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20)
二十二卷 (20)
1. 六十、用針先診反治為害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小針解篇》)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病之虛實,不易識也,必察於脈,乃可知之。故凡將用針,必先診脈,察知重輕,方可施治,否則未有不誤而殺人者矣。)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臟氣已絕於內,陰虛也。反實其外,誤益陽也。
益陽則愈損其陰,是重竭也。陰竭必死,死則靜也。)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腋與膺皆臟脈所出,氣絕於內而復取之,則致氣於外而陰愈竭矣。)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臟氣已絕於外,陽虛也。反實其內,誤補陰也。
助陰則陽氣愈竭,故致四逆而厥。逆厥必死,死必躁也。)治之者反取四末。(四末為諸陽之本,氣絕於外而取其本,則陰氣至而陽愈陷矣。)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言中而不去,去針太遲也。不中而去,去針太早也。
均足為害。此節與寒熱病篇文同,但彼云不中而去則致氣者是,此云害中者誤也。詳見前五十四。)
《小針解》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此釋上文之義也。脈口浮虛,按之則無,是謂內絕不至,臟氣之虛也。)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外者陽之分,陰氣既虛,復留針於外以致陽氣,則陰愈虛而氣竭於內,無氣以動,故其死也靜。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脈口沉微,輕取則無,是謂外絕不至,陽之虛也。)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陽氣既虛,復留針四末以致陰氣,則陽氣愈竭,必病逆厥而死。陽並於陰,則陰氣有餘,故其死也躁。
)
白話文:
六十、用針先診反治為害
凡是要進行針刺治療,必須先診斷脈象,觀察氣血的盛衰變化,才能施治。疾病的虛實不易辨別,必須通過脈象來判斷。因此,凡是要用針刺治療,必須先診脈,瞭解病情的輕重,才能施治,否則容易誤治而害人性命。
如果五臟之氣已虛弱於內,而施針者反而補益其外,這稱為「重竭」,重竭必然導致死亡,患者死時會表現安靜。(臟氣虛弱於內,是陰虛的表現;錯誤補益外部的陽氣,反而更加損耗陰氣,造成陰氣枯竭,患者死時會安靜。)治療時若誤取腋部與胸膺部位的穴位(這些是臟脈所出之處),會使氣血外散,導致陰氣更加衰竭。
如果五臟之氣已虛弱於外,而施針者反而補益其內,這稱為「逆厥」,逆厥必然導致死亡,患者死時會表現躁動。(臟氣虛弱於外,是陽虛的表現;錯誤補益內部的陰氣,反而使陽氣更加衰竭,導致四肢逆冷而厥逆,患者死時會躁動。)治療時若誤取四肢末端的穴位(這些是陽氣的根本),會使陰氣過盛而陽氣更加下陷。
針刺的害處在於:刺中病邪卻不及時出針,會使精氣外洩;未刺中病邪卻過早出針,會導致邪氣滯留。精氣外洩會使病情加重而虛弱,邪氣滯留則可能引發癰瘍。(刺中病邪卻延遲出針,是出針太慢;未刺中病邪卻提早出針,是出針太早,兩者都會造成傷害。)
《小針解》說: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是指脈口浮虛,按壓時幾乎無脈,這是內臟氣血極度虛弱的表現。若錯誤地取外部的病處或陽經的合穴,並留針以引動陽氣,陽氣過盛會使內臟陰氣更加衰竭,導致死亡,患者死時因氣血耗盡而表現安靜。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指脈口沈微,輕按時幾乎無脈,這是陽氣極度虛弱的表現。若錯誤地取四肢末端的輸穴,並留針以引動陰氣,陰氣過盛會使陽氣內陷,導致氣逆而死,患者死時因陰氣過盛而表現躁動。
2.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殺生人
(《靈樞·玉版篇》《本輸篇》)
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靈樞·玉版篇》。過針之意,謂其言之若過也。)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
