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七卷 (1)

回本書目錄

七卷 (1)

1. 一、人始生先成精脈道通血氣行

(靈樞經脈篇)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脈當作服,即本經禁服篇也。)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營其所行,言經絡之營行也。制其度量,言裁度其分數也。五臟屬裡,故言內次。六腑屬表,故言外別。此數語即禁服篇之言,但彼次別二字,俱作刺字。

白話文:

雷公問黃帝:「您所說的禁脈方法(指本經中禁服篇),就是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吧!針灸治療,首先要辨別經絡,瞭解經絡的走向和分佈,以此來約束治療的範圍。經絡在體內與五臟相連,在體外與六腑相通。請您詳細講解這些原理。」

(「營其所行」指經絡的走向。「制其度量」指確定治療的範圍。「內次五臟」表示經絡與五臟相連。「外別六腑」表示經絡與六腑相通。這些話出自禁服篇,但禁服篇中「次、別」二字都作「刺」字。)

詳針刺類二十九。)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者,人之水也。萬物之生,其初皆水。故易曰:天一生水。道家曰:水是三才之母,精為元氣之根。本神篇曰:故生之來謂之精。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精成而腦髓生。

白話文:

關於針灸的詳細說明(共二十九種)。黃帝說:人剛剛出生,首先形成精(精,人體的水分。萬物生長,最初都是水。所以《易經》說:天首先產生水。道家說:水是宇宙萬物之母,精是元氣的根本。《本神篇》說:所以生下來的時候稱為精。《決氣篇》說:兩股氣相互搏動,結合後形成身體,常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產生了,這就是精。所以人剛出生時首先形成精。)精形成後,腦髓就產生了。

(精藏於腎,腎通於腦,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諸髓皆屬於腦,故精成而後腦髓生。)骨為幹,(猶木之有幹,土之有石,故能立其身。)脈為營,(脈絡經營一身,故血氣周流不息。)筋為剛,(筋力剛勁,故能約束骨胳,動作強健。)肉為牆,(肉象牆垣,故能蓄藏血氣。

白話文:

腎臟儲藏著精華,腎臟與大腦相通,大腦屬於陰性。骨髓填滿骨頭,全身的骨髓都歸屬於大腦,所以精華充足後,腦髓才會產生。

骨骼像樹木的樹幹或地上的岩石,支撐著身體。

脈絡像運送網,貫穿全身,使氣血不斷流動。

筋腱具有強韌的彈性,可以約束骨骼,使身體行動有力。

肌肉像城牆一樣,可以儲藏氣血。

)皮膚堅而毛髮長。(皮膚不堅則氣不聚,故萬物皮殼無弗堅者,所以固其外也。)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前言成形始於精,此言養形在於谷。如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故脈道通,血氣行,此經脈之謂。

明經脈之道,則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施治療矣。經脈義連後篇。)

白話文:

)皮膚堅硬,毛髮旺盛。(如果皮膚不堅固,氣就不會聚集,所以所有生物的表皮都必須堅固,用來保護身體。)食物進入胃中,血管通道暢通,氣血才能運行。(前面提到生命形成始於精,這裡說明營養身體在於穀物。如《營衛生會篇》所說:人從穀物中得到氣,穀物進入胃中,再傳送到肺部,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氣,氣的清者化為營氣,渾濁者化為衛氣。因此,血管通道暢通,氣血才能運行,這指的是經脈。)

2. 二、十二經脈

(靈樞經脈篇)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卒,盡也。)

白話文:

雷公說:希望聽完經脈的起源。黃帝說:經脈能夠決定生死,診治各種疾病,調節虛實,不可以不通曉。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十二經脈所屬,肺為手太陰經也。中焦當胃中脘,在臍上四寸之分。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故手太陰脈發於此。凡後手三陰經,皆自內而出也。愚按:此十二經者,即營氣也。

白話文:

肺經(手太陰經)的脈絡,從胸膈(中焦)開始,(在十二經脈中,肺屬手太陰經。中焦在胃脘的中部,位於肚臍上方四寸處。手太陰經是手的三條陰經之一,從臟腑循行至手部,因此手太陰經的脈絡從中焦發出。手三陰經脈都是從內部向外發出的,其他手三陰經脈也都是如此。我認為這十二條經脈就是營氣。)

營行脈中,而序必始於肺經者,以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以行陰陽,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十二經以肺經為首,循序相傳,盡於足厥陰肝經而又傳於肺,終而復始,是為一周。)下絡大腸,(絡,聯絡也。當任脈水分穴之分,肺脈絡於大腸,以肺與大腸為表裡也。

白話文:

營氣(指營養物質)在脈中運行,而次序一定會從肺經開始,因為脈氣流經,經氣最終歸於肺,肺朝調百脈以運行陰陽,而五臟六腑都以此肺經所化的營氣來滋養,所以十二經以肺經為首,依次相傳,運化到足厥陰肝經,再傳回肺經,周而復始,這樣就完成了一圈的運行。

(肺氣)向下連接大腸,(絡:指連接。當任脈水分穴之處,肺脈與大腸相連接,因為肺與大腸是表裡關係。

按:十二經相通,各有表裡。凡在本經者皆曰屬,以此通彼者皆曰絡,故在手太陰則曰屬肺絡大腸,在手陽明則曰屬大腸絡肺,彼此互更,皆以本經為主也。下文十二經皆仿此。)還循胃口,(還,復也。循,巡繞也。自大腸而上,復循胃口。)上膈屬肺,(膈,膈膜也。

白話文:

