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二卷 (7)
二十二卷 (7)
1. 四十九、刺腰痛
(內筋,筋之內也,即復溜穴,在足太陰經之後,內踝上二寸所,此陰蹺之郄也。)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散脈,足太陰之別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脈循股入腹,結於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則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乃遺溲也。)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膝前,膝內側之前也。骨肉分間,謂膝內輔骨下廉,腨肉之兩間也。
絡外廉者,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輔骨之下,後有大筋結束膝䯒之骨,令其連屬,取此係束之脈,三刺以去其病,故曰束脈為三痏,是即地機穴也。按:此節云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似指陽明經為散脈,而王氏釋為太陰,若乎有疑;但本篇獨缺太陰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熱刺足太陰者,若與此相照應,及考之地機穴,主治腰痛,故今從王氏之注。)
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急,(肉裡,謂分肉之裡,足少陽脈之所行,陽輔穴也,又名分肉。少陽者筋其應,咳則相引而痛,故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也。)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太陽經之外,少陽絕骨穴之後,即陽輔穴也。)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几几,憑伏貌。䀮䀮,目亂不明也。此皆太陽證,故當刺郄中出血,即委中穴也。)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上寒上熱,皆以上體言也。寒刺陽經,去陽分之陰邪;熱刺厥陰,去陰中之風熱也。)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少陽脈行身之兩側,故俯仰不利者當刺之。)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少陰主水,水病無以制火,故中熱。
少陰之脈貫肝膈入肺中,故喘。當刺足之少陰,湧泉、大鐘悉主之。郄中義如前。)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足陽明之脈挾喉嚨,上絡頭項,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故皆不可左右顧。王氏曰:上寒,陰市主之。不可顧,三里主之。上熱,地機主之。)中熱而喘,刺足少陰。(重出。)大便難,刺足少陰。(腎開竅於二陰也。
王氏曰:湧泉主之。)少腹滿,刺足厥陰。(厥陰之脈抵少腹也。王氏曰:太衝主之。)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足太陽之脈循腰背,故為此諸證。王氏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崑崙悉主之。不可舉,申脈、僕參悉主之。)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脊之內廉,腎脈之所行也,故當刺足少陰。王氏曰:復溜主之。)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髮針立已,(此邪客太陰之絡為腰痛也。控,引也。䏚,季脅下之空軟處也。腰尻交者,按王氏云:即下髎穴,此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脈,左右交結於中也。兩髁胂,謂腰髁骨下堅肉也。蓋腰髁下尻骨兩旁有四骨空,左右凡八穴,為之八髎骨。
白話文:
四十九、刺腰痛
(內筋,指筋的內側,即復溜穴,位於足太陰經後方,內踝上二寸處,這是陰蹺脈的郄穴。)
散脈引發的腰痛會伴隨發熱,熱度嚴重時會煩躁,腰下感覺像橫放了一根木頭,甚至可能出現小便失禁。(散脈是足太陰經的別支,呈分散狀向上行走,因此得名。這條脈沿大腿進入腹部,在腰髖骨下方的骨縫中交結,所以發病時腰下好像有橫木卡住,嚴重時會小便失禁。)針刺散脈的位置在膝蓋前側,骨與肌肉之間,絡脈外側的束脈,需刺三次。(膝前指膝蓋內側前方。骨肉分間是指膝內輔骨下緣與小腿肌肉之間的區域。
肉裡之脈引起的腰痛,咳嗽時會加重,甚至導致筋脈拘急。(肉裡指肌肉深層,足少陽經所行經之處,即陽輔穴,又名分肉。少陽主筋,咳嗽時筋脈牽引而痛,所以不能咳嗽,否則筋脈收縮而拘急。)針刺肉裡之脈兩次,位置在足太陽經外側,少陽經絕骨穴後方。(足太陽經外側,少陽經絕骨穴後,即陽輔穴。)
腰痛沿脊柱延伸至頭部,身體僵硬,雙眼昏花,甚至可能昏倒,針刺足太陽經的郄中穴出血。(「幾幾」形容身體僵直倚靠的狀態,「䀮䀮」指視力模糊。這些都是足太陽經的症狀,所以應刺郄中出血,即委中穴。)
腰痛伴隨上半身發冷,針刺足太陽經、足陽明經;上半身發熱,針刺足厥陰經。(「上寒」、「上熱」指上半身的症狀。發寒時針刺陽經,以祛除陽分的陰邪;發熱時針刺足厥陰經,以清除陰經的風熱。)無法彎腰或後仰,針刺足少陽經。(足少陽經行於身體兩側,因此俯仰困難者需針刺此經。)體內有熱而氣喘,針刺足少陰經,並刺郄中穴出血。(足少陰主水,水病無法制火,因此體內發熱。少陰經貫穿肝膈進入肺中,故引發氣喘。應針刺足少陰經,如湧泉、大鐘等穴皆可治療。郄中穴意義同前。)
腰痛牽引小腹及季脅,無法後仰,針刺腰骶交會處,兩側髖骨上方的肌肉,根據月相增減針刺次數,拔針後立即見效。(這是邪氣侵犯足太陰絡脈引起的腰痛。「控」指牽引,「䏚」指季脅下方柔軟處。腰骶交會處,王冰註解為下髎穴,此處是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陽三經左右交會之處。「兩髁胂」指髖骨下的堅硬肌肉。腰骶下方有八個骨孔,左右共八穴,稱為八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