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4)
二十三卷 (4)
1.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立端於始,(端,首也。始,初也。天地有氣運,氣運有元首,元首立而始終正矣。天有其端,北極是也。氣有其端,子半是也。節有其端,冬至是也。故立天之端而宿度見,立氣之端而辰次見,立節之端而時候見。如周正建子為天統,商正建醜為地統,夏正建寅為人統,皆所以立歲首而授民以時也,即立端於始之義。)表正於中,(表,識記也。
正者,正其子午。中者,中其四方。蓋天道玄遠,窺測不易,雖立端以察其始,尚不足以探其微,故又立表以正其中也。如周公營洛置五表,穎川陽城置中表,其度景處,古蹟猶存。中表南千里置一表,北千里置一表,東西亦然,此正日景以求地中也。考之周禮曰:大司空之職,立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此在鄭康成固有註疏,但亦未甚明悉。朱子曰:今人都不識土圭,康成亦誤。圭尺是量表景底尺,長一尺五寸,以玉為之是也。按古制土圭之長,尺有五寸,而測景之表,其長八尺。立表以測景,用圭以量景,而天地之中,氣候之序,於斯乎正矣。
詳求其法,蓋以天體混圓,半復地上,半在地下。其上下二端,謂之二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有奇。兩極之中,橫絡天腰者,是為赤道,其去兩極,各九十一度有奇。日行之道,是為黃道,由赤道內外周行各半。
其入於赤道之內,最近者,日行於參九度之間,在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六十七度少強,是為夏至日行之道,去極最近,其景最短,故立八尺之表,而景惟一尺五寸,此以地在日中之南,時當陽極,故曰日南則景短多暑也。斯時也,黃道在參宿度中,出寅末,入戌初。
凡晝行地上者二百一十九度強,故晝長;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強,故夜短也。其出於赤道之外,最遠者,日行於箕四度之間,在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有奇,是為冬至日行之道,去極最遠,其景最長,故以八尺之表,而景長一丈三尺,此以地在日中之北,時當陰極,故曰日北則景長多寒也。斯時也,黃道在箕宿度中,出辰初,入申末。
凡晝行地上者一百四十六度強,故晝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強,故夜長也。其黃道交行於赤道之間者,是為日行之中道。春分日黃赤二道交於西北壁三度,秋分日交於東南翼十七度,各去極九十一度有奇,此度在南北遠近之中,故景居二至長短之半而寒熱勻也。斯時也,黃道出卯中,入酉中,日行地上地下各一百八十二度有奇而晝夜平也。
所謂日東則景夕多風者,言地在日中之東,則日甫中而景已如夕,是地偏於左而東方木氣多風也。所謂日西則景朝多陰者,言地在日中之西,則日已中而景猶如朝,是地偏於右而西方金氣多陰也。所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者,言夏至為一歲之中,日在中天,其景最短,故景惟一尺五寸與土圭之長正相合處,此便是地之中,亦所以見歲之中也。故嵩高正當天之中。
白話文: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確立起始點)
「端」是指開端,「始」是指初始。天地間的氣運有其源頭,源頭確立後,始終便能分明。天的開端是北極,氣的開端是子時(夜半),節氣的開端是冬至。因此,確立天的開端可觀測星宿,確立氣的開端可辨識星次,確立節氣的開端可劃分時序。例如周代以子月(農歷十一月)為歲首,稱為「天統」;商代以醜月(十二月)為歲首,稱為「地統」;夏代以寅月(正月)為歲首,稱為「人統」,都是通過確立歲首來指導農時,這正是「立端於始」的意義。
(以圭表校正方位)
「表」是標記,「正」指校准子午線,「中」是確定四方中心。天道幽深難測,僅靠確立起始點難以探究其精微,因此需立表來校正方位。例如周公在洛陽設置五座圭表,陽城(今河南登封)設中表,至今仍有遺跡。中表南、北、東、西各千里處各設一表,通過測量日影來確定大地的中心。《周禮》記載:「大司空的職責是制定土圭法,測量土地深度,校正日影,以求地中。」
南方日影短而炎熱,北方日影長而寒冷,東方日影偏西多風,西方日影偏晨多陰。鄭玄對此有註解但不夠明晰。朱熹指出:當時人已不懂土圭,鄭玄也有誤解。土圭是量度日影的玉尺,長一尺五寸。古制以八尺高的表桿測影,用土圭量影長,以此校正天地中心與氣候秩序。
具體方法如下:
天體渾圓,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上下兩端為南北極——北極出地36度,南極入地36度,兩極相距182.5度。赤道橫貫天腰,距兩極各91度余。黃道是太陽軌道,與赤道內外交錯。
夏至時,太陽運行至赤道北24度(參宿附近),距北極67度,此時太陽最近北極,日影最短。若立八尺表桿,影長僅一尺五寸。因大地在太陽南側且陽氣極盛,故稱「日南則景短多暑」。此時黃道經參宿,日出寅末(5-7時),日落戌初(19-21時),晝長219度余,夜短146度余。
冬至時,太陽運行至赤道南24度(箕宿附近),距北極115度余,此時太陽最遠北極,日影最長。八尺表桿影長一丈三尺,因大地在太陽北側且陰氣極盛,故稱「日北則景長多寒」。黃道經箕宿,日出辰初(7-9時),日落申末(15-17時),晝短146度余,夜長219度余。
春分與秋分時,黃道與赤道相交:春分在西北壁宿3度,秋分在東南翼宿17度,各距北極91度余。此時日影長度為冬至夏至的中間值,寒熱均衡,晝夜等長——日出卯中(6時),日落酉中(18時),地上地下的運行時間各182度余。
「日東則景夕多風」指大地在太陽東側,日未中天而影已如黃昏,代表東方木氣盛而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指大地在太陽西側,日已中天而影仍如清晨,代表西方金氣盛而多陰。所謂「地中」,指夏至正午日影一尺五寸與土圭長度吻合之處,象徵大地中心與年歲中點,故嵩山(中嶽)正對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