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13)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13)

1. 五十一、刺四肢病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靈樞·本輸篇》。轉筋者必拘攣,立而取之,故筋可舒也。痿厥者必體廢,張其四肢而取之,故血氣可令立快也。)

白話文:

五十一、刺四肢病

2. 五十二、久病可刺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終始篇》)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閇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閇,閉同。)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閇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閇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此詳言疾雖久而血氣未敗者,猶可以針治之。故善用針者,猶拔刺也,去刺於膚,貴輕捷也。猶雪汙也,汙染營衛,貴淨滌也。猶解結也,結留關節,貴釋散也。猶決閉也,閉塞道路,貴開通也。四者之用,各有精妙,要在輕摘其邪,而勿使略傷其正氣耳,故特舉此為諭。

若能效而用之,則疾雖久,未有不愈者也。)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靈樞·終始篇》。久遠之疾,其氣必深,針不深則隱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則固結之邪不得散也。)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一刺未盡,故當間日復刺之。再刺未盡,故再間日而又刺之,必至病除而後已。

然當先察其在經在絡,在經者直刺其經,在絡者繆刺其絡,是謂調其左右,去其血脈也。義詳本類前三十。)

白話文:

五十二、久病可刺

五臟有病,就像皮膚扎了刺、衣物沾了污漬、繩子打了結、道路被堵塞一樣。刺扎得再久,也能拔除;污漬留得再久,也能洗淨;結打得再久,也能解開;路堵得再久,也能疏通。有人說久病無法治療,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擅長針灸的醫生治病,就像拔刺、去污、解結、疏通一樣,即使病拖得再久,也能治好。說病治不好,只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罷了。

久病雖然頑固,但只要血氣未衰,仍可用針灸治療。善於用針的人,拔刺時講究輕快,去污時注重徹底,解結時追求鬆散,疏通時重在開通。這四種方法各有精妙,關鍵在於巧妙祛除病邪,而不損傷正氣。若能靈活運用,即使病拖得再久,也能痊癒。

久病的人,邪氣深入體內。針刺治療時,需深刺並長時間留針(久病邪氣深伏,針刺不深則無法觸及病根,留針不久則難以消散頑固的病邪)。隔日再針刺,並先調理左右經絡,疏通血脈,這樣針刺的治療就完成了。若一次針刺未能完全祛病,便隔日再刺;若仍未痊癒,則繼續隔日針刺,直到病除為止。針刺前需辨明病在經脈還是絡脈,在經脈則直刺其經,在絡脈則用繆刺法刺其絡,這便是調理左右、疏通血脈的方法。

3. 五十三、刺諸病諸痛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寒熱病篇》《熱病篇》《厥病篇》《雜病篇》《終始篇》《素問·骨空論》)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此以下皆言刺治諸病之法也。如以手探湯者,用在輕揚。熱屬陽,陽主於外,故治宜如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如人不欲行者,有留戀之意也。陰寒凝滯,得氣不易,故宜留針若此。)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

(陰有陽疾者,熱在陰分也。下陵即三里,足陽明經穴。殆,怠同。氣下,邪氣退也。如不退,當復刺之。)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疾高者,在上者也,當下取之。然高而內者屬臟,故當取足太陰之陰陵泉。高而外者屬腑,故當取足少陽之陽陵泉也。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靈樞·寒熱病篇》。身有所傷,血出多而中風寒者,破傷風之屬也。或因墮墜,不必血出,而四肢懈惰不收者,皆名體惰也。)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關元,任脈穴,又足陽明太陰之脈皆結於此,故為三結交也。)

癃,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靈樞·熱病篇》。小便不通曰癃,當取足少陰之照海穴,乃陰蹺之所生也。及三毛上者,足厥陰之大敦也。蓋腎與膀胱為表裡,肝經行於少腹,故當取此二經以治之。若其有血絡者,仍當刺之出血。癃,良中切。蹺音喬。)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蠱,如犯蠱毒脹悶也。怚當作胎。如蠱如胎,無是病而形相似也。身體腰膝如解,倦散不收也。湧泉,足少陰經穴。跗上,足面也,以陽明經為言,凡其盛者,皆當刺出其血也。怚,將預切。)

病注下血,取曲泉。(《靈樞·厥病篇》。病注下血,肝不能內也,故當取足厥陰經之曲泉穴。)

瘧不渴,間日而作,取足陽明;渴而日作,取手陽明。(《靈樞·雜病篇》。《刺瘧論》曰: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詳疾病類五十。)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善怒而不欲食,言益小者,傷其脾也,故當刺足太陰而補之。怒而多言者,肝膽邪實也,故當刺足少陽而瀉之。)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噦,呃逆也。治之之法,用草刺鼻則嚏,嚏則氣達而噦可已,此一法也。或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以他事驚之,則亦可已,此治噦之三法也。

白話文:

五十三、刺諸病諸痛

治療各種熱症時,針刺手法應輕快,如同用手試探熱水(熱屬陽,陽氣在外,故治療宜輕揚)。
治療寒症時,針刺應緩慢留針,如同人不願離開(陰寒凝滯,得氣不易,故需留針)。

若熱邪在陰分,可取足三里穴,針刺時需持續至邪氣消退,否則應反覆施針。
疾病在上部且屬內(臟)者,取足太陰經的陰陵泉;疾病在上部且屬外(腑)者,取足少陽經的陽陵泉。

身體受傷、失血過多或受風寒,或從高處墜落導致四肢無力鬆弛,稱為「體惰」,可針刺小腹臍下的關元穴(此穴為任脈、足陽明、足太陰三經交會處)。

小便不通(癃閉),可取陰蹺脈的照海穴及足厥陰經的大敦穴,若有血絡瘀滯,可刺絡放血。

男子腹脹如蠱毒,女子腹脹如懷孕,身體腰脊鬆散無力,食慾不振,可先刺湧泉穴出血,再觀察足背血絡充盈處,盡數放血。

下血不止,可取足厥陰經的曲泉穴。

瘧疾不渴且隔日發作,取足陽明經;若口渴且每日發作,取手陽明經。

易怒且食慾不振、言語減少,針刺足太陰經以補脾;若易怒且多言,針刺足少陽經以瀉肝膽實邪。

呃逆(噦)的治療方法:

  1. 用草刺鼻引嚏,可止呃。
  2. 閉氣後快速吸氣以疏散逆氣。
  3. 突然驚嚇患者,亦可止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