註解:十二條經脈相通,都有表裡之別。位於本經上的部位,稱為「屬」;通過此經脈而連接其他部位的,稱為「絡」。因此,在手太陰經上,稱為「屬肺絡大腸」;在手陽明經上,稱為「屬大腸絡肺」。二者互相連接,但都以本經為主的。以下的十二經,都按照這個原則來描述。

(經脈)回到胃口,(「回」是「返」的意思。「循」是巡視、繞行的意思。經脈自大腸而上,又繞回到胃口。)上膈屬肺。(「膈」是指膈膜。)

人有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屬者,所部之謂。)從肺系橫出腋下,(肺系,喉嚨也。喉以通氣,下連於肺。膊之下,脅之上曰腋。腋下,即中府之旁。系音系。)下循臑內,(膊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嫩耎白肉曰臑,天府俠白之次也。

白話文:

人體有一層隔膜,位於心肺下方,前面與鳩尾相平,後面與第十一椎相平,周圍都相接,用來隔絕濁氣,不讓它上達心肺。所謂「屬」,指的是它所歸屬的部位。隔膜從肺系橫穿而出,經腋下,(肺系,指喉嚨。喉嚨用來通行氣息,下方連接於肺。上臂下方,肋骨上方的地方稱為腋下。腋下,也就是中府穴的旁邊。系字發音為「ㄒㄧˋ」。)沿著上臂內側向下延伸,(上臂內側面,上方連接腋下,下方連接肘部,柔軟白嫩的肌肉稱為臑,位於天府穴的旁邊。)

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行少陰、心主之前,(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也。)下肘中,循臂內,(膊臂之交曰肘中,穴名尺澤。肘以下為臂。內,內側也。行孔最、列缺、經渠之次。)上骨下廉,入寸口,(骨,掌後高骨也。

白話文:

臑(音似「儒」或「軟」,又音似「奴刀」或「奴到」):

此穴位於少陰心經和心主手厥陰經之前。(少陰是指心經,心主是指手厥陰經。手上的三條陰經,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其穴位從肘中開始,沿著手臂內側。(肘中是手臂和前臂交接處,穴位名為尺澤穴。肘以下稱為手臂。內側是指手臂朝向身體內側。)

經過孔最穴、列缺穴、經渠穴,然後進入寸口穴。(骨是指手掌後面的隆起骨頭。寸口穴位於手臂內側,在隆起骨頭的下方。)

下廉,骨下側也。寸口,關前動脈也,即太淵穴處。)上魚,循魚際,(手腕之前,大指本節之間,其肥肉隆起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口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出大指之端;(端,指尖也,即少商穴,手太陰肺經止於此。)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

白話文:

下廉:指骨頭的下緣。 寸口:關穴前面動脈流經的地方,也就是太淵穴的位置。 上魚:沿著魚際穴,(手腕前方,大拇指第一節之間,肥肉隆起像魚的形狀,統稱為魚穴。寸口穴之前、魚穴之後,稱為魚際穴。)到達大拇指的尖端;(尖端指尖,也就是少商穴,手太陰肺經在此結束。) 分支:從腕部後面直接穿出,沿次指內緣到達指尖。(分支就像樹木的枝條,這是正經之外又有旁通的絡脈。)

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此下十二經為病,見疾病類第十,與此本出同篇,所當互考。)

白話文:

從手腕到大拇指虎口的這段稱為尺澤。這本來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從手腕的後上方尺澤穴直通食指尖,交接合谷穴並連接到手陽明大腸經。此處十二經絡出現疾病的相關內容,請參閱第十冊的疾病分類,與此篇出自同一章節,應當互相參照。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大腸為手陽明經也。大指次指,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陽。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故手陽明脈發於此。凡後手三陽經皆然。)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循義見前,凡前已註明者後不再注,余仿此。上廉,上側也。凡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

白話文:

大腸經屬於手陽明脈,從食指和中指尖開始,(大腸經就是手陽明經。食指和中指,即食指的指尖,穴位名為商陽。手三陽經都是從手部往上走到頭部,所以手陽明脈由此開始。之後手三陽經都一樣。)沿著手指的外側向上,到達合谷穴兩塊骨頭之間,(沿著的意思見前面,凡是前面已經註明的,後面就不再註明,其他仿照這個辦理。外側,就是上面一側。凡是經脈,陽經在外側行走,陰經在內側行走,後面的經脈都一樣。)

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合谷,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後岐骨間也,俗名虎口。)上入兩筋之中,(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陽谿等穴以上曲池也。)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臑外前廉,行肘髎、五里、臂臑也。肩端骨罅為髃骨,以上肩髃、巨骨也。

白話文:

沿著食指骨的上緣,經過第2、3個骨縫。合谷穴,穴位名稱。兩根骨頭,也就是拇指和小指後方的骨縫之間,俗稱虎口。往上進入兩條筋的中央部位(在手腕上側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是陽谿穴)。沿著手臂上緣,進入肘部外側的上緣(沿著陽谿等穴位向上到曲池穴)。往上沿著上臂外側前緣,上到肩部,從肩胛骨前方的上緣出去(上臂外側前緣,經過肘髎、五里、臂臑穴。肩端骨頭的縫隙是肩胛骨,往上到肩髃、巨骨穴)。

髃,隅同。)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足陽明之缺盆,絡於肺中,復下膈,當臍旁天樞之分屬於大腸,與肺相為表裡也。)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頭莖為頸。

白話文:

髃穴和隅穴是同一個穴位。它位於後頸頂部,肩背和頸項交界處的正上方(天柱骨處)。六條陽經都聚集於督脈的大椎穴,因此這個位置稱為「會上」。

此穴的經脈向下進入缺盆穴,連接肺部,並穿過橫膈膜到達大腸(自大椎穴向前,進入足陽明經的缺盆穴,聯絡肺部,再穿過橫膈膜,在大腸的「天樞」穴旁與肺相連接,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

