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25)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25)

1. 六十四、刺害

(跗上,足面也。大脈,足陽明衝陽穴,胃經之原也。胃為五臟六腑水穀氣血之海,若刺之過傷,以致血出不止,則海竭氣亡,必致死也。)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溜,流也。凡血脈之通於目者,皆為溜脈。按《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論疾診尺篇》曰: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此皆溜脈之義。刺面者不知溜脈而誤中之,傷其精氣,故令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腦戶,督脈穴,在枕骨上,通於腦中。腦為髓海,乃元陽精氣之所聚,針入腦則真氣泄,故立死。)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舌下脈者,任脈之廉泉穴,足少陰之標也。

中脈太過,血出不止則傷腎,腎虛則無氣,故令人喑。按《憂恚無言篇》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終於橫骨,終於會厭。《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然則喑本於腎,無所疑矣。)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足下布絡,足跗下浮淺散見之絡也。

邪在布絡而刺中其脈,過於深矣。若血不出,氣必隨針而壅,故為腫也。)刺郄中大脈,令人僕,脫色。(郄,足太陽委中穴也。刺委中而中其大脈,傷陰氣於陽經,故令人仆倒且脫色也。郄,隙同。僕音付。)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氣街即氣衝,足陽明經穴。

僕當作鼷。刺氣街者,不中穴而旁中其脈,若血不出,當為腫於鼠鼷也。)刺脊間,中髓,為傴。(傴,傴僂也。刺脊太深誤中髓者,傷腰背骨中之精氣,故令人蜷曲不能伸也。傴,雍主切。)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乳之上下,皆足陽明脈也。乳房乃胸中氣血交湊之室,故刺乳上之穴而誤中乳房,則氣結不散,留而為腫,腫則必潰,且並乳根皆蝕而難於愈也。蝕,食同。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缺盆,在肩前橫骨上陷者中,為五臟六腑之道。凡刺缺盆過深,中其內陷之脈,致傷臟氣者,令人為喘為咳逆,蓋五臟皆能動喘及為咳逆也。)刺手魚腹,內陷,為腫。(魚腹,手太陰經之脈。刺之太深內陷,必反致邪而為腫也。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大醉,亂人氣血,因而刺之,是益其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怒本逆氣,乘怒刺之,其逆益甚。)無刺大勞人,(大勞者氣乏,刺之則氣愈耗。)無刺新飽人,(新飽者穀氣盛滿,經氣未定,刺之恐其易泄。)無刺大飢人,(飢人氣虛,刺則愈傷其氣。

)無刺大渴人,(渴者液少,刺則愈亡其陰。)無刺大驚人。(驚者氣怯,刺則氣愈散矣。)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陰股大脈,足太陰箕門、血海之間。血出不止則脾氣脫,故至於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刺之太深,則內陷中脈。

白話文:

六十四、刺害

腳背上稱為足面。大脈指的是足陽明經的衝陽穴,是胃經的原穴。胃是五臟六腑吸收水穀精微化生氣血的源頭,如果針刺過深導致出血不止,氣血耗盡就會致命。

針刺面部若誤中流動的脈絡(稱為溜脈),可能導致失明。溜脈是指與眼睛相通的血管。《大惑論》提到,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形成視力。《論疾診尺篇》說明,赤脈走向反映太陽、陽明、少陽的病變。誤刺面部溜脈會損傷精氣,造成失明。

針刺頭部的腦戶穴若深入腦中,會立刻致命。腦戶是督脈穴位,位於枕骨上,與腦相通。腦是髓海,為元陽精氣聚集之處,針刺入腦會導致真氣外洩而死。

針刺舌下的廉泉穴(任脈穴位,足少陰經的標誌)若過深出血不止,會損傷腎氣,導致失聲。《憂恚無言篇》指出足少陰經連接舌根,腎虛會引起失聲。說明失聲與腎密切相關。

針刺足底浮淺的絡脈若誤中深層血管,血不出則會氣滯腫脹。

針刺委中穴(足太陽經)若誤中大脈,會損傷陰氣,使人暈倒、面色蒼白。

針刺氣街穴(足陽明經的氣衝穴)若誤中旁側血脈,血不出會導致鼠蹊部腫脹。

針刺脊椎間過深誤傷骨髓,會損傷腰背精氣,使人駝背無法伸直。

針刺乳房上方誤中乳房,會氣血瘀結腫脹,甚至潰爛侵蝕乳根。

針刺缺盆穴(肩前凹陷處)過深傷及內在脈絡,會損傷臟氣,引發喘咳。五臟病變皆可能導致喘咳。

針刺手魚際(手太陰經)過深會反致邪氣鬱結腫脹。

禁忌事項
不可針刺醉者,以免氣血更亂。
不可針刺盛怒者,以免氣逆加重。
不可針刺過勞者,以免耗氣。
不可針刺剛吃飽者,以免穀氣外洩。
不可針刺極飢者,以免氣虛加重。
不可針刺嚴重口渴者,以免陰液更傷。
不可針刺受驚者,以免氣散更甚。

針刺大腿內側大脈(如足太陰經的箕門、血海穴)若出血不止,會脾氣耗盡而死。

針刺客主人穴(足少陽經)若過深誤中脈絡,會導致耳內流膿或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