「好剛切」。顀,音同「椎」,發音同「槌」。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此膽肝二經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足少陽繞髀陽,入毛際,與足厥陰合。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正經,繞過大腿,進入體表毛孔,再與足厥陰經交會。足少陽經的支脈,進入肋骨間,沿著胸腔內壁到達膽,並向上散佈到肝臟,穿過心臟,再向上挾住咽喉,從下巴兩側而出,散佈於面部,與眼睛和臉頰相連,最後與足少陽經在眼睛的外側交會。

足厥陰經的正經,支脈從腳背向上,到達體表毛孔,與足少陽經相交,然後與足少陽經一起運行,這就是所謂的「二合」。(這裡的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是表裡關係,經脈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整體。足少陽經從大腿外側繞過,進入體表毛孔,與足厥陰經交會。)

其內行而別者,乃自季脅入胸屬膽、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貫心,上挾咽,自頤頷中出,散於面,上系目系,復合少陽本經於目外眥瞳子髎也。足厥陰之正,別足跗內行,上至陰毛之際,合於足少陽、與別者俱行,上布脅肋,是為六合之二也。頤音移。頷,何敢切。)

白話文:

它從內部走行,分出一支從季脅(肋骨下方)進入胸部,與膽相連,散佈於肝的上部,從肝的上部連接著心臟,上挾著咽喉,從下巴中間出來,分佈於面部,向上連接著眼睛的筋脈,再次與足少陽經的本脈相合於眼睛外眥的瞳子髎穴。足厥陰經的主脈分出一支從腳背內側走行,向上到陰毛邊緣,與足少陽經的本脈交匯,一起並行,上布於脅肋,這就是「絡脈六合」中的第二對絡脈。頤讀作「移」。頷,讀作「何敢切」。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系目系,合於陽明也。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此胃脾二經表裡相為一合也。足陽明上至髀關,其內行者,由氣街入腹裡,屬於胃,散於脾,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上頞䪼,入承泣之次,系目係為目下網,以合於陽明本經也。足太陰之正,上股內,合於足陽明,與別者俱行,上咽貫舌,是為六合之三也。

頞音遏。䪼音拙。)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的主脈,往上延伸到大腿,進入腹部,屬胃,散佈於脾臟,往上連接到心臟,再往上經過咽喉,從口部出來,再往上到顴骨,最後連接到眼眶,與陽明經相合。足太陰脾經的主脈,往上延伸到大腿,與陽明經相合,與陽明經的分支同時運行,往上連接到咽喉,貫穿舌頭,這是三合經絡。

(這裡的「胃脾二經」指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它們表裡相合,形成一對經絡。足陽明胃經的主脈,往上延伸到大腿內側,其中一根分支進入腹部,屬於胃,散佈於脾臟,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上頞䪼,向下到承泣穴附近,連接眼眶,與陽明經本經相合。足太陰脾經的主脈,往上延伸到大腿內側,與足陽明胃經相合,與其他分支同時運行,上行咽喉,貫穿舌頭,這是六合經絡中的第三對。)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此小腸與心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地者,地屬陰,居天之內。手太陽內行之脈,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於小腸,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故曰指地。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正脈位於手上的拇指側,通過肩胛、腋下,進入胸腔,連接到心臟,再與小腸相連。手少陰經的正脈從腋窩兩筋之間進入身體,與心臟相連,向上通過喉嚨,再從臉上出來,與內眼角相連,這叫做「四合」。(手太陽經和小腸經以及手少陰經和心經是相對應的表裡經脈,相合為一組。手太陽經從外側進入內側,從上往下走行,猶如手指觸地,故稱「指地」。)

經脈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此言別於肩解,入腋走心。蓋前後皆有入心之脈。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於咽、出於面,合於目內眥,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此六合之四也。

白話文:

經脈篇中提到:手少陰的經脈在肩膀交會的位置,進入腋窩,連接著心臟。這說明手少陰的經脈與肩解穴不同,它進入腋窩後直接通往心臟。也就是說,心臟前後都有經脈與之相連。手少陰的正經,從腋窩下三寸處足少陽的淵腋穴附近開始,在兩根肌腱之間運行,內連心臟,與手太陽在腋窩處連接心臟的支脈會合,然後向上經咽喉,到達面部,與內眼角處相會,這時它就應該與足太陽經的睛明穴相會。這是六條經脈會閤中的第四條。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也。(此三焦心主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天者,天屬陽,運於地之外。手少陽之正,上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包羅臟腑之外,故曰指天。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正脈,向上延伸至頭頂,再分出一支通往巔頂,再進入缺盆穴,向下循行三焦經,散佈到胸中。

手心主經的正脈,分出一支從腋窩下方三寸處進入胸中,再分屬三焦經,向上循行至喉嚨,再從耳後出來,與手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方會合,這是五合穴之一。(這三焦經和心主經表裡經脈互相合會,形成一組經脈。)

「指天」的意思是:天屬陽,運轉於大地之外。手少陽經的正脈,向上分出一支通往巔頂,進入缺盆穴,向下循行三焦經,散佈到胸中,包羅臟腑之外,所以稱為「指天」。

手厥陰之正,其別而內行者,與少陰之脈,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胸中,屬於三焦,乃出循喉嚨,行耳後,合手足少陽於完骨之下,此六合之五也。)

白話文:

手三陰經的正脈,它的分支向內走,與手少陰經的脈絡一起從腋窩下三寸處,也就是足少陽經的淵腋穴附近,進入胸中,屬於三焦,然後出來沿著喉嚨,經過耳後,在完骨穴下面與手足少陽經相會合。這是六合穴中的第五個穴位。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六合也。(此大腸與肺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主脈,從手上繞過胸前,分出支脈到肩部,再進入鎖骨,向下經過大腸,它屬於肺,向上循行喉嚨,從缺盆穴出來,與手陽明經在本經上相會。

手太陰經的主脈,分出支脈進入腋窩,在手少陰經之前,進入肺,散佈到大腸,向上從缺盆穴出來,循行喉嚨,再與手陽明經相會,這是兩條經絡的相合。

(也就是說,大腸與肺是表裡相關的,它們的經絡互相會合。)手陽明經的主脈,沿著胸前的膺乳之間循行,其內行的部分,分出支脈到肩部,進入鎖骨,由缺盆穴下行經過大腸,與肺相連;其上行的部分,循行喉嚨,再次從缺盆穴出來,與手陽明經在本經上相會。

手太陰之正,其內行者,自天府別入淵腋,由手少陰心經之前入內走肺,散之大腸;其上行者,出缺盆,循喉嚨,復合於手陽明經。以上共十二經,是為六合也。)

白話文:

肺經的主要經脈,它的內行部分自天府穴,再從腋動脈內側進入,從心經前進入肺部,再分佈在大腸。它的外行部分從缺盆穴出來,沿著喉嚨,再與陽明經會合。以上共十二條經絡,是為六合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