此穴的分支從缺盆穴向上經過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排牙齒中(頭部延伸為頸部)。

耳下曲處為頰。頸中之穴,天鼎、扶突也。)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人中,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手陽明經止於此,乃自山根交承泣穴而接乎足陽明經也。)

白話文:

胃足陽明經脈,從鼻樑根部中間開始。(胃屬足陽明經。頞,指鼻樑根,也稱山根。交頞,指兩側經脈在此交會。足之三條陽經,都從頭部開始,循行到腳,因此足陽明經脈從這裡開始。其他足三陽經也都是這樣。頞,讀音為「遏」)旁接太陽經脈。(納,指進入。足太陽經從眼內眥的睛明穴開始,與頞位置相近,陽明經從此處向下循行,所以這裡會進入太陽經)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胃為足陽明經也。頞,鼻莖也,亦曰山根。交頞,其脈左右互交也。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足陽明脈發於此。凡後足三陽經皆然。頞音遏。)旁納太陽之脈,(納,入也。足太陽起於目內眥睛明穴,與頞相近,陽明由此下行,故入之也。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鼻外,即承泣、四白、巨髎之分。)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環,繞也。承漿,任脈穴。)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腮下為頷。頷中為頤。由地倉以下大迎也。)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頰車,本經穴,在耳下。上耳前,下關也。

白話文:

從承泣、四白、巨髎穴流向鼻翼外側,進入上齒之中,(鼻翼外側是指承泣、四白、巨髎穴的分支。)再轉向外圍環繞著嘴脣,向下連接到承漿穴,(環繞指繞著嘴脣。)之後沿着下頜骨後緣的下方流動,經過大迎穴,(下巴下面稱為頷,頷中間稱為頤,從地倉穴以下到大迎穴。)沿著頰車穴,向上經過耳前,越過下關穴,順著髮際線向上延伸到額頭和頭蓋骨;(頰車穴是本經絡上的一個穴位,位於耳後。耳前是指下關穴。)

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循髮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於督脈之神庭。額顱,髮際前也。)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人迎,缺盆,俱本經穴。屬胃,謂本經之所屬也。絡脾,胃與脾為表裡也。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白話文:

客主人穴,屬於足少陽經,位於耳前。沿著髮際向上到頭頂,到達額頭,與督脈的神庭穴相交。(額顱,即髮際前面的位置。)

其支脈從大迎穴向前下方進入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穿過橫膈,連接胃經,並絡於脾經。(人迎、缺盆均為本經穴位。連接胃經,指本經所歸屬的經絡。絡於脾經,是因為胃與脾表裡相連。此支脈從缺盆進入體內,向下通過橫膈,位於上脘和中脘的交界處,連接胃經,並絡於脾經。)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直者,直下而外行也。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下挾臍,(天樞等穴也。)入氣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即氣衝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胃口,胃之下口,當下脘之分,難經謂之幽門者是也。循腹裡,過足少陰肓腧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也。

白話文:

直線走向的脈絡: 從缺盆穴往下,經過乳房內緣下側。(直線走向,指直接從上往下、由內向外的走勢。從缺盆穴往下走,經過氣戶等穴,到達乳房中部和乳根。)然後往下夾著肚臍。(天樞等穴。)再進入氣街。(從外陵等穴往下進入氣街,即氣衝穴,在毛髮邊緣兩側,鼠鼷穴上方一寸。)

分支走向的脈絡: 從胃的下口開始,往下沿著腹部內側走,最後到達氣街中與直線走向的脈絡會合。(胃的下口,指胃的出口,位於下脘穴的交界處,難經稱之為幽門。沿著腹部內側走,經過足少陰經的肓俞穴外側,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支線脈絡,由胃部往下走,與直線脈絡在氣街中會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髀,股也。抵,至也。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自此由陰市諸穴以下。膝蓋曰臏。䯒骨曰脛。足面曰跗。此三者,即犢鼻、巨虛、衝陽等穴之次。乃循內庭入中趾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於此。厲兌義詳本穴條下。

白話文: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從髀關穴以下,到達伏兔穴,再向下經過膝蓋骨中部,然後沿著小腿外側骨緣向下,直到足背,進入第二趾內側。 (髀:股部。抵:到達。髀關、伏兔:都是膝蓋上的穴位。從這裡開始由陰市穴以下。膝蓋骨稱為臏。小腿骨稱為脛骨。足面稱為跗。這三個部位分別是犢鼻穴、巨虛穴、衝陽穴等穴位的所在。接著沿著內庭穴進入第二趾內側,再從厲兌穴出來,足陽明經在這裡結束。厲兌穴具體含義請參閱本穴條目下方的解釋。

髀,並米切,又音比。臏,頻、牝二音。脛,形敬切。跗,附、孚二音。)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廉,上廉也。下廉三寸,即豐隆穴。是為陽明別絡,故下入中趾外間。又其支者,自跗上衝陽穴次,別行入大趾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趾出其端,而接乎足太陰經也。)

白話文:

大腿,讀音如同「並」或「比」。膝蓋骨,讀音同「頻」或「牝」。小腿,讀音同「形敬」。腳背,讀音同「附」或「孚」。

大腿外側的支脈,從下邊緣往內三寸分出;然後向下進入中趾的外側;它的支脈,從腳背上分出,進入大趾間,再從其末端出來。(下邊緣是指大腿外上側的邊緣。下邊緣三寸,即豐隆穴。這是陽明經的別絡,所以向下進入中趾的外側。而它的支脈,自腳背上的衝陽穴次,分開進入大趾間,斜著出入足厥陰經行間之次,沿著大趾出來其末端,並與足太陰經相連接。)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脾為足太陰經也。起於足大趾端隱白穴。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足太陰脈發於此。凡後足三陰經皆然。)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循趾內側白肉際,行大都、太白等穴。核骨,即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也。滑氏言為孤拐骨者非,蓋孤拐即名踝骨,古有擊踝之說,即今北人所謂打孤拐也。

