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18)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18)

1. 五十七、刺有大約須明逆順

(《靈樞·逆順篇》全)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其陰陽升降盛衰之氣,當其位而和者為順,不當其位而乖者為逆。)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脈之盛衰者,以有力無力言,故可以候血氣之虛實。

)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三刺義具如下文。又若明知病之可刺者,以其實邪在經也,如脈度篇所謂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是也。與其未可刺者,謂有所避忌也,如終始篇所謂新內新勞、已飽已餓、大驚大恐者勿刺,及八正神明論所謂天忌,五禁篇所謂五禁之類皆是也。與其已不可刺者,言敗壞無及也,如本神篇所謂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凡此三者,皆本節切近之義。)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逢逢之氣盛,堂堂之陣整,無迎無擊,避其銳也。逢音蓬。)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熇熇,熱之甚也。漉漉,汗之多也。

渾渾,虛實未辨也。病與脈相逆,形證陰陽不合也。是皆未可刺者也。熇,郝、囂二音。漉音鹿。)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未生者,治其幾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刺其方襲者,不避來銳也。與其形之盛者,見其外不知其內也。病之與脈相逆者,逆有微甚,微逆者防有所傷,未可刺也;甚逆者,陰陽相離,形氣相失,已不可刺也。醫不達此而強刺之,未有不僨事者矣,故曰下工。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盛邪當瀉,何懼毀傷?正恐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攻邪未去,正氣先奪耳,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病既已衰,可無刺矣,不知邪氣似平,病本方固,乘勢拔之,易為力也,故曰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此與《四氣調神論》同,見攝生類七。)

白話文:

五十七、針刺有重要原則須明辨病勢順逆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氣有順逆,脈有盛衰,針刺有重要原則,可以請您說明嗎?」伯高回答:「氣的順逆,是與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相應的。(人體與天地相互關聯,與日月運行呼應,陰陽升降盛衰之氣若處於適當狀態而調和,便是『順』;若位置不當而紊亂,便是『逆』。)脈象的盛衰,可用來觀察血氣的虛實與盈虧。(脈象盛衰以有力無力來區分,因此能判斷血氣狀況。)

針刺的重要原則,在於明確判斷病症是否適合針刺、暫不適合針刺,或已不可針刺。(三種情況如下文所述。所謂『適合針刺』,是指實邪在經絡中,如《脈度篇》提到氣盛者瀉之、氣虛者用藥物補之。『暫不適合針刺』,是因某些禁忌,如《終始篇》提到剛行房、過勞、過飽、過餓、受驚恐時勿刺,或《八正神明論》的天時禁忌、《五禁篇》的五類禁忌等。『已不可針刺』,是指病情已惡化到無法輓回,如《本神篇》所說五臟受損時,針刺也無法治療。)

黃帝問:「如何判斷?」伯高說:「兵法雲:『勿迎擊來勢洶洶的敵軍,勿進攻陣容嚴整的隊伍。』(氣勢強盛、陣容整齊時,應避其鋒芒。)針刺法則也說:『勿刺高熱不退者,勿刺大汗淋灕者,勿刺脈象混亂者,勿刺病症與脈象相矛盾者。』(高熱不退、汗出過多、脈象虛實難辨、病症與脈象陰陽不符,皆不宜針刺。)

黃帝問:「如何判斷適合針刺的時機?」伯高答:「高明的醫者在疾病未發時施針,次者在病勢未盛時施針,再次者在病勢衰退時施針。(未發時阻斷病根,未盛時遏制萌芽,已衰時趁虛治癒。)低劣的醫者卻在病勢正猛、外表強盛或病症與脈象矛盾時施針。(強行針刺只會加重病情,因未察內在虛實或陰陽離決,此時施針必致失敗。)

因此說:『病勢正盛時勿妄攻,待其衰退再施針,療效必佳。』(邪盛當瀉,但需顧慮正氣虛弱,強攻恐傷根本;病勢衰退時看似平穩,實則餘邪潛伏,此時施針事半功倍。)所以高明的醫者治未病,而非已病,正是此理。(此觀點與《四氣調神論》相同。)」

