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8)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8)

1. 二、氣淫氣迫求其治也

正此之謂。)帝曰:有不襲乎?(言五行之氣,亦有行無常候,不相承襲者否?)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蒼天者,天象之總稱也。不得無常,言天地之正化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言天地之邪化也。邪則為變,變則為病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所勝則微,如木受土邪、土受水邪之類,我克者為微邪也。所不勝則甚,如土受木邪、火受水邪之類,克我者為賊邪也。賊邪既甚而復重感之,則不免於死矣。時氣臟氣皆然。)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邪不得令,非其時也,故為病微。邪氣得令,當其時也,故為病甚。所勝所不勝皆同。)

白話文:

二、氣淫氣迫求其治也

這段對話講述五行之氣的異常變化及其對人體的影響。黃帝問:「五行之氣是否會有不遵循常規的時候?」岐伯回答:「自然規律不會無常,若五行之氣不按正常次序運行,便是異常,異常則導致變動,變動則引發疾病。」

黃帝追問:「異常變化會怎樣?」岐伯解釋:「異常到來會致病,若是受『所勝』(我能克制)之氣影響,病情較輕;若是受『所不勝』(克制我)之氣影響,病情較重。若在此時再受邪氣侵襲,可能致命。」

最後總結:「邪氣不在當令時節,病徵較輕;若在當令時節發作,病情則會加重。」

2. 三、天元紀

(《素問·天元紀大論》全)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御,臨御也。位,方位也。化,生化也。天有五行以臨五位,故東方生風,木也;南方生暑,火也;中央生濕,土也;西方生燥,金也;北方生寒,水也。人有五臟以化五氣,故心化火,其誌喜;肝化木,其志怒;脾化土,其志思;肺化金,其志憂;腎化水,其志恐,而天人相應也。《陰陽應象大論》思作悲,見陰陽類一,又詳見疾病類二十六。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論,即前六節藏象論也。終期之日,周而復始,謂期年一周而復始也。三陰三陽,六氣也。言氣有五運,復有六氣,五六不侔,其將何以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此數句與《陰陽應象大論》同,但此多五運二字,詳註見陰陽類一。)故物生謂之化,(萬物之生,皆陰陽之氣化也。)物極謂之變,(盛極必衰,衰極復盛,故物極者必變。

《六微旨大論》曰: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陰陽不測謂之神,(莫之為而為者謂之不測,故曰神。此以天道言也。)神用無方謂之聖。(神之為用,變化不測,故曰無方。

無方者,大而化之之稱。《南華天運篇》曰: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故謂之聖。此以人道言也。)夫變化之為用也,(用,功用也。天地陰陽之道,有體有用。陰陽者,變化之體;變化者,陰陽之用。此下乃承上文而發明神用之道也。)在天為玄,(玄,深遠也。天道無窮,故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道,眾妙之稱。惟人能用之,故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化生也。物之生息出乎地,故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由化以生物,有物則有味,故化生五味,出乎地也。)道生智,(有道則有為,有為則有智,故道生智,存乎人也。)玄生神。(玄遠則不測,不測則神存,故玄生神,本乎天也。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此以下皆言神化之為用也。神以氣言,故在天之無形者為風,則在地之成形者為木,風與木同氣,東方之化也。余仿此。)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與火同氣,南方之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濕與土同氣,中央之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燥與金同氣,西方之化也。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與水同氣,北方之化也。自在天為玄至此,與《五運行大論》同,見藏象類六。)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氣即上文之風熱濕燥寒,形即上文之木火土金水,此舉五行之大者言,以見萬物之生,亦莫不質具於地而氣行乎天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白話文:

《素問·天元紀大論》全篇

黃帝問道:天有五行統御五方之位,因而產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生五氣,因而產生喜、怒、思、憂、恐。(“御”指統御,“位”指方位,“化”指生化。天以五行對應五方:東方屬木生風,南方屬火生暑,中央屬土生濕,西方屬金生燥,北方屬水生寒。人以五臟對應五氣:心屬火主喜,肝屬木主怒,脾屬土主思,肺屬金主憂,腎屬水主恐,體現天人相應。《陰陽應象大論》中“思”作“悲”,詳見相關篇章。)

前文提到五運循環,周而復始,我已明白,但五運與三陰三陽六氣如何配合?(“論”指前文《六節藏象論》。五運與六氣性質不同,如何結合?)鬼臾區恭敬回答:您的問題很深刻!五運陰陽是天地規律、萬物綱領、變化的根源、生死的本質,是神明的所在,豈能不通曉?(此段與《陰陽應象大論》相似,但強調五運。)

萬物生長稱為“化”,(陰陽之氣推動萬物生化。)物極必反稱為“變”。(盛極則衰,衰極復盛。《六微旨大論》說:物生因“化”,物極因“變”,變化決定成敗。《五常政大論》說:氣始則生化,氣散成形態,氣布則繁育,氣終則物變。)陰陽莫測稱為“神”,(自然無為而難測,故稱“神”,指天道。)神用無方稱為“聖”。(神的作用變化無窮,“無方”指無所局限。《莊子·天運》稱“無方之傳”為應變無窮,故稱“聖”,指人道。)

變化的功用在於:(“用”指作用。陰陽為變化之體,變化為陰陽之用。)在天為“玄”,(玄指深遠,天道無窮。)在人為“道”,(道指妙用,唯人能掌握。)在地為“化”。(化指化生,萬物生於地。)化生五味,(地化生物,物生則味成。)道生智,(循道則生智慧。)玄生神。(玄遠莫測,故生神明。)

神明在天為風,在地為木;(以下皆言神化作用。無形之“神”在天為風,在地成形為木,屬東方。余類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南方。)在天為濕,在地為土;(中央。)在天為燥,在地為金;(西方。)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北方。此段與《五運行大論》一致。)

總之,在天為氣(風熱濕燥寒),在地成形(木火土金水),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