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16)
二十三卷 (16)
1. 四、五運六氣上下之應
戊在西北,己在東南,遁甲經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故曰天地之門戶。詳義見《圖翼》一卷,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此五天五運,即氣候之所始,天道之所生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此所以辨六氣也。論,即《天元紀大論》,見前章;及《陰陽應象大論》,見陰陽類第一。)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上,司天也。下,在泉也。歲之上下,即三陰三陽迭見之所在也。
)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司天在泉,俱有左右。諸上見者,即言司天。故厥陰司天,則左見少陰,右見太陽,是為司天之左右間也。
余義仿此。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見。左,西也。右,東也。)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見,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左,東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異而左右殊也。按: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代矣。六氣循環無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
有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解,在《圖翼》二卷。)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此明上下之相遘也。遘,交也。臨,遇也。司天在上,五運在中,在泉在下,三氣之交,是上下相遘而寒暑相臨也。所遇之氣彼此相生者,為相得而安。彼此相剋者,為不相得而病矣。詳義見《圖翼》五運六氣諸解中。遘音姤。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氣同類者,本為相得,而亦不免於病者,以下臨上也。如《六微旨大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此指君相二火而言也。詳見後第七。)
帝曰:動靜何如?(此言遷轉之動靜也。)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於地。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於天。故司天在上,必歷巳午未申而西降;在泉在下,必歷亥子醜寅而東昇也。余而復會,即前篇五六相合、積氣余而復會其始之義。
白話文:
四、五運六氣上下之應
戊位在西北,己位在東南。《遁甲經》提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因此稱為天地的門戶。(相關解釋詳見《圖翼》第一卷「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氣候變化的起點,也是天道運行的基礎,必須理解其中的關聯。(這裡提到的五天五運,正是氣候的起始,也是天道運行的體現。)
黃帝說:很好。論述中提到「天地為萬物的上下,左右是陰陽的道路」,但不清楚具體含義。(這是為了辨別六氣的關係。此處的「論」指的是《天元紀大論》,見前章;以及《陰陽應象大論》,見陰陽類第一篇。)岐伯回答:所謂「上下」,是指一年的司天與在泉,顯示陰陽所在的位置。(「上」指司天,「下」指在泉。一年的上下,即三陰三陽輪替出現的位置。)
「左右」的含義如下:若司天為厥陰,左側為少陰,右側為太陽;司天為少陰,左側為太陰,右側為厥陰;司天為太陰,左側為少陽,右側為少陰;司天為少陽,左側為陽明,右側為太陰;司天為陽明,左側為太陽,右側為少陽;司天為太陽,左側為厥陰,右側為陽明。這裡所說的「面北而定位」,指的是司天的左右間氣。(司天與在泉皆有左右之分。所謂「諸上見者」,即指司天。例如厥陰司天時,左側為少陰,右側為太陽,這就是司天的左右間氣。其餘同理。司天在上,因此面向北方來確定左右的位置,左為西方,右為東方。)
黃帝問:什麼是「下」?岐伯回答:若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左側為陽明,右側為太陰;少陰司天,則陽明在泉,左側為太陽,右側為少陽;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左側為厥陰,右側為陽明;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左側為少陰,右側為太陽;陽明司天,則少陰在泉,左側為太陰,右側為厥陰;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左側為少陽,右側為少陰。所謂「面南而定位」,指的是在泉的左右間氣。(「下」即在泉。因此面向南方來確定左右的位置,這是在泉的左右間氣。左為東方,右為西方。司天與在泉的上下方向不同,左右方位也相反。)
說明:上述兩段描述陰陽六氣的輪替變化。例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次年子午年則由左間少陰司天;又如初氣為厥陰主事,二氣則由少陰接替。六氣循環不息,因此上下左右、陰陽順逆的變化會影響氣候的轉變。(相關圖解可參考《圖翼》第二卷的「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
上下交合與寒暑相應
司天在上,五運居中,在泉在下,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上下相遘、寒暑相臨」的關係。若氣運相生則和諧,相剋則致病。(「遘」為交合,「臨」為相遇。具體解釋見《圖翼》中五運六氣的相關篇章。)
黃帝問:若氣運相合卻仍致病,原因為何?岐伯回答:這是因為「下位侵犯上位」,即位置不當所致。(例如《六微旨大論》提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此處指君火與相火的關係,詳見後文第七篇。)
黃帝問:氣運的動靜如何運轉?岐伯回答:司天之氣向右運行,在泉之氣向左運行,左右循環一周天後,餘氣再次會合。(「上者右行」指天氣自東向西沈降;「下者左行」指地氣自西向東上升。因此司天之氣經歷巳午未申後西降,在泉之氣經歷亥子醜寅後東升。「余而復會」即前述五六相合、餘氣重新會合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