2. 五十八、五禁五奪五過五逆九宜

(《靈樞·五禁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補之過度,資其邪氣,瀉之過度,竭其正氣,是五過也。九宜義見本類前第四,余如下文。)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蒙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

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天干之合人身者,甲乙應頭,丙丁應肩喉,戊己及四季應腹與四肢,庚辛應關節股膝,壬癸應足脛。日自乘者,言其日之所直也。皆不可刺,是謂五禁。發蒙、振埃義見本類前三十二。)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此五奪者,皆元氣之大虛者也,若再瀉之,必置於殆,不惟用針,用藥亦然。)黃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熱病脈靜,陽證得陰脈也。

汗已出、脈躁盛,真陰敗竭也。病泄脈宜靜,而反洪大者,孤陽邪勝也。著痹破䐃身熱而脈偏絕者,元有所脫也。淫而奪形身熱下血衃者,精血去而亡陰發熱也。寒熱奪形而脈堅搏者,脾陰大傷而真臟見也。凡此五逆者,皆陰虛之病。故《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皆不可刺者也。䐃,渠允切。衃,普杯切。)

白話文:

五十八、五禁五奪五過五逆九宜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刺有五種禁忌,什麼是五禁?」岐伯回答:「五禁是指不可針刺的情況。」黃帝又問:「我聽說針刺有五奪。」岐伯說:「五奪是指不可用瀉法治療的虛弱狀態。」黃帝再問:「我聽說針刺有五過。」岐伯解釋:「五過是指補瀉手法不可超過限度。」黃帝接著問:「我聽說針刺有五逆。」岐伯回答:「五逆是指病情與脈象相矛盾的危重狀況。」黃帝最後問:「我聽說針刺有九宜。」岐伯說:「九宜是指精通九針的理論與運用。」

(補充過度會助長邪氣,瀉法過度會耗損正氣,這就是五過。九宜的意義在前文第四節已說明,其餘如下所述。)

黃帝問:「什麼是五禁?請說明不可針刺的時機。」岐伯回答:

  • 甲乙日對應頭部,不可針刺頭部,也不可治療耳內疾病。
  • 丙丁日對應肩喉,不可在肩喉和廉泉穴施行「振埃」針法。
  • 戊己日及四季時節對應腹部與四肢,不可針刺腹部或施行「去爪瀉水」療法。
  • 庚辛日對應關節與膝部,不可針刺大腿和膝蓋的關節。
  • 壬癸日對應小腿,不可針刺足脛部位。

這就是五禁。(天干對應人體部位:甲乙屬頭,丙丁屬肩喉,戊己及四季屬腹與四肢,庚辛屬關節與膝,壬癸屬足脛。「日自乘」指當值的天干日,這些日子皆不可針刺。)

黃帝問:「什麼是五奪?」岐伯回答:

  1. 形體肌肉極度消瘦(一奪)。
  2. 大量失血後(二奪)。
  3. 嚴重出汗後(三奪)。
  4. 劇烈腹瀉後(四奪)。
  5. 剛生產或大出血後(五奪)。

這些情況都不可用瀉法。(五奪皆因元氣極度虛弱,若再瀉之將危及生命,不僅針刺,用藥也需謹慎。)

黃帝問:「什麼是五逆?」岐伯解釋:

  1. 熱病卻脈象平靜,出汗後脈搏反而躁動強盛(一逆)。
  2. 腹瀉卻脈象洪大(二逆)。
  3. 長期痹症導致肌肉萎縮潰爛,身體發熱而脈象微弱或斷絕(三逆)。
  4. 過度耗損導致形體消瘦、發熱、面色蒼白,甚至排出紫黑瘀血,病情危重(四逆)。
  5. 寒熱交加導致形體虛弱,脈象卻堅硬搏指(五逆)。

(熱病脈靜是陽症見陰脈;汗出後脈躁表示陰液耗竭;腹瀉脈洪大是虛陽亢盛;痹症潰爛發熱脈弱是元氣脫失;耗損發熱下瘀血是陰精枯竭;寒熱消瘦脈堅是脾陰重傷而真臟脈現。五逆皆屬陰虛重症,故《本神篇》說:「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這些都不可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