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5)
二十三卷 (5)
1.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即赤道也。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去北極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北極九十一度,冬至日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乃其大數。此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故邵子曰: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天之中何在?曰:在辰極。地之中何在?曰:在嵩山。惟天以辰極為中,故可以起歷數而推節候;惟地以嵩山為中,故可以定方隅而均道里。子午其天地之中乎。冬至陽生子,夜半時加子,所以乾始於坎而終於離,此南北二極獨為天樞而不動也。
夏至陰生午,天中日在午,所以坤始於離而終於坎,此冬夏二至,一在南,一在北,而不可移也。惟天地之中,一定不易,是以聖人者出,處璣衡以觀大運,據會要以察方來,皆自此而得之,是所謂表正於中也。)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推余於終,即上文氣余盈閏之義。
蓋欲求天道者,不立其端則綱領不得,不正其中則前後不明,不推其餘則氣候不正,凡此三者缺一不可,知乎此則天度之道畢矣。推音吹。)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六六九九義見前。)天有十日,(十者成數之極,天地之至數也。
天有十日,如一月之數凡三十,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皆以十為制也。故大撓察其象,作十干以紀之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竟,盡也。十干六竟,則六十日也,是為花甲一周。甲復六周,則六六三百六十也,是為一歲日法之常數,而氣盈朔虛不與焉,故云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凡自古有生之物,皆出天元之氣,雖形假地生,而命惟天賦,故《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此通天之謂也。然通天之本,本於陰陽,故《四氣調神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至若在地而有九州,在人而有九竅,又孰非通於天氣而本於陰陽者乎?)故其生五,其氣三,(自陰陽以化五行,而萬物之生莫不由之,故曰其生五。然五行皆本於陰陽,而陰陽之氣各有其三,是謂三陰三陽,故曰其氣三。夫生五氣三者,即運五氣六之義,不言六而言三者,合陰陽而言也。
一曰:五運之氣,各有太過不及平氣之化,故五常政大論有三氣之紀者即此。其義亦通。按:王氏以三為三元,謂天氣地氣運氣也。然觀下文云: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天氣地氣運氣者亦由三而成,則三元之義又若居其次矣。此上二節與生氣通天論同,見疾病類五。
白話文:
一、六六與九九來確定天體運行的度數,從而建立歲氣的規律:
南方最遠處距極點五十五度,相當於嵩山的位置。再往南十二度是夏至時太陽的運行軌道。繼續往南二十四度,是春分和秋分時太陽的軌道,也就是赤道。再往南二十四度,是冬至時太陽的軌道,距離地面只有三十一度。因此,夏至時太陽距離北極六十七度,春分和秋分時距離北極九十一度,冬至時距離北極一百一十五度,這些是主要的度數。這些是天地的交會點,四季的轉換點,風雨的交匯處,陰陽的調和處。
所以邵雍說:「天地的根本,是否從中心開始?」天的中心在哪裡?回答說:「在北極星的位置。」地的中心在哪裡?回答說:「在嵩山。」只有天以北極星為中心,才能制定曆法推算節氣;只有地以嵩山為中心,才能確定方位和平均距離。子午線就是天地的中心。冬至時陽氣生於子時,夜半剛好是子時,因此乾卦始於坎卦而終於離卦,南北兩極如同天樞,永恆不變。
夏至時陰氣生於午時,太陽當空正是午時,因此坤卦始於離卦而終於坎卦。冬至和夏至,一個在南,一個在北,不可移動。只有天地的中心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聖人出現時,可以觀測天象以知大勢,把握關鍵以察未來,這都是從中心得來的,這就是所謂的以中心為準則。推算剩餘的部分,天體的度數就完整了。
黃帝說:「我已經聽過天體的度數了,還想聽聽氣的數目如何與之相合?」岐伯回答:「天以六六為節律,地以九九為規則。」天有十日(「十」是數的極致,是天地間的至數。天有十日,就像一月三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以十為單位。所以大撓觀察其現象,創制十乾來紀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乾循環六次為一甲子,六甲子循環完成一歲,共三百六十天,這是計算日數的基準。
自古以來,能夠通曉天道的根源,在於生命的本質源自陰陽。天地間的九州與人體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因此,陰陽化生五行,而五行的氣又分為三種(即三陰三陽)。生命由五行構成,氣的變化則有三種表現。陰陽與五行結合,形成了天、地、人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