白話文:

脾經(足太陰經)的經脈,起於大拇指的端點(隱白穴,脾主足太陰經。經脈從足大拇指的隱白穴開始。足部三條陰經,都從足部向上走腹,所以足太陰經從這裡發出。其他足部的三條陰經也都是這樣。)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溝行走,經過腳踝骨後,向上行走到內踝前緣(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溝,經過大都、太白等穴位。核骨,就是大拇指第一節後內側的圓形骨頭。滑氏說法有誤,孤拐骨即腳踝骨,古代有「擊踝」的說法,就是現在北方人說的「打孤拐」。)

核骨惟一,踝骨則有內外之分。滑氏以足跟骨為踝者亦非,蓋彼曰跟踵,非踝也。踝,胡寡切。)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踹,足肚也,亦名腓腸。本經自漏谷上行,交出厥陰之前,即地機,陰陵泉也。踹,本經與腨通用,音篆。蓋踹本音煆,玉篇以足跟為踹。

白話文:

骨核只有中間一塊,而踝骨則分為內外兩塊。滑氏將足跟骨認為是踝骨也不對,因為他說「跟踵」,這不是踝骨。踝骨,音「胡寡」,在腳背內側,沿著脛骨後面,連接到厥陰經脈之前。(踹:腳背,也稱腓腸肌。本經脈從漏谷向上行,連接到厥陰經脈之前,也就是地機穴、陰陵泉穴。踹,本經脈與腓腸肌通用,音「篆」。踹本音「煆」,玉篇解釋為足跟。)

)上膝股內前廉,(股,大腿也,一曰髀內為股。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入腹屬脾絡胃,(自衝門穴入腹內行。脾與胃為表裡,故於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咽以咽物,居喉之後。自胃脘上行至此,連舌本,散舌下而終。

白話文:

上膝蓋股骨內側的前上方(股骨指大腿,大腿內側又稱股骨。前上方是指股骨上側)。

進入腹部連繫脾經脈絡,與胃經脈絡相連接(從衝門穴進入腹內運行。脾臟與胃臟互為表裡,所以到了中脘穴、下脘穴的分界處,就屬於脾經脈絡,與胃經脈絡相連)。

向上透過橫膈,挾住咽喉,連接到舌根,分佈在舌頭下面(咽喉用於吞嚥食物,位於喉嚨的後方。從胃的部位向上運行到這裡,連接到舌根,分佈在舌頭下面而結束)。

本,根也。)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而止於大包。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白話文:

本是根。它的分支再次從胃部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足太陰經的外行支線,從腹部的四個穴位(腹結等)開始,散佈到胸腔,最後止於大包穴。它的內行支線,從胃部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並連接到手少陰經。)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心為手少陰經,故脈發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系音係。)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膈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於內眥。)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經之正脈也。

白話文:

心臟和手掌內側陰脈,源於心臟(心為手少陰經,所以脈絡發於心臟)。

走出心臟後,附著於心臟系膜(心臟位於第五節胸椎下方,有五個系膜,上面連接著肺,下面連接著心,心臟以下的三個系膜連接著脾、肝、腎,所以心臟能調節五臟之氣並主宰它們。系膜讀作「係」)。

然後向下經過橫膈膜,連接小腸(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所以橫膈膜在臍上方二寸處的「下脘」部位連接小腸)。

分支則從心繫膜上挾持著咽喉,連接眼睛系膜(分支從心繫膜外側走出任脈,向上挾持著咽喉,連接眼睛系膜,並與內眥結合)。

而正脈則從心繫膜向上逆行連接肺部,再向下走出腋窩(正脈,指經脈的正絡)。

此自前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臑內後廉,青靈穴也。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靈道等穴也。)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踝為銳骨,神門穴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從胸前的中心部位向上連結到肺,從足少陽膽經淵腋穴旁走出腋下,往上行至極泉穴,手少陰心經在身體外側的循行就從這裡開始。

接著沿著手臂內側後方向下,經過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之後方。(手臂內側後方,也就是青靈穴。手臂上的三條陰經,手少陰經位於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面。)再向下經過肘部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後方向下,(經過少海、靈道等穴道。)到達手腕掌後方的尖銳骨頭末端。(手腕下方突出的骨頭就是銳骨,神門穴就位於這裡。)

)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府、少衝也。手少陰經止於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手太陽經也。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接受,不假支別云。)

白話文:

(經氣)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向外延伸。(這是少府穴和少衝穴。手少陰經止於此處,交於小指外側,並連接手太陽經。滑氏說:心主君主之位,比其他臟腑尊貴,因此它與其他經脈相交接受時,不用藉助於其他支脈。)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小腸為手太陽經也。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穴。)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前谷、後谿、腕骨等穴也。)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脈,從小指尖開始。(小腸經屬於手太陽經,起於小指外側端的少澤穴。)沿著手外側向上,經過手腕,出於手腕中間的凹陷處。(經過前谷、後谿、腕骨等穴位。)一直向上沿著手臂骨的下緣,從肘部內側兩條肌腱之間穿出。(沿著手臂骨下緣經過陽谷等穴位,從肘部內側兩塊骨頭尖端之間的凹陷處穿出,此為小海穴。按壓此處會引起小指疼痛。)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後緣。(這段經脈走行在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外面。)

