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18)
二十三卷 (18)
1. 五、南政北政陰陽交尺寸反
(《素問·至真要大論》)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此欲因脈候以察天地之氣也。)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天地之氣,有常有變。其常氣之形於診者,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及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者,皆是也。
若其勝復之氣,卒然初至,安得遽變其脈而形於診乎?故天地之變,有不可以脈診,而當先以形證求之者。如《氣交變大論》曰應常不應卒,亦此之謂。)帝曰:間氣何如?(間氣,謂司天在泉左右之間氣,而脈亦當有應之也。夫此間氣者,謂之為常則氣有變遷,謂之為變則歲有定位,蓋帝因上文雲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故復舉此常中之變,以求夫脈之應也。)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氣在左則左應,氣在右則右應。左右者左右寸尺也。詳如下文。)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氣至脈亦至,從其氣也,故曰和。氣至脈不至,氣未至而脈至,違其氣也,故為病。《至真要大論》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不當其位者病,(應左而右,應右而左,應上而下,應下而上也。
)迭移其位者病,(迭,更也。應見不見而移易於他位也。)失守其位者危,(克賊之脈見,而本位失守也。)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此二句之義,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陰為之主也。如陰當在尺,則陽當在寸,陰當在寸,則陽當在尺,左右亦然。若陰之所在,脈宜不應而反應,陽之所在,脈宜應而反不應,其在尺寸則謂之反,其在左右則謂之交,皆當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
陰陽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獨然,或左右獨然,是為氣不應,非反非交也。)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間應見之氣,則知少陰君主之所在,脈當不應,而逆順乃可見矣。此章詳義,具南北政圖說中,在《圖翼》二卷。
)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素問·至真要大論》。論言,《靈樞·禁服篇》也。此引本論之察陰陽者,以人迎寸口為言。蓋人迎在頭,寸口在手,陰陽相應,則大小齊等,是為平也。)陰之所在,寸口何如?(陰,少陰也。
少陰所在,脈當不應於寸口,有不可不察也。)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甲己二歲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北政。南政居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於人之脈則南應於寸,北應於尺。北政居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北應於寸而南應於尺。一曰:五運以土為尊,故惟甲己土運為南政,其他皆北政也。
白話文:
五、南政北政陰陽交尺寸反
黃帝問:「天地之氣,如何透過脈象觀察?」岐伯回答:「天地之氣的盛衰變化,不會直接顯現在脈診上。脈法中提到:天地的變動,無法單憑脈象診斷,就是這個道理。(天地之氣有常態也有變動。常態之氣反映於脈象,例如春季脈弦、夏季脈洪、秋季脈浮、冬季脈沈,以及厥陰之氣至則脈弦、少陰之氣至則脈鉤、太陰之氣至則脈沈、少陽之氣至則脈大而浮、陽明之氣至則脈短而澀、太陽之氣至則脈大而長等。
但若勝復之氣突然來襲,脈象豈能立刻隨之變化而顯現於診斷?因此,天地之變有時無法透過脈診察覺,應先從外在症狀推斷。如《氣交變大論》所言『應常不應卒』,也是此意。)」
黃帝問:「間氣(司天、在泉左右之氣)的脈象如何?」岐伯答:「隨氣所在的位置,對應於左右脈象。(氣在左則左脈有反應,氣在右則右脈有反應。『左右』指左右寸關尺脈位,詳見下文。)」
黃帝問:「如何判斷?」岐伯答:「脈象與氣相合則健康,相違則病。(氣至而脈亦至,順應其氣,故稱和諧;氣至而脈不至,或氣未至而脈先至,皆為違逆其氣,故致病。《至真要大論》說:氣至而脈和則平穩,氣至而脈過盛則病,氣至而脈相反則病,氣應至而未至則病,氣未至而脈先至亦病,陰陽錯位則危殆。)
脈位不當者病,(應在左卻顯於右,應在上卻顯於下等。)脈位變動者病,(『迭』為更替,指應現之脈未見而移位他處。)脈失本位者危,(出現剋賊之脈,且本位脈象喪失。)尺寸相反者死,陰陽交錯者死。(這兩句的意義,一指尺寸脈位,一指左右脈位,皆以少陰為關鍵。例如陰應在尺則陽應在寸,陰應在寸則陽應在尺,左右同理。若陰位之脈不應卻反應,陽位之脈應現卻不現,尺寸脈位相反或左右脈位交錯,皆主死。尺寸相反僅見於子、午、卯、酉四年;陰陽交錯則見於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年。若僅單一尺寸或左右脈異常,屬氣不相應,非反非交。)
須先確立年份(南北政),掌握氣運規律及左右應現之氣,才能判斷死生順逆。(先確定當年屬南政或北政,以及司天、在泉、左右間氣之應現,可知少陰君主之位,脈當不應之處,進而辨別逆順。此章詳述內容見《圖翼》二卷『南北政圖說』。)
黃帝問:「先生說要觀察陰陽所在而調理,醫論中提及人迎脈與寸口脈相應,如拉繩兩端平衡,稱為平脈。(此處引用《靈樞·禁服篇》論述,以人迎、寸口為陰陽相應之例。人迎在頸部,寸口在手腕,陰陽協調則脈象大小均衡,即為平脈。)但少陰所在時,寸口脈會如何?」
岐伯答:「觀察年份屬南政或北政即可知曉。(甲己年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北政。南政之年,脈象南應於寸、北應於尺;北政之年,北應於寸、南應於尺。另有一說:五運中土為尊,故僅甲己土運屬南政,其餘皆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