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21)
二十三卷 (21)
1. 六、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素問·六微旨大論》)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此甚言天道之難窮也。疏五過論亦有此數句,詳論治類十八,但彼言醫道,此言天道也。)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因天道之序更,所以成盛衰之時變也。)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六六之義,已見前第一章,此復求其盛衰之詳。)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此言六位之序,以明客氣之盛衰也。)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
(此即天道六六之節也。三陰三陽以六氣為本,六氣以三陰三陽為標。然此右字,皆自南面而觀以待之,所以少陽之右為陽明也。有天地六氣圖解,在《圖翼》二卷。)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凡此六氣之次,即因天之序也。
天既有序,則氣之王者為盛,氣之退者為衰。然此盛衰之時,由於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後位次定。聖人之察之者,但南面正立而待之,則其時更氣易,皆於日光而見之矣。故《生氣通天論》曰:天運當以日光明。正此移光定位之義。此數句與《八正神明論》同,詳針刺類十三。
)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此以下言三陰三陽,各有表裡,其氣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氣也。少陽之本火,故火氣在上。與厥陰為表裡,故中見厥陰,是以相火而兼風木之化也。此有上中下本標中氣圖解,在《圖翼》四卷。)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陽明之本燥,故燥氣在上。
與太陰為表裡,故中見太陰,是以燥金而兼濕土之化也。)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太陽之本寒,故寒氣在上。與少陰為表裡,故中見少陰,是以寒水而兼君火之化也。)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厥陰之本風,故風氣在上。與少陽為表裡,故中見少陽,是以風木而兼相火之化也。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少陰之本熱,故熱氣在上。與太陽為表裡,故中見太陽,是以君火而兼寒水之化也。)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太陰之本濕,故濕氣在上。與陽明為表裡,故中見陽明,是以濕土而兼燥金之化也。)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所謂本也一句,與前天元紀章所云者同義。蓋上之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下之三陰三陽,為六氣之標,而兼見於標本之間者,是陰陽表裡之相合,而互為中見之氣也。其於人之應之者亦然。
白話文:
六、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黃帝問道:天道的奧妙真是深遠啊!如同仰望浮雲,又像凝視深淵;深淵尚可測量,但浮雲的邊際卻難以捉摸。(這是在強調天道難以窮盡。《疏五過論》也有類似句子,但該篇談論醫道,此處則論天道。)您多次提到要謹遵天道,我雖記在心中,卻暗自疑惑,不明白其中真意。希望您能詳細解釋,使這些道理永不湮滅,流傳後世。關於天道的運轉,能否請您說明?岐伯恭敬回答:您問得真明瞭!天道遵循自然的順序,表現為盛衰的時機變化。(天道的次序更迭,形成萬物盛衰的時機。)
黃帝問:我想瞭解「天道六六之節」的盛衰規律。(「六六」的涵義前文已提過,此處進一步探討盛衰細節。)岐伯回答:上下有固定位置,左右有運行規律。(此處說明六氣的次序,闡釋客氣的盛衰。)因此,少陽之後由陽明主導,陽明之後是太陽,太陽之後是厥陰,厥陰之後是少陰,少陰之後是太陰,太陰之後又回到少陽。這就是「氣之標」的運轉,如同面向南方觀察其變化。(此即「天道六六之節」。三陰三陽以六氣為根本,六氣以三陰三陽為表象。「右」的方向是從南面觀察而定,故少陽之右為陽明。相關圖解見《圖翼》二卷。)
所以說,順應天道的次序與盛衰時機,需觀察日光移動以定位,正立靜候其變。(「光」指日光,「位」指氣運次序。六氣的運行即天道的順序。當令之氣為盛,退位之氣為衰。盛衰的變化可透過日光位移來判定,聖人只需面向南方靜觀,便能從日光中察知氣運更迭。如《生氣通天論》所言:「天運當以日光明」,正是此理。此段與《八正神明論》內容相似。)
接著說明三陰三陽的表裡關係與互根之氣:
- 少陽:上方由火氣主導,內在與厥陰相合。(少陽本質屬火,故火氣在上;與厥陰為表裡,因此內含厥陰之氣,呈現相火兼風木的特性。)
- 陽明:上方由燥氣主導,內在與太陰相合。(陽明本質屬燥金,內含太陰濕土之氣。)
- 太陽:上方由寒氣主導,內在與少陰相合。(太陽本質屬寒水,內含少陰君火之氣。)
- 厥陰:上方由風氣主導,內在與少陽相合。(厥陰本質屬風木,內含少陽相火之氣。)
- 少陰:上方由熱氣主導,內在與太陽相合。(少陰本質屬君火,內含太陽寒水之氣。)
- 太陰:上方由濕氣主導,內在與陽明相合。(太陰本質屬濕土,內含陽明燥金之氣。)
以上六氣為三陰三陽的「根本」;根本之下是「中見之氣」(表裡相合的內在聯繫);中見之下則是「氣之標」(表象)。換言之,上方的六氣是三陰三陽的本源,下方的三陰三陽是六氣的表現,而介於標本之間的「中見之氣」,體現了陰陽表裡的相互融合。人體的氣機對應亦遵循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