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23)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23)

1. 六、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此自未中以至酉中,步居西南,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乃大暑後六十日有奇,濕土治令之位也。)復行一步,金氣治之;(此於土氣之右,又行一步,自酉中以至亥中,步居西北,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乃秋分後六十日有奇,燥金治令之位也。)復行一步,水氣治之;(此於金氣之右,又行一步,自亥中以至醜中,步居正北,位當在泉,主終之氣,乃小雪後六十日有奇,寒水之治令也。

)復行一步,木氣治之;(此於水氣之右,又行一步,自醜中以至卯中,步居東北,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乃大寒後六十日有奇,風木治令之位也。)復行一步,君火治之。(此自木氣之末,復行於顯明之右,君火之位,是為主氣六步之一周。)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此言六位之下,各有所承。承者,前之退而後之進也。承之為義有二:一曰常,一曰變。常者如六氣各專一令,一極則一生,循環相承,無所間斷。

故於六位盛極之下,各有相制之氣,隨之以生,由生而化,由微而著,更相承襲,時序乃成。所謂陽盛之極,則陰生承之;陰盛之極,則陽生承之。亦猶陰陽家五行胎生之義,此歲氣不易之令,故謂之常。常者,四時之序也。變者,如《六元正紀大論》所謂: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

水承相火之象也。水發而雹雪,土氣承水之象也。土發而飄驟,風木承土之象也。木發而毀折,金氣承木之象也。金髮而清明,火氣承金之象也。火發而曛昧,陰精承君火之象也。此則因亢而制,因勝而復,承製不常,故謂之變。變者,非時之邪也。然曰常曰變,雖若相殊;總之防其太過,而成乎造化之用,理則一耳。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亢者,盛之極也。制者,因其極而抑之也。蓋陰陽五行之道,亢極則乖,而強弱相殘矣。故凡有偏盛,則必有偏衰,使強無所制,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日甚。所以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

天下無常勝之理,亦無常屈之理。易之乾象曰: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復之彖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即此亢承之義。)制生則化,外列盛衰;(制生則化,當作制則生化,傳寫之誤也。夫盛極有制則無亢害,無亢害則生化出乎自然,當盛者盛,當衰者衰,循序當位,是為外列盛衰。外列者,言發育之多也。

)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亢而無制,則為害矣。害則敗亂失常,不生化正氣而為邪氣,故為大病也。按:王安道曰:予讀內經,至亢則害,承乃制,喟然嘆曰:至矣哉,其造化之樞紐乎!王太僕發之於前,劉河間闡之於後,聖人之蘊,殆靡遺矣;然學者尚不能釋然,得不猶有未悉之旨歟?請推而陳之。夫自顯明之右至君火治之十五句,言六節所治之位也。

白話文:

《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從未時正中到酉時正中,位於西南方,為天體的左側間位,主掌四之氣,即大暑後約六十多天,是濕土當令的時段。再推進一步,金氣開始主導;(此階段位於土氣之後,從酉時正中到亥時正中,位於西北方,為地體的右側間位,主掌五之氣,即秋分後約六十多天,為燥金當令之時。)再進一步,水氣主導;(此階段位於金氣之後,從亥時正中到醜時正中,位於正北方,對應地底的泉水,主掌終之氣,即小雪後約六十多天,是寒水當令的時期。)

再推進一步,木氣主導;(此階段位於水氣之後,從醜時正中到卯時正中,位於東北方,為地體的左側間位,主掌初之氣,即大寒後約六十多天,為風木當令之時。)再進一步,君火主導。(此階段從木氣之末,回到顯明之位的右側,屬君火之位,完成主氣六步的循環。)

相火之下有水氣承接;水氣之下有土氣承接;土氣之下有風氣承接;風氣之下有金氣承接;金氣之下有火氣承接;君火之下有陰精承接。(這說明六氣之位各有後續承接者。所謂「承」,即前者消退後者繼起。承接的意義分兩種:一是常規,一是變動。常規指六氣各自主導一時,一氣極盛則另一氣萌生,循環相承,永不斷續。因此,六氣盛極之下各有制約之氣隨之而生,由萌芽至彰顯,層層遞進,形成時序。正如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類似陰陽家五行相生的道理,此為歲氣固定的規律,稱為「常」——即四季常序。變動則如《六元正紀大論》所言:少陽火氣極盛轉為濕熱(水氣制約相火之象);水氣過盛引發冰雹大雪(土氣制約水氣之象);土氣過盛導致暴風驟雨(風木制約土氣之象);木氣過盛造成折損毀壞(金氣制約木氣之象);金氣過盛轉為清冷明朗(火氣制約金氣之象);火氣過盛化為昏暗鬱熱(陰精制約君火之象)。此類因亢盛而受制、因勝極而反轉的現象,屬不規則的承製關係,故稱「變」——即反常時邪。但無論常或變,本質皆為防止過度失衡,維持自然運作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