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三卷 (1)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三卷 (1)

1. 二十三卷

2. 運氣類

3.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素問·六節藏象論》)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天有上下四方,是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為九宮,此乾坤合一之大數也,凡寰中物理,莫不由之。故節以六六而成歲,人因九九以制會。且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正以合天之度數,復有九歲以應地之九野,此其所以為天地人也。

六六九九,義如下文。)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六六之節,謂如天地合數則花甲生焉,花甲一周凡六十日,而所包天干各六,是一周之六六也。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而所包甲子凡六周,三陰三陽凡六氣,是一歲之六六也。

九九制會者,天有四方,方各九十度有奇而制其會。歲有四季,季各九十日有奇而制其會。以至地有九野,人有九藏,皆應此數。故黃鐘之數生於九,而律度量衡準繩規矩之道,無不由之。夫有氣則有度,有度則有數,天度由此而正,氣數由此而定,而裁製其會通之妙者則在乎人,其為功也亦大矣,故首節曰人以九九制會也。又一九義詳脈色類五。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節也,正也。紀,記也。太虛廖廓,本不可測;所可測者,賴列宿周旋,附於天體,有宿度則天道昭然,而七政之遲疾有節,是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無形,本不易察;所可察者,在陰陽往來,見於節序,有節序則時令相承,而萬物之消長有期,乃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天包地外,地居天中,天動地靜,乾健坤順,故天為陽,地為陰。火之精為日,水之精為月,故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凡天地日月之運行,各有所紀。天象正圓,周旋不息。天體倚北,北高南下,南北二極居其兩端,乃其樞軸不動之處也。天有黃赤二道。赤道者,當兩極之中,橫絡天腰,中半之界也。

赤道之北為內郭,北極居之;赤道之南為外郭,南極居之。日月循天運行,各有其道,日行之道是為黃道。黃道之行,春分後行赤道之北,秋分後行赤道之南。月行之道有九,與日不同。九道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

故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月西從白道;立冬冬至,月北從黑道;立夏夏至,月南從赤道。此亦云赤道者,以五方五色言,又非天腹赤道之謂也。凡此青黑白赤道各二,並黃道而為九。蓋黃為土之正色,位居中央,亦曰中道。班固天文志曰:日之所由,謂之黃道是也。

凡節序之分,以日為主,日則隨天而行。邵子曰:夏則日隨鬥而北,冬則日隨鬥而南。太玄曰:一北而萬物生,一南而萬物死。劉昭曰:日行北陸謂冬,西陸謂春,南陸謂夏,東陸謂秋。夫以南北為夏冬者是也,以西陸為春、東陸為秋者何也?蓋天地之道,子午為經,卯酉為緯。一歲之氣,始於冬至,一陽在子,為天日之會。

白話文: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以六六之數為節律,形成一年;人以九九之數為法則,計算人體也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與天地相應已有長久歷史,但不知其具體含義為何。(天有上下四方,稱為「六合」;地有中央與八方,稱為「九宮」,這是天地合一的大數,宇宙萬物的規律皆由此而生。因此以六六之數劃分節氣而成歲,人以九九之數對應天地。人體的三百六十五個關節,正與天度相合,另有九竅對應地的九野,這就是人與天地相應的道理。六六與九九的意義詳見下文。)

岐伯回答:問得真清楚啊!請讓我說明。所謂「六六之節」與「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體的運行度數和氣候的規律。(「六六之節」指天地陰陽相合而生干支,一甲子循環為六十日,包含天干地支各六組,即一輪「六六」。一年三百六十日,包含六個甲子循環,三陰三陽共六氣,即一年的「六六」。「九九制會」則指天分四方,每方九十餘度而劃分節氣;一年分四季,每季九十餘日而劃分時令。地有九野,人有九臟,皆與此數相應。黃鐘律數生於九,而度量衡、規矩準繩等法則皆由此衍生。有氣則有度,有度則有數,天體運行由此確立,氣候規律由此而定,而人能掌握其中會通的奧妙,作用極大,因此首段提到「人以九九制會」。另「一九」之義詳見脈色類第五。)

「天度」是用來規範日月運行的軌道,「氣數」是用來記錄萬物化生的規律。(「制」即節制、校正;「紀」即記錄。宇宙廣闊無邊,本不可測量,但藉由星辰運行附於天體,有了星宿度數,天道便清晰可見,日月五星的運行快慢才有節律,這就是「制日月之行」。氣數無形,本難觀察,但透過陰陽變化顯現於節氣時序,有了節氣,時令便能延續,萬物消長才有週期,這就是「紀化生之用」。)

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天包覆地外,地居於天中,天動地靜,乾健坤順,故天為陽,地為陰。火之精華為日,水之精華為月,故日為陽,月為陰。)

天地日月的運行各有規律:(天象呈正圓,周轉不息。天體傾斜於北,北高南下,南北兩極為不動的樞軸。天有黃道與赤道:赤道位於兩極中間,橫貫天腰,為平分天球的界線。赤道以北為內區,北極所在;赤道以南為外區,南極所在。日月運行各有軌道,日行軌道稱「黃道」,春分後行於赤道北,秋分後行於赤道南。月行軌道有九條,不同於日:黑道二條在黃道北,赤道二條在黃道南,白道二條在黃道西,青道二條在黃道東。因此立春、春分時月行青道;立秋、秋分時月行白道;立冬、冬至時月行黑道;立夏、夏至時月行赤道。此處「赤道」是依五方五色而言,非指天腹赤道。九道即青、白、黑、赤各二道,加上中央黃道。黃為土之正色,位居中,故稱「中道」。班固《天文志》雲:「日行之路謂之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