)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也。肩胛,臑腧、天宗等處也。肩上,秉風、曲垣等穴也。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滑氏曰: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即肩骨也。胛音甲。)入缺盆絡心,(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絡心,心與小腸為表裡也。

白話文:

(經絡)從肩後肩貞穴出來,繞過肩胛,交錯在肩上(肩後骨縫叫肩解,即肩貞穴。肩胛指臑腧、天宗等部位。肩上指秉風、曲垣等穴位。)左右兩邊在兩肩上方相交,在督脈的大椎穴會合。滑氏說:脊椎兩旁是膂,膂的上方兩角是肩解,肩解下面成片狀的骨頭是肩胛,也就是肩骨。(胛讀音為甲。)(經絡)進入缺盆聯絡心臟(從缺盆經胸部往下走,進入膻中聯絡心臟,心臟與小腸是表裡關係)。

)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自缺盆之下,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本經之行於內者。)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頸中之天窗,上頰後之天容,由顴髎以入耳中聽宮穴也,手太陰經止於此。眥音資。

白話文:

循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抵達胃部後歸屬小腸;(從缺盆下方,沿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抵達胃部後往下行,到達臍上兩寸的地方,與小腸相連,這是本經在內部的運行。

它的支脈,從缺盆向上沿著頸部和臉頰,到達眼睛的銳利角,折入耳朵內;(它的支脈行於外,從缺盆出來,沿著頸部的「天窗穴」,上頰後的「天容穴」,從顴髎穴進入耳朵中的聽宮穴。手太陰經止於此。注:「眥」讀音同「資」。)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目下為䪼。目內角為內眥。顴,即顴骨下顴髎穴,手太陽自此交目內眥,而接乎足太陽經也。䪼音拙。顴音權。)

白話文:

其散佈的筋脈,從顴骨上向鼻子的方向延伸,到達眼睛的內眼角,斜著連接在顴骨上。(顴骨下眼窩邊緣處稱為「顴」;眼睛內側的角落稱為「內眥」;顴骨,也就是顴骨下的「顴髎穴」,手太陽經從這裡連接眼睛內眼角,然後與足太陽經相交。顴字讀作「權」。)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膀胱為足太陽經也。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由攢竹上額,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項巔之百會。)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支者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入絡於腦中也。

白話文:

膀胱經屬於足太陽經,它的起始點在眼睛內眼角,上行到額頭,再交會於頭頂。

從起始點分出的分支,從頭頂延伸到耳朵上角,經過足少陽經的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等穴位。因此,這六個穴位既是足太陽經的穴位,也是足少陽經的穴位。

膀胱經的主脈則從頭頂進入腦中,經過通天、絡卻、玉枕等穴位。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自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分作四行而下。此節言內兩行者,挾脊兩旁,各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臟腑諸腧而抵腰中等穴也。中行椎骨曰脊。臀骨上曰腰。膊音博。)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腎與膀胱為表裡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兩條分支,沿著肩膀內側,貼著脊椎到達腰部。(從腦部再分出兩條分支,從天柱穴往下,會合督脈的大椎穴、陶道穴,然後沿著肩膀內側分作四條支流往下走。這段話所說的,是內側的兩條支流,貼著脊椎兩側,各相距一寸半,從大杼穴經過風門穴以及臟腑的各個腧穴,最後到達腰部等穴位。椎骨中間的部分稱為脊,臀骨以上的部位稱為腰,肩膀讀作「博」。)進入脊椎內,與腎臟相連,再與膀胱相連。(從腰部進入脊椎,與腎臟相連,前面與膀胱相連。腎臟與膀胱是表裡關係。)

挾脊兩旁之肉曰膂。膂音旅。)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從腰中循髖骨下挾脊,歷四髎穴,貫臀之會陽,下行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之委中也。尻旁大肉曰臀。膝後曲處曰膕。臀音屯。膕音國。髎音遼。)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此支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

白話文:

夾住脊柱兩側的肉稱為「膂」。「膂」的支脈,從腰部下行,夾住脊柱貫穿臀部,進入膝窩;

臀部旁邊的大肉稱為「臀」。膝蓋後面的彎折處稱為「膕」。

「膂」的支脈,從肩膀內側左右兩邊分開,貫穿肩胛骨,夾住脊柱內側;(這條支脈指的是肩膀內側,大杼穴下方,外側兩行)

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膏肓等穴,挾脊下行,由秩邊而過髀樞也。)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過髀樞,會於足少陽之環跳,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白話文:

經絡從背後貫穿肩胛骨,離開脊椎三寸,各自分支,經過肩井、魄戶、膏肓等穴位,沿著脊椎兩側向下,經過秩邊,再經過髀樞。

經過髀樞之後,沿著大腿外側,從大腿後側肌肉下方,與小腿中後側的膕中會合。(經過髀樞之後,會合於足少陽膽經的環跳穴,沿著大腿外側後側肌肉,距離承扶穴一寸五分的地方向下行,再與先前進入膕中的分支會合。)

然後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腳踝的後方出來,沿著腳踝骨,到達小腳趾外側。

(貫踹內者,由合陽以下承筋、承山等穴也。出外踝之後,崑崙、僕參等穴也。小趾本節後大骨曰京骨。小趾外側端曰至陰,足太陽經穴止此,乃交於小趾之下,而接乎足少陰經也。踹,腨同。)

白話文:

