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25)
二十一卷 (25)
1. 四十六、刺心痛並蟲瘕蛟蛕
瘕,結聚也。蛟,即蛔屬。蛔,蚘也。不可取以小針,謂其力小不能制也。蟲瘕之證,其痛則懊憹難忍,或肚腹腫起而結聚於內,或往來上下而行無定處,或蟲動則痛、靜則不痛而有時休止,或腹熱喜渴而口涎出者,是皆蛟蛔之為患也。瘕,加、駕二音。蛔音回。憹,乃包切。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此即治蟲瘕蛟蛔之法。大針,第九針也。久持之而蟲不動,中其蟲矣,故可出針也。)蘵腹憹痛,形中上者。蘵,滿也。此重言證之如此,其形自中自上而漸升者,即當以蟲治之也。蘵,並同,音烹。
)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靈樞·雜病篇》。心痛而後引腰脊、前則欲嘔者,此腎邪上逆也,故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嗇嗇,澀滯貌。此病在脾,故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嗇音色。)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足少陰之脈貫脊,故痛引於背。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故不得息。宜刺此二經也。)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足厥陰之脈抵小腹結於陰器,凡心痛而下引小腹者,當刺之也。)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肺主氣,故短氣者當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此總言刺心痛之法也。九節,即督脈之筋縮穴。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後覆按之,其痛當立已。如不已,則上而手經,下而足經,求得其故而刺之,則立已矣。)
白話文:
四十六、刺心痛並蟲瘕蛟蛕
所謂「瘕」,是指氣血結聚成塊的病症。「蛟」指的是蛔蟲一類的寄生蟲,「蛔」又寫作「蚘」。治療這類病症不能使用細小的針具,因為細針力道不足,無法有效制伏病邪。蟲瘕的症狀表現為:疼痛劇烈難忍,有時腹部脹大且內部有結塊,有時疼痛遊走不定;或當蟲體躁動時疼痛發作,靜止時則不痛,呈現間歇性;也可能出現腹中灼熱、口渴多飲且流口涎等現象,這些都是蛔蟲致病的特徵。
治療方法:用手緊按固定腫塊防止其移動,選用大針深刺,並長時間留針至蟲體不再蠕動時,方可出針。(此為驅蟲消瘕的關鍵手法。大針指九針中的第九針。留針至蟲體靜止,表示已刺中蟲體,此時即可拔針。)若出現腹部脹滿疼痛,且症狀從中腹部向上蔓延時,即可判斷為蟲症並據此治療。
其他類型心痛的針刺療法:
-
心痛牽連腰脊並伴隨噁心嘔吐:取足少陰腎經穴位。(此為腎氣上逆所致,故針刺腎經調治。)
-
心痛兼腹脹、排便不暢:取足太陰脾經穴位。(此屬脾失健運之證,當調理脾經。)
-
心痛放射至背部且呼吸困難:先刺足少陰腎經;未緩解則加取手少陽三焦經。(腎經貫穿脊柱故背痛,三焦經佈於胸中影響呼吸,需雙經同治。)
-
心痛向下延伸至小腹脹滿,痛處遊移不定伴隨二便不暢:刺足厥陰肝經。(肝經循行經過小腹與生殖器,此類症狀當調肝經。)
-
心痛伴隨氣短喘息:刺手太陰肺經。(肺主呼吸,氣短當治肺經。)
-
常規心痛取督脈第九椎節(筋縮穴)針刺:先按壓穴位後下針,出針後再按壓可立即止痛;若未緩解,需配合循經辨證,找出相應經絡穴位治療,疼痛即可停止。(此為總結性治療原則。九節指督脈筋縮穴,按壓配合針刺可速效,未癒則需循經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