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11)

回本書目錄

二十二卷 (11)

1. 五十、刺厥痹

大分小分,大肉小肉之間也,即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之義。病在肌肉,其氣散漫,故必多髮針而深刺之也。無傷筋骨者,恐其太深致生他變。如《終始篇》曰:病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正此之謂。諸分盡熱者,陽氣至而陰邪退也,故可已病而止針。)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無傷脈肉為故,其故在勿傷脈肉也。

蓋骨痹之邪最深,當直取之,無於脈分肉分妄泄其真氣。但針入之道,由大分小分之間耳。必使骨間氣熱,則止針也。)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靈樞·寒熱病篇》。骨痹者,病在陰分也。支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者,亦病在陰分也。真陰不足,則邪氣得留於其間,故當取三陰之經,察病所在而補之也。按:五邪篇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與此互有發明,所當參閱,詳本類前二十五。)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三里(《靈樞·四時氣篇》。痹論曰:濕氣勝者為著痹。謂其重著難動,故云不去。若寒濕相搏,久而不已,當猝取足陽明之三里穴,溫補胃氣,則寒濕散而痹可愈也。)

白話文:

[五十、刺厥痹]
所謂「大分小分」,是指肌肉之間的大間隙與小間隙,也就是《氣穴論》中提到的,肌肉匯聚之處稱為「谷」,肌肉較小的匯聚處稱為「溪」。疾病若在肌肉,邪氣散漫不集中,因此需多下針且深刺。而「無傷筋骨」的意思,是擔心針刺過深會損傷筋骨,導致其他病變。正如《終始篇》所說:「疾病淺而針刺過深,會傷及肌肉,使皮膚生癰瘡。」正是這個道理。若針刺後各處間隙都感到溫熱,表示陽氣到達而陰邪消退,此時疾病已好轉,可以停止針刺。

若疾病在骨,患者會感到骨骼沈重難以活動,骨髓痠痛,寒氣侵入,稱為「骨痹」。針刺時需深刺,但不可傷及脈絡和肌肉,針刺的路徑應經過大分小分。當骨骼間感到熱氣時,表示病氣已除,可停止針刺。(「無傷脈肉為故」意指針刺時切勿損傷脈絡與肌肉。由於骨痹的邪氣最深,當直接針對病根治療,不要在脈絡和肌肉的分界處妄洩真氣。針刺時必須從大分小分之間深入,直到骨節間產生熱感,才能停止。)

骨痹患者,關節無法活動且疼痛,大量出汗、心煩意亂,此時應針刺足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並施以補法。(出自《靈樞·寒熱病篇》。骨痹是陰分之病,關節不靈活且疼痛、汗出心煩,也是陰分受邪。若真陰不足,邪氣便會滯留,因此需針刺足三陰經,辨明病位後補益。按:《五邪篇》提到:邪氣在腎會導致骨痛、陰痹,可取湧泉、崑崙兩穴,若有瘀血則刺血。此處與前文相呼應,可參考前文相關內容。)

「著痹」若久不消退,寒濕久積不散,可突然針刺足三里穴(出自《靈樞·四時氣篇》)。《痹論》說:「濕氣偏盛的稱為著痹」,因其沈重黏滯,難以去除。若寒濕交結,長期不癒,應速取足陽明的三里穴,溫補胃氣,使寒濕消散,痹症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