貫踹穴位於內側,從合陽穴以下經過承筋穴、承山穴等穴位。貫踹穴出外踝後,經過崑崙穴、僕參穴等穴位。小腳趾第一個關節後面的骨頭稱為「京骨」。小腳趾外側的末端稱為「至陰」,足太陽經的穴位到此結束,然後交接於小腳趾下方,再通向足少陰經。踹和腨為同一個穴位。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腎為足少陰經也。起於小趾下,斜走足心之湧泉穴。邪,斜同。)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然谷,在內踝前大骨下。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即太谿、大鐘等穴。)以上踹內,出膕內廉,(自復溜、交信,過足太陰之三陰交,以上踹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

白話文:

腎臟對應的足少陰經脈絡,起點從小腳趾下方,向足心斜斜延伸(腎經為足少陰經,起於小腳趾下,斜向足心湧泉穴延伸。邪、斜同音)。出現在然谷下方,沿著內踝後側,再個別進入腳後跟當中(然谷位於內踝前側大骨下方。從內踝後側個別進入腳後跟,即太谿穴、大鐘穴等)。往上延伸到小腿內側,再從小腿內側後緣延伸出來(從復溜穴、交信穴,經過足太陰經的三陰交穴,往上延伸到小腿內側的築賓穴,從小腿內側後緣的陰谷穴延伸出來)。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脈之長強,以貫脊中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以其相為表裡也。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盲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白話文:

股部後內側靠脊椎的部位,貫穿脊椎,與腎臟和膀胱相連;

(上股後內側廉,與督脈上的長強穴相連,貫穿脊椎,然後屬於腎臟,與關元、中極兩穴相平接,而與膀胱相絡,是因為它們表裡相通。滑氏說:從陰谷往上到股部後內側廉,貫穿脊椎,會於背部的長強穴,再從前面出來,沿著橫骨、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在肓俞穴處連接肚臍兩側的腎臟,向下經過臍下,過關元穴、中極穴,而與膀胱相絡。)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滑氏曰: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愚按:足少陰一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惟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人直行的經脈,從腎臟上方穿過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夾住舌根。

滑氏解釋說:這條直行的經脈,從腎臟的肓俞穴上行,經過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等穴位,穿過肝臟,沿著幽門向上穿過橫膈膜,經過步廊進入肺部,沿著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向上沿著喉嚨,並經過人迎穴,最後夾住舌根。

愚按:足少陰經,根據本文、經別、經筋等篇的記載,都說它從脊柱內側往上貫通心肺,分佈於胸中。只有《骨空論》說:衝脈起源於氣街,沿著少陰經,並列向上,到胸中分散。

故甲乙經於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等穴,皆云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十一穴,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故滑氏之注如此,實本於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等書實本之骨空論也。)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白話文:

因此,甲乙經中所提到的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等穴位,都表示足少陰經脈的氣從這裡發出;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等十一穴位,都表示衝脈與足少陰經脈在這裏會合。

滑氏的註解如此,其實是根據甲乙經、銅人等著作,而甲乙經等著作實際上是根據《骨空論》記載的。

(其支脈)從肺部出發,連接到心臟,貫注於胸腔之中。

(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胸中,當兩乳之間,亦曰膻中。)

白話文:

那些支脈,從神藏這個地方開始,循著肺絡流入心臟注滿胸中,一直到俞府等穴位,足少陰經在此止住,而與手厥陰經相接。胸中位於兩乳之間,也叫膻中。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陰,而復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其脈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白話文:

心主導手厥陰經絡(心包絡經絡),這條經絡從胸腔開始。

注:

  1. 心主指心所主導。
  2. 心本屬手少陰經,但又與手厥陰經絡相連,即是心包絡經絡。
  3. 如《邪客篇》所說:心是五臟六腑的總主宰,所有侵犯到心的邪氣都位於心包絡。
  4. 心包絡經絡,即心主支配的經絡,其脈絡的出入彎曲,運行速度,都與手少陰心主經絡相同。
  5. 所以說心主導手厥陰心包絡經絡。

胸中義見上文。滑氏曰:或問:手厥陰經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膲;(心包絡,包心之膜絡也。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膲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而相絡。

白話文:

上文提到胸中氣血的調和。滑氏說:有人問道:手厥陰經稱「心主」,又稱「心包絡」,這是什麼意思?滑氏答道:主君之火以其明亮,而相火則以其位置而名。手厥陰經代理主君之火行事,從作用上來說,所以稱作「手心主」;從經絡的循行來說,則稱作「心包絡」。一個經絡,兩個名稱,實際上是指的都是相火。)(心包絡是包絡心臟的膜絡。心包絡是心主在外的衛外,三焦是臟腑在外的衛外,所以它們表裡相通而相互絡屬。

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膲募也。膲,焦通用。)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脅上際為腋。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厥陰經穴始此。)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肘中,曲澤也。

白話文:

除任脈外,其他經絡都沒有「歷」字,只有任脈有「歷」字,這是指上、中、下三部分:上是指膻中,中是指中脘,下是指臍下,所以任脈的陰交穴就是三焦的募穴。(焦、膲通用。)任脈的支脈,沿著胸部外出,經過腋窩三寸(腋窩的上緣是腋,腋窩下三寸是天池穴,手厥陰經的穴位從此開始)。然後向上達到腋下,沿著臂膀內側,行經手太陰經和手少陰經之間(向上達到腋下的天泉穴,沿著臂膀內側行經手太陰經和手少陰經之間,因為手的三陰經中,厥陰經在中間)。最後進入肘中,沿著手臂向下,行經兩條筋之間。(進入肘中,指的是曲澤穴。)

下臂行兩筋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也。)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入掌中,勞宮也。中指端,中衝也,手厥陰經止於此。)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其支者,自勞宮別行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經也。)

白話文:

