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6)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6)

1.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天者天之氣,司天是也。地者地之氣,在泉是也。上下之間,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人之氣皆有三陰三陽,故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下三節,與三部九候論同,但彼以上中下三部為言,與此稍異,詳脈色類五。)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三而三之,合則為九,正以見陰陽之變。故地之九野,人之九藏,皆相應者如此。

九野,九州之野。九藏,義如下文。)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形藏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出三部九候論。神藏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出宣明五氣篇及九針論。)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蒙者,矇昧於目。惑者,疑惑於心也。)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上古聖帝也。先師,岐伯之師,僦貸季也。僦,將秀切。)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天地之氣,五行而已。日行天之五度,則五日也。日有十二時,五日則六十時,是甲子一周,五行畢而氣候易矣,故五日謂之候,而一歲三百六十日,共成七十二候也。)三候謂之氣,(氣,節也。

歲有二十四節,亦曰二十四氣。一氣統十五日二時五刻有奇,故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歲有四時,亦曰四季。時各九十一日有奇,積六氣而成也,故謂之時。按:此乃一季之六節,亦曰六氣,非一歲三陰三陽之六氣各得六十者之謂,蓋彼為大六氣,此為小六氣也。)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積四九而成三百六十日,故四時謂之歲。歲易時更,故各有所主之氣,以為時之治令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五運,即五行也。襲,承也。治,主也。此承上文而言歲時氣候皆五運相承,各治其時,以終期歲之日。

故時立則氣布,如春氣主木,夏氣主火,長夏氣主土,秋氣主金,冬氣主水,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也。不惟周歲之氣為然,即五日為候,而氣亦迭更,故云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年之所加,如天元紀、氣交變、五運行、五常政、六微旨、六元正紀,至真要等論所載五運六氣之類是也。

天運有盛衰,則人氣有虛實,醫不知此,焉得為工?工者精良之稱,故本經屢及此字,誠重之也,非後世工技之工之謂。此數句又出官針篇,詳針刺類六。)

白話文: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三之數構成天,三之數構成地,三之數構成人。(天代表天的氣,即「司天」;地代表地的氣,即「在泉」;而人居於天地之間,處於氣交之中。天地人之氣皆有三陰三陽,故稱「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段與《三部九候論》內容相似,但該篇以「上中下」三部為論述重點,與此處稍有不同。)

三乘以三,合為九,九劃分為「九野」,九野對應「九藏」。(三數相乘為九,正顯示陰陽的變化。因此,地的九野與人的九藏相互呼應。九野指九州的區域,九藏的意義如下文。)

因此,「形藏」有四,「神藏」有五,合為九藏以與之相應。(形藏四者:一是頭角,二是耳目,三是口齒,四是胸中,出自《三部九候論》。神藏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出自《宣明五氣篇》及《九針論》。)

黃帝說:「我已聽聞六六九九的相合規律。夫子提及氣積滿而產生閏月,請解釋什麼是『氣』?望夫子解惑。」(「蒙」指眼不明,「惑」指心困惑。)

岐伯回答:「此為上古聖帝所秘傳,由先師傳授於我。」(上帝指上古聖帝;先師即岐伯之師僦貸季。)

黃帝說:「請詳述。」

岐伯解釋:

  • 「五日」稱為「候」:天地之氣不外五行。太陽運行五度為五日,共六十時(一甲子循環),五行輪轉而氣候變化,故五日為一候。一年三百六十日共七十二候。
  • 「三候」稱為「氣」:「氣」即節氣,一年二十四節氣(亦稱二十四氣)。一氣約十五日二時五刻,故三候為一氣。
  • 「六氣」稱為「時」:一年分四時(四季),每季約九十一日,由六氣組成(此處「六氣」指一季內的小節氣,與全年三陰三陽之「大六氣」不同)。
  • 「四時」稱為「歲」,各由主導之氣掌管。(四季共三百六十日為一歲,時節更替,各有所主之氣調節。)

五行依次輪替,各主其時,循環不休,如圓環無端。節氣變化亦遵循此理。(五運即五行,「襲」指承續,「治」為主導。如春主木、夏主火、長夏主土、秋主金、冬主水,週而復始。不僅歲氣如此,五日一候之氣亦依次更迭。)

因此說:「若不懂年度氣運的加臨、氣的盛衰、虛實的根源,便無法成為良醫。」(「年之所加」如《天元紀》等篇所述五運六氣之理。天運有盛衰,人氣隨之有虛實,醫者若不察,何以稱「工」?「工」指醫術精良者,非一般技工。此句亦見於《官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