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22)
二十三卷 (22)
1. 六、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故足太陽、少陰二經為一合,而膀胱與腎之脈互相絡也;足少陽、厥陰為二合,而膽與肝脈互相絡也;足陽明、太陰為三合,而胃與脾脈互相絡也;手太陽、少陰為四合,而小腸與心脈互相絡也;手少陽、厥陰為五合,而三焦與心包絡之脈互相絡也;手陽明、太陰為六合,而大腸與肺脈互相絡也。此即一表一里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義。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本標不同者,若以三陰三陽言之,如太陽本寒而標陽,少陰本熱而標陰也。以中見之氣言之,如少陽所至為火生,而中為風;陽明所至為燥生,而中為濕;太陽所至為寒生,而中為熱;厥陰所至為風生,而中為火;少陰所至為熱生,而中為寒;太陰所至為濕生,而中為燥也。
故歲氣有寒熱之非常者,診法有脈從而病反者,病有生於本、生於標、生於中氣者,治有取本而得、取標而得、取中氣而得者,此皆標本之不同而氣應之異象,即下文所謂物生其應、脈氣其應者是也。故如瓜甜蒂苦、蔥白葉青、參補蘆瀉、麻黃髮汗、根節止汗之類,皆本標不同之象。
此一段義深意圓,當與標本類諸章參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此下正以明氣候之盛衰也。六氣治歲各有其時,氣至有遲早,而盛衰見矣。)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時至氣亦至,和平之應也,此為平歲。若時至而氣不至,來氣不及也。
時未至而氣先至,來氣有餘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當期為應,愆期為否,應則順而生化之氣正,否則逆而勝復之變生,天地變生則萬物亦病矣。)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物生其應,如五常政大論之五穀、五果、五蟲、五畜之類是也。氣脈其應,如《至真要大論》之南北政,及厥陰之至其脈弦之類是也。至不至之義,又見《六元正紀大論》,詳後十八。)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此下言地理之應六節,即主氣之靜而守位者也,故曰六位,亦曰六步,乃六氣所主之位也。)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顯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處也。顯明之右,謂自鬥建卯中,以至巳中,步居東南,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乃春分後六十日有奇,君火治令之位也。若客氣以相火加於此,是謂以下臨上,臣位君則逆矣。
此下有交六氣節令圖解及地理之應六節圖,在圖翼二卷。)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退行一步,謂退於君火之右一步也。此自鬥建巳中以至未中,步居正南,位直司天,主三之氣,乃小滿後六十日有奇,相火之治令也。)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謂於相火之右,又行一步也。
白話文:
六、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因此,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為第一組相合,膀胱經與腎經的脈絡互相連接;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為第二組相合,膽經與肝經的脈絡互相連接;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為第三組相合,胃經與脾經的脈絡互相連接;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為第四組相合,小腸經與心經的脈絡互相連接;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為第五組相合,三焦經與心包經的脈絡互相連接;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為第六組相合,大腸經與肺經的脈絡互相連接。這就是一表一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道理。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意思是說,本標不一致時,表現的現象也會不同。比如三陰三陽中,太陽本是寒而標是陽,少陰本是熱而標是陰。若以「中見之氣」來看,少陽的表現是火,但內有風;陽明的表現是燥,但內有濕;太陽的表現是寒,但內有熱;厥陰的表現是風,但內有火;少陰的表現是熱,但內有寒;太陰的表現是濕,但內有燥。
所以,每年的氣候可能有異常的寒熱,診脈時可能脈象與病症不一致,疾病的根源可能來自本、標或中氣。治療時,可能調治本、標或中氣才能見效,這些都是本標不一致而產生的不同現象。例如瓜甜但蒂苦、蔥白但葉青、人參補身但蘆頭瀉火、麻黃能發汗但根部卻止汗等,都是本標不同的例子。
黃帝問:「氣候有時按時到來,有時該到卻不到,有時未到卻提早,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按時到來是正常;該到卻不到,是因為氣不足;未到卻提早,是因為氣過盛。」黃帝又問:「這些情況會怎樣?」岐伯說:「符合時序則順,否則逆,逆則生變,變則致病。」黃帝說:「好。請說明具體表現。」岐伯回答:「萬物的生長變化、氣候與脈象的反應,都是其表現。」
黃帝說:「好。請解釋地理如何對應六節氣位?」岐伯回答:「在顯明(東方日出之處)的右側,是君火的位置;君火的右側退一步,是相火治理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土氣治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