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五兵即五刃,刀劍矛戟矢也。五兵雖大,但備殺戮之用,置之死者也。小針雖小,能療萬民之病,保其生者也。夫天地之間,唯人最重,故為天地之鎮,而治人之生,則又唯針最先。蓋針之為用,從陽則上合乎天,從陰則下合乎地,從中則變化其間而動合乎人,此針道之所以合乎三才,功非小補,較之五兵,其孰大孰小為可知矣。)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同前篇。駿,大也。二十八會者,手足十二經左右共二十四脈,加以任督兩蹺,共二十八也。)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也。(言不善用針者,徒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正如以刀劍加人則死,以酒飲人則醉,此理之必然,自不待診而可知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
岐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人受氣於谷,穀氣自外而入,所以養胃氣也。胃氣由中而發,所以行穀氣也。二者相依,所歸則一。故水穀入胃,化氣化血以行於經隧之中,是經隧為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若迎而奪之,則血氣盡而胃氣竭矣。隧音遂。
)黃帝曰:上下有數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上下,問手足經也。五里,手陽明經穴。此節指手之五里,即經隧之要害,若迎而奪之,則臟氣敗絕,必致中道而止。且一臟之氣,大約五至而已,針凡五往以迎之,則一臟之氣已盡;若奪至二十五至,則五臟之輸氣皆竭,乃殺生人,此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也。《氣穴論》曰: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即此之謂。)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不知刺禁,所以殺人,針非絕人之命,傾人之壽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門,即《生氣通天》等論所謂氣門之門也。窺門而刺,言猶淺也,淺者害遲,故死於家中。
白話文: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殺生人
黃帝說:「我以為小針只是細微的東西,先生卻說它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似乎誇大了針的作用,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有什麼比天更大呢?比針更大的,只有五種兵器。但五兵是用來殺人的工具,而非救生的器具。而人是天地間最重要的存在,怎能不與天地相參照呢?治理百姓的生命,唯有靠針灸。」
「針與五兵相比,哪個作用更大呢?」(五兵指刀、劍、矛、戟、箭,雖威力強大,但只能用於殺戮;小針雖微小,卻能治療萬民疾病,保全生命。天地之間,人最為貴重,針灸能調和陰陽,上應天、下應地、中應人,其功效遠非五兵可比。)
黃帝問:「先生對針的推崇極高,認為它能配合天地,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內辨五臟,外理六腑,貫通二十八條經脈的循環。但針能殺害活人,卻不能救活死者,您能反轉這種情況嗎?」
岐伯回答:「針確實能殺害活人,但不能救活死者。」
黃帝說:「聽起來似乎不仁,但我想瞭解其中的道理,避免施行於人。」
岐伯解釋:「這是顯而易道的道理,就像刀劍能殺人、飲酒能醉人一樣,即使不診斷,也能明白。」(不善用針者,只會傷害活人,無法救活死者,如同用刀劍傷人致死、以酒使人醉倒,這是必然之理。)
黃帝說:「請詳細說明。」
岐伯回答:「人體的精氣來源於五穀,五穀的精華匯聚於胃,胃是水穀氣血之海。氣血運行於經絡,如同雲氣遍布天下。經絡是五臟六腑的主要通道,若逆其氣而強行奪取,就會導致氣血耗盡。」
黃帝問:「手足經脈有固定的規律嗎?」
岐伯回答:「若在『五里穴』逆刺,氣血運行會中途停止。五至為一臟之氣,五次逆刺便耗盡一臟之氣;若連續二十五次,五臟之氣皆竭,這就是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五里穴是手陽明經的要害,誤刺會導致臟氣敗絕。《氣穴論》提到「大禁二十五」,即指此禁忌。)
「這並非針本身會絕人性命,而是不知禁忌所致。」
黃帝說:「請再詳細說明。」
岐伯回答:「淺刺氣門者,病人會死於家中;深刺氣門者,當場便會死亡。」(「門」指氣血出入的關鍵,刺得淺則危害較慢,刺得深則立即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