下臂(前臂)沿前臂內側兩條肌腱之間(橈骨和尺骨)走行,通過郄門、間使、內關、大陵穴。進入手掌後,沿中指循行至指尖(入手掌後,經過勞宮穴。中指指尖,為中衝穴,手少陰心經在此結束)。其分支從手掌延伸而出,沿無名指次指(即無名指)循行至指尖(無名指次指,指無名指的相鄰手指,即中指。其分支從勞宮穴延伸而出,循行名指指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三焦為手少陽經也。起於無名指端關衝穴。)上出兩指之間,(即小指次指之間液門、中渚穴也。)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手表之腕,陽池也。臂外兩骨間,外關、支溝等穴也。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從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開始。

向上行進到兩指之間,循著手臂的外側,從手腕到肘部。

)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上貫肘之天井,循臑外,行手太陽之前,手陽明之後,歷清冷淵、消濼、臑會上肩髎,過足少陽之肩井,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

白話文:

(上貫肘)天經循行到肘,(循臑外)沿著手臂外側,(上肩)上行到肩部,(交出足少陽之後)交叉於足少陽經後方。

(上貫肘之天井)天經循行到肘部的天井穴,(循臑外)沿著手臂外側,(行手太陽之前,手陽明之後)在手太陽經前方,手陽明經後方,(歷清冷淵、消濼、臑會)經過清冷淵、消濼、臑會穴,(上肩髎)上行到肩髎穴,(過足少陽之肩井)經過足少陽經的肩井穴,(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從天髎穴交叉於足少陽經後方。

)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內行者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絡心包,相為表裡,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腧也。詳見後十六。

白話文:

(此經脈)進入膻中穴,佈散在膻中,並與心包經絡相連接,下達膈肌,循行於三焦。(其內行脈絡)進入膻中穴後,再從足陽明經的外部,向下佈散在膻中,與心包經絡相表相裡,從上焦向下行至膈肌,循行於中焦,並與足太陽經的正氣一起進入膀胱經絡,約束下焦,因此足太陽經的委陽穴是三焦經的下輔腧穴。具體內容詳見後十六。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行於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髎上項,會於督脈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後之翳風、瘛脈、顱息,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釐、頷厭,下行耳頰至䪼會於手太陽顴髎之分。䪼音拙,目下也。

白話文:

其分佈在身體外側的分支,從膻中向上行,途經缺盆穴,沿天髎穴上行到項部,與督脈的大椎穴交會,再沿天牖穴,經過耳朵後面的翳風穴、瘛脈穴、顱息穴,出耳上角的角孫穴,經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釐穴、頷厭穴,向下行至耳頰,在䪼穴處與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分支會合。䪼穴讀作「拙」,位於眼睛下方。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之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交頰,循和髎,上絲竹空,至目銳眥,會於瞳子髎穴,手少陽經止於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的支脈,從耳後翳風穴進入耳中,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從耳前耳門穴走出,經過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交會於兩頰,沿著和髎穴、絲竹空穴向上,到達眼睛的銳眥穴(瞳子髎穴),在此處手少陽三焦經停止,並與足少陽膽經相連接。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膽為足少陽經也。起於目銳眥瞳子髎穴。目之外角曰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曲鬢、率谷,歷手少陽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由風池而下行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從眼睛銳利的內眼角開始(膽經屬於足少陽經。從眼睛銳利的內眼角,瞳子髎穴開始),向上到達頭頂兩側,向下到達耳後(從眼睛銳利的內眼角,經過聽會穴、客主人穴,向上到達頭頂兩側,沿著頷厭穴、懸顱穴、懸釐穴,從耳上髮際進入曲鬢穴、率谷穴,經過手少陽經的角孫穴,外折向下到達耳後,經過天衝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又從完骨穴外折向上行,沿著本神穴,向前到達陽白穴,再內折向上行,沿著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從風池穴向下行)。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自風池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復交出手少陽之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而前入於足陽明缺盆之外。)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從耳後顳䐬間,過手少陽之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後瞳子髎之分。

白話文:

(任脈)沿著脖子往前走,行經「手少陽三焦經」之前方,到肩膀上,轉而交替到「手少陽三焦經」之後面,進入「缺盆」穴;(從風池穴沿著脖子往下走,經過「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行經「手少陽三焦經」之前方,向下到肩膀上,沿著肩井穴,再轉而交替到「手少陽三焦經」之後面,經過「督脈」的大椎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的秉風穴會合,再往前進入「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後面。)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銳利的眥角後面;(它的分支,從耳後太陽穴和耳鬢之間,經過「手少陽三焦經」的翳風穴,進入耳中,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從耳前出來,再從聽會穴到眼睛銳利的眥角後面的瞳子髎穴的分界處。)

)其支者,別銳皆,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其支者,別自目外眥瞳子髎,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和髎而下抵於䪼也。)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

白話文:

其從外眥瞳子髎分支出來的經絡,從下顎骨陽明經的「大迎」穴,沿著手少陽經的「絲竹」、「和髎」穴往下,抵達脖子上的「䪼」穴。它的下支與足陽明經「下關」穴相合,從「頰車」穴開始往下,沿著頸部前面走,與先前進入「缺盆」穴的經絡會合,並往下到達胸腔。

)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內行者,由缺盆下胸,當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相為表裡,乃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

白話文:

以下的經絡貫穿胸中,連接肝膽,沿著脅部內側,穿出氣街,繞過乳頭,橫向進入大腿環跳穴。

(其中內行的經絡)從缺盆穴下降到胸部,在手厥陰天池穴處貫穿橫膈,在足厥陰期門穴處與肝相連,本經日月穴處與膽相連,表裡相通。然後沿著脅部內側,從足厥陰章門穴向下走,穿出足陽明氣街穴,繞過乳頭,與足厥陰經會合,橫向進入大腿環跳穴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其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上髎、中髎、下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髀陽,髀之外側也。

