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11)
二十三卷 (11)
1. 三、天元紀
)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此以下皆明上下相召也。)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寒暑燥濕風火,六氣化於天者也,故為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謂厥陰奉風氣,少陰奉火氣,太陰奉濕氣,此三陰也。少陽奉暑氣,陽明奉燥氣,太陽奉寒氣,此三陽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成於地者也,故為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謂木應生,火應長,土應化,金應收,水應藏也。按:上文神在天為風等十句,其在天者止言風熱濕燥寒,在地者止言木火土金水;而此二節乃言寒暑燥濕風火,木火土金水火。
蓋以在天之熱,分為暑火而為六,在地之火,分為君相而為六,此因五行以化六氣,而所以有三陰三陽之分也。二火義如下文。)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為陽,陽主升,升則向生,故天以陽生陰長,陽中有陰也。地為陰,陰主降,降則向死,故地以陽殺陰藏,陰中有陽也。
以藏氣紀之,其徵可見。如上半年為陽,陽升於上,天氣治之,故春生夏長;下半年為陰,陰降於下,地氣治之,故秋收冬藏也。此節詳義,又見陰陽類一。)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如坎中有奇、離中有偶、水之內明、水之內暗皆是也。
惟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地亦有陰陽下,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共十六字,衍文也,今去之。)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應天之氣,五行之應天干也。
動而不息,以天加地而六甲周旋也。五歲而右遷,天干之應也,即下文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之類是也。蓋甲乙丙丁戊,竟五運之一周,己庚辛壬癸,又五運之一周,甲右遷而己來,己在遷而甲來,故五歲而右遷也。應地之氣,六氣之應地支也。靜而守位,以地承天而地支不動也。
六期而環會,地支之周也,即下文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之類是也。蓋子醜寅卯辰巳,終六氣之一備,午未申酉戌亥,又六氣之一備,終而復始,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動以應天,靜以應地,故曰動靜,曰上下,無非言天地之合氣,皆所以結上文相召之義。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天數五而五陰五陽,故為十干。地數六而六陰六陽,故為十二支。然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為節;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為制。而後六甲成,歲氣備。又如子午之上為君火,丑未之上為濕土,寅申之上為相火,卯酉之上為燥金,辰戌之上為寒水,巳亥之上為風木,是六氣之在天,而以地支之六為節也。
白話文:
三、天元紀
黃帝問:「上下相互呼應是怎樣的?」鬼臾區回答:「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向上與之相應。(寒暑燥濕風火是六氣在天所化生,故稱為天的陰陽。三陰三陽向上與之相應,是指厥陰與風氣相應,少陰與火氣相應,太陰與濕氣相應,這三種是陰。少陽與暑氣相應,陽明與燥氣相應,太陽與寒氣相應,這三種是陽。)
這是因為天的熱氣分為暑與火而成六種,地的火分為君火與相火而成六種,如此五行才能化為六氣,也就有了三陰三陽的區分。關於君火與相火的意義,後文會說明。)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屬陽,陽主升發,升發則趨向生長,所以天以陽生陰長,陽中藏有陰。地屬陰,陰主沈降,沈降則趨向消亡,所以地以陽殺陰藏,陰中藏有陽。以藏氣的規律來看,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例如上半年為陽,陽氣升發於上,天之氣主導,所以春生夏長;下半年為陰,陰氣沈降於下,地之氣主導,所以秋收冬藏。此節的詳細解釋,可參見陰陽類第一篇。)
天有陰陽,地也有陰陽,所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本屬陽,但陽中有陰;地本屬陰,但陰中有陽。這是陰陽互相內藏的規律,例如坎卦中有陽爻、離卦中有陰爻、水的表面明亮而內部黑暗,皆是此理。正因為陽中有陰,所以天之氣能下降;陰中有陽,所以地之氣能上升。這就是上下相互呼應的根本原理。『地亦有陰陽』之下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十六字,是衍文,現已刪去。)
若要瞭解天地的陰陽,應天之氣是動而不止,所以五行每五年向右推移;應地之氣是靜而守位,所以六氣每六年循環一次。(應天之氣是五行對應天干,動而不止,天干加地支而形成六甲循環。『五歲而右遷』是指天干的對應,即後文所說『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之類。例如甲乙丙丁戊,是五運的一個週期,己庚辛壬癸,又是五運的一個週期,甲右遷後己接續,己右遷後甲接續,所以五年向右推移。應地之氣是六氣對應地支,靜而守位,地支承天氣而不動。『六期而環會』是指地支的循環,即後文所說『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之類。例如子丑寅卯辰巳,是六氣的一個週期,午未申酉戌亥,又是六氣的一個週期,周而復始,所以六年循環一次。)
動靜相互呼應,上下相互對應,陰陽相互交錯,變化由此而生。(動對應天,靜對應地,所以說動靜、上下,都是在說明天地之氣的配合,總結上文相互呼應的道理。)
黃帝問:「上下周而復始的規律,是否有定數?」鬼臾區回答:「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天數為五,有五陰五陽,所以形成十天干。地數為六,有六陰六陽,所以形成十二地支。但天干的五,必須配合地支的六才能形成節律;地支的六,必須配合天干的五才能形成制約。如此六甲才能成立,歲氣才能完備。又如子午之上為君火,醜未之上為濕土,寅申之上為相火,卯酉之上為燥金,辰戌之上為寒水,巳亥之上為風木,這是六氣在天,以地支的六數為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