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24)
二十二卷 (24)
1. 六十四、刺害
(《素問·刺禁論》全)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岐伯對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要害,言各有所要,亦各有所害,當詳察也。)肝生於左,(肝木王於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於左。)肺藏於右,(肺金王於西方而主收斂,故其氣藏於右。)心部於表,(心火主陽在上,故其氣部於表。)腎治於裡,(腎水主陰在下,故其氣治於裡。
)脾為之使,(脾土王於四季,主運行水穀以溉五臟,故為之使。)胃為之市,(胃納水穀,無物不容,故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膈,膈膜也。肓,心之下,膈之上也。膈肓之上,心肺所居。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心主血,肺主氣,營衛於身,故稱父母。
)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人之脊骨共二十一節,自上而下當十四節之間,自下而上是為第七節。其兩旁者,乃腎俞穴。其中,則命門外俞也。人生以陽氣為本,陽在上者謂之君火,君火在心,陽在下者謂之相火,相火在命門,皆真陽之所在也,故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從謂順其氣,逆謂喪其真也。上文八者,皆人生神氣之所在,順之則福延,逆之則咎至,乃所謂臟之要害也。)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此下言刺害也。心為五臟六腑之主,故中之者不出一日,其死最速。動,變動也。心在氣為噫,噫見則心氣絕矣。噫音伊。)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語,謂無故妄言也。肝在氣為語,語見則肝絕矣。)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診要經終論》曰:中腎七日死。《四時刺逆從論》曰:其動為嚏為欠。見則腎氣絕矣。)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肺在氣為咳,咳見則肺氣絕矣。《診要經終論》曰:中肺者五日死。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脾在氣為吞,吞見則脾絕矣。《診要經終論》曰:中脾者五日死。愚按:上文刺傷五臟,死期各有遠近者,以陰陽要害之有緩急也。蓋死生之道,惟陽為主,故傷於陽者為急,傷於陰者稍遲。心肺居於膈上,二陽臟也,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故心為最急而一日,肺次之而三日。
肝脾腎居於膈下,三陰臟也,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故肝稍急而五日,腎次之而六日,脾又次之而十日。此緩急之義也。按:《診要經終論》王氏以五行之數為注,脾言生數,肺言生數之餘,腎言成數之餘,心則不及言數,此其說若乎近理;然或此或彼,或言或不言,難以盡合,恐不能無勉強耳。《四時刺逆從論》之文,與本篇同,見前十九。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膽屬少陽,乃生氣所在,為六腑之一,然藏而不瀉,又類乎臟,凡十一臟者,皆取決於膽,是謂中正之官,奇恆之腑,傷之者其危極速,故本篇不及六腑,獨言膽也。嘔出於胃,而膽證忌之,木邪犯土,見則死矣。)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白話文:
六十四、刺害
黃帝問道:「我想瞭解針刺的禁忌。」岐伯回答:「五臟各有要害之處,必須仔細觀察。肝氣生發於左側(因肝屬木,主東方,掌管生發之氣);肺氣收斂於右側(因肺屬金,主西方,掌管收斂之氣);心氣分布於體表(因心屬火,主陽氣,居於上部);腎氣調理於體內(因腎屬水,主陰氣,居於下部)。脾臟負責運化(因脾屬土,主四季,運送水穀精微滋養五臟);胃腑如同市場(因胃容納食物,無所不包)。膈膜與肓膜之上,有心肺(膈膜分隔胸腹,肓膜位於心之下、膈之上。心肺居於此處,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主導氣血運行全身,故稱『父母』)。脊椎第七節旁,有命門(人體脊骨共二十一節,自上而下第十四節,自下而上為第七節,兩旁為腎俞穴,中間為命門。命門蘊藏相火,與心之君火同為人體陽氣根本,故稱『小心』)。順應這些氣機則安康,違逆則招致災禍。
針刺誤傷心臟,一日內死亡,症狀為打嗝(心為五臟六腑之主,損傷後死亡最快,打嗝為心氣絕的表現);誤傷肝臟,五日內死亡,症狀為胡言亂語(肝氣異常會導致妄語);誤傷腎臟,六日內死亡,症狀為打噴嚏或呵欠(腎氣絕的表現);誤傷肺臟,三日內死亡,症狀為咳嗽(肺氣絕的徵兆);誤傷脾臟,十日內死亡,症狀為頻繁吞嚥(脾氣絕的表現)。死亡時間差異反映陰陽要害的緩急:心肺屬陽,損傷後死亡較快;肝脾腎屬陰,死亡較慢。
誤傷膽腑,一日半內死亡,症狀為嘔吐(膽為少陽生氣之源,損傷後危殆極速,嘔吐為膽氣犯胃的凶兆)。針刺足背誤中大動脈,出血不止則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