白話文:

它的正脈,從缺盆穴下腋窩,沿著胸部經過季脅穴,向下會合在大腿內側的髀厭穴。(它的正脈向下在體外行於,從缺盆穴下腋窩沿胸部,經過淵腋穴、輒筋穴、日月穴過季脅穴,沿京門穴、帶脈穴等穴位向下行,由居髎穴進入足太陽經的上髎穴、中髎穴、下髎穴向下行,又與先前進入髀厭穴的脈絡會合。)然後沿著大腿外側,在膝蓋外緣出來,向下行至外輔骨的前方。(髀陽,是指大腿的外側。)

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也。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行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乃入小趾次趾之間,至竅陰穴,足少陽經止於此。

白話文:

小腿外側隆起的骨頭,名為輔骨,位於膝蓋下方的兩側。這條經脈從大腿外側行經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經過中瀆、陽關等穴位,出現在膝蓋外側邊緣,向下經過輔骨前方的陽陵泉等穴位。

這條經脈一直向下延伸,抵達絕骨的末端,向下出現在外踝前側,沿著足背向上,進入小腳趾和次趾之間。

(外踝上方的骨頭邊緣叫做絕骨。絕骨的末端,就是陽輔穴。這條經脈向下沿著足面上隆起的小丘、臨泣等穴位,進入小腳趾和次趾之間,直到竅陰穴,足少陽經止於此。)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大趾次趾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趾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別行入大趾,循岐骨內,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而接乎足厥陰經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的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之間,沿著大腳趾中縫的骨頭內側出來,再貫穿腳趾甲,長出三根毛。(腳的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根本部的骨頭縫,叫做中縫骨。大腳趾指甲後面的兩節之間,叫做三毛穴。這條經脈的分支從腳背上分開,進入大腳趾,沿著中縫骨的內側,從大腳趾尖出來,再貫穿腳趾甲,長出三根毛,連接到足厥陰經。)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肝為足厥陰經也。起於足大趾,去爪甲橫紋後,叢毛際大敦穴。叢毛,即上文所謂三毛也。)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足跗上廉,行間、太衝也。內踝前一寸,中封也。)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上踝過足太陰之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股陰,內側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經脈,從大腳趾腳趾甲後緣的毛髮叢中開始(肝屬足厥陰經。經脈起始於足部大腳趾,去腳趾甲橫紋後,毛髮叢為大敦穴。毛髮叢即文中所說的「三毛」)。

經脈往上沿著腳背內側向上走行,距離內踝一寸(腳背內側為行間穴、太衝穴。距離內踝前一寸為中封穴)。

經脈在足踝上方八寸處,從足太陰經後面交出,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向上走行(在足踝上方超過足太陰經的三陰交穴,經過蠡溝穴、中都穴,再向上走行一寸,從足太陰經後面交出,沿著大腿內側向上走行,到達膝關節、曲泉穴)。

經脈沿著大腿內側走行,進入陰毛叢中,經過陰部(大腿內側指的是內側)。

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上會於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而肝膽相為表裡也。)上貫膈,布脅肋,(自期門上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之下,足厥陰經穴止於此。)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頏顙,咽顙也。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

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上會於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而肝膽相為表裡也。)上貫膈,布脅肋,(自期門上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佈脅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之下,足厥陰經穴止於此。)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頏顙,咽顙也。

沿著股內側的陰包經、五里穴、陰廉穴,向上會合於足太陰脾經的衝門穴、府舍穴,進入陰部附近的急脈,左右脈絡相交,環繞陰蒂,最後會合於任脈的曲骨穴。)進入小腹,與胃經相連,屬肝絡膽,(從陰部向上進入小腹,會合於任脈的中極穴、關元穴,循章門穴至期門穴與胃相連屬肝,往下與足少陽膽經相絡膽,肝膽互為表裡。)向上貫穿橫膈,分佈於胸脅肋骨,(從期門穴向上貫穿橫膈,沿足太陰脾經的食竇之外和大包經的內側,佈散於胸脅肋骨,上面與足少陽膽經的淵腋穴、手太陰肺經的雲門穴相鄰,足厥陰肝經的經穴在這裡結束。)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咽喉,連接眼球肌肉,向上出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咽喉指咽喉部。)

目內深處為目系。其內行而上者,自脅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頂巔之百會。)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此支者,從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於口唇之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白話文:

眼睛的深處叫做「目系」。它由身體內部向上運行,從肋骨間穿越,沿著足陽明經絡的人迎穴的外側,繞過喉嚨後進入耳後,經過足陽明經絡的大迎穴、地倉穴、四白穴的外側,再與目系相連。然後向上經過足少陽經絡的陽白穴的外側,沿著臨泣穴的裡面,在頭頂的百會穴與督脈會合。

目系的分支從目系流向臉頰內側,環繞在嘴脣內部。(這條分支從前面的目系分支出來,向下沿著任脈的外側,本經的裡面,流向臉頰內側,在嘴脣內部環繞交會。)另有一條分支從肝臟分出來,穿過橫膈,向上注入肺部。

(又其支者,從前期門屬肝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裡,別貫膈,上注於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於手太陰肺經,以盡十二經之一周,終而復始也。)

白話文:

另外一條分支,從胸前的膻中穴(屬肝)出發,沿著足太陰脾經的內緣,穿過橫膈,向上到達肺,向下進入中焦,經過中脘穴,然後與手太陰肺經相連,完成十二經脈的一輪循環,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