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17)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17)

1. 五十六、貴賤逆順

《奇病論》曰: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本神篇》曰: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小針解》曰: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脈度篇》曰: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諸如此者,又皆言虛不宜針也。及詳考本經諸篇,凡所言應刺之疾,必皆邪留經絡,或氣逆臟腑,大抵皆治實證,此針之利於瀉,不利於補也明矣;然則諸言不足者補之,又何為其然也?蓋人身血氣之往來,經絡之流貫,或補陰可以配陽,或固此可以攻彼,不過欲和其陰陽,調其血氣,使無偏勝,欲得其平,是即所謂補瀉也。

設有不明本末,未解補虛之意,而凡營衛之虧損,形容之羸瘦,一切精虛氣竭等證,概欲用針調補,反傷真元,未有不立敗者也。故曰針有瀉而無補,於此諸篇之論可知矣。凡用針者,不可不明此針家大義。)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補瀉反施,乃為之逆,不知逆順,則真氣與邪氣相搏,病必甚也。

)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益其有餘,故病如此。)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㒤闢,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損其不足,故病如此。㒤,畏怯也。闢,邪僻不正也。薄著,瘦而澀也。夭,短折也。予,與同。㒤,醜涉切。

闢,僻同。膲,焦同。)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上工知陰陽虛實,故能平不平之氣。中工無的確之見,故每多淆亂經脈。下工以假作真,以非作是,故絕人之氣,危人之生也。

)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也。(五脈,五臟之脈應也。)

白話文:

五十六、貴賤逆順

《奇病論》提到,所謂「無損不足」,是指身體虛弱消瘦的人不適合使用針刺或砭石治療。《本神篇》指出,施針者需觀察病人的狀態,以瞭解其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若五臟已受損,針灸便無法醫治。《小針解》說,對五臟脈絡進行瀉法會導致死亡,意指當病根在內、氣血不足時,若過度針瀉諸陰脈,反使病情惡化。《脈度篇》則說明,氣血旺盛者適用瀉法,虛弱者需以藥物調補。

《邪氣臟腑病形篇》強調,若陰陽形氣皆不足(如脈象微弱),不可施針,應以甘味藥物調理。此類論述皆表明虛症不宜針治。細究經典中各篇章,凡提及針刺適應症,多為邪氣滯留經絡或臟腑氣逆等實證,可見針術長於瀉實,短於補虛。既然如此,為何經典中又有「不足者補之」的說法?關鍵在於人體氣血運行與經絡貫通:或透過補陰以平衡陽氣,或鞏固一方以調治彼端,目的皆在調和陰陽氣血,消除偏勝,恢復平衡——此即廣義的「補瀉」。

若不明此理,誤將針法用於營衛虧損、形體消瘦、精虛氣竭等症,非但無法滋補,反會耗損元氣,加速惡化。因此針術實則「有瀉無補」,此觀點從諸篇論述中可得印證。行針者務必領悟此根本原則。

施針不知逆順,正邪相爭
(誤施補瀉即為「逆」。不明逆順會導致正氣與邪氣相互搏結,加重病情。)
對實證誤補,將使陰陽之氣外溢,腸胃脹滿,肝肺腫脹,陰陽逆亂。(強化原有餘邪,故生此變。)
對虛證誤瀉,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功能紊亂,皮膚乾癟附骨,毛髮憔悴,預示死期。(削減本已不足,故致此危象。「㒤」指功能萎靡,「闢」為氣機乖違,「薄著」形容肌肉消薄,「夭」指衰敗,「膲」同「焦」)。

行針關鍵在於調和陰陽
調和陰陽,精氣即能充盈;形氣相合,神氣自可內守。因此:
上等醫者調平氣機,中等醫者擾亂脈象,下等醫者耗竭生氣危及性命。下工施術不可不慎!(上工明辨陰陽虛實,故能矯正失衡;中工見識淺薄,易混淆經脈;下工真假不辨,反摧殘生機。)

必須審察以下要素方可施治
五臟的病變反應、五脈對應狀態、經絡虛實、皮膚柔韌度,再決定治療方針。(「五脈」指五臟對應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