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17)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17)

1. 四、五運六氣上下之應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應地者靜,見前天元紀篇。)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上候而已,天運之候也。不能遍明,猶未詳言左右也。)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天地之體雖殊,變化之用則一,所以在天則垂象,在地則成形。

故七曜緯於虛,即五行應天之精氣也。五行麗於地,即七曜生成之形類也。是以形精之動,亦猶根本之與枝葉耳。故凡物之在地者,必懸象於天,第仰觀其象,則無有不應。故上之右行、下之左行者,周流不息,而變化乃無窮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此欲詳明上下之義也。)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人在地之上,天在人之上。以人之所見言,則上為天,下為地。以天地之全體言,則天包地之外,地居天之中,故曰太虛之中者也。由此觀之,則地非天之下矣。然則司天者,主地之上。

在泉者,主地之下。五行之麗地者,是為五運,而運行於上下之中者也。此特舉地為辨者,蓋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帝曰:馮乎?(馮,憑同。言地在太虛之中而不墜者,果亦有所依憑否也?)岐伯曰:大氣舉之也。(大氣者,太虛之元氣也。乾坤萬物,無不賴之以立。故地在太虛之中,亦惟元氣任持之耳。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此即大氣之所化,是為六氣而運用於天地之間者也。曰燥,曰暑,曰風,曰濕,曰寒,曰火,六者各一其性,而功用亦異。)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寒居北,風居東,自北而東,故曰風寒在下,下者左行也。熱居南,燥居西,自南而西,故曰燥熱在上,上者右行也。地者土也,土之化濕,故曰濕氣在中也。惟火有二,君火居濕之上,相火居濕之下,故曰火遊行其間也。凡寒暑再更而氣入者六,非虛無以寓氣,非氣無以化生,故曰令虛而化生也。

)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凡此六者,皆言地氣本乎天也。自上文地之為下至此,正所以發明此義。《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亦此之謂。此下接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一章,列藏象類第六。

白話文:

4.五運六氣上下之應

皇帝問:我聽鬼臾區說過,與地相應的事物是靜止的。現在您卻說下方事物向左運行,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想知道其中的道理。(關於「應地者靜」的說法,可參見前文《天元紀篇》。)

岐伯回答:天地的動靜變化,五行的循環往復,即便如鬼臾區這樣的賢者也只能觀察到天象運行的表象,尚且不能完全闡明其中的規律。(「上候而已」指的是天象運行的徵候。「不能遍明」則是說還未能詳細解釋左右運行的原理。)天地變化的作用,在天表現為星象垂示,在地形成具體物象。日月五星運行於太空,五行附著於大地。大地承載著萬物的形體,天空佈列著感應天象的精氣。形體與精氣的互動關係,就像樹根與枝葉的關聯。只要抬頭觀察天象,即便相隔遙遠也能感知其規律。(天與地的形態雖有差異,但變化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天空顯現星象,大地形成具體物態。)

皇帝接著問:大地是否位於下方呢?(這個問題旨在深入探討上下方位的實質。)岐伯解釋:相對於人類所處的位置,大地確實在下,但實際上它是懸浮在浩瀚太虛之中的。(人類立足於地面,天空在頭頂上方。從人的視角來看,上方是天,下方是地。但從宇宙整體來看,天空包裹著大地,大地懸浮在天空中央,所以稱為「太虛之中」。由此可見,大地並非絕對位於天穹之下。因此,「司天」之氣主導地面以上的空間,「在泉」之氣則主導地面以下的領域。五行附著於大地形成五運,在天地之間循環運行。這裡特別討論大地的位置,正是為了闡明天地人三才的宏大架構。)

皇帝追問:那麼大地憑藉什麼懸浮不墜呢?(「馮」通「憑」,詢問大地在虛空中的支撐點。)岐伯答道:是宇宙元氣托舉著它。(「大氣」即太虛中的本源之氣。天地萬物都依賴這種元氣維持存在。所以大地懸浮於太虛之中,也是由這股元氣承托著。)

這種元氣分化出六種特性:乾燥使物體脫水,暑熱促使蒸發,風力引發運動,濕氣帶來滋潤,寒氣導致凝固,火性提供溫暖。(這六種氣候現象都是元氣的具體表現,在天地間循環作用。燥、暑、風、濕、寒、火各自具有獨特性質,產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因此風寒之氣居於下方(北方與東方),燥熱之氣居於上方(南方與西方),濕氣瀰漫中央(土性主濕)。火氣則遊走於其間(君火在濕之上,相火在濕之下)。寒暑更替形成六氣的循環,正是這種虛空中的氣化作用催生了萬物。(這段具體說明瞭六氣的分佈規律:風寒屬陰居左下行,燥熱屬陽居右上行,濕土居中央,火氣貫穿其中。寒暑交替形成六氣入位,唯有虛空能容納氣化,有氣化才能產生生命,因此說「令虛而化生」。)

最後總結六氣過盛的影響:燥氣過盛則土地龜裂,暑氣過盛則地面焦熱,風氣過盛則地動山搖,濕氣過盛則土壤泥濘,寒氣過盛則大地凍裂,火氣過盛則地表板結。(所有這些現象,都證明地氣的變化根源於天。《天元紀大論》所說「太虛遼闊,化生本源,萬物藉此起始,五運周天運行,真靈之氣佈散,統御大地根本」正是此意。後文將繼續討論寒暑燥濕風火對人體與萬物的影響,詳見《藏象類》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