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23)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23)

1. 四十四、刺頭項七竅病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靈樞·雜病篇》。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瀉之。)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足少陰之脈,循喉嚨系舌本。嗌乾口熱如膠者,陰不足也,故當取而補之。嗌音益。)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手足陽明之脈,皆循喉嚨。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當瀉其下也。)

齒痛不惡凊飲,取足陽明;惡凊飲,取手陽明。(手足陽明之脈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瀉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此與上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凊音倩。)

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陽;衃血,取手太陽,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鼻中出血曰衄,敗血凝聚色紫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其去多也。下云衃血,其聚而不流者也。血去多者,當取足太陽。去少者,當取手太陽。宛骨下,即手太陽之腕骨穴。膕中出血,即足太陽之委中穴也。衄,女六切。衃,普杯切。)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顑,鬢前兩太陽也。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於宗脈,正出兩顑之間,故當刺之。與顑之盛脈出血,即鬢前之血絡。顑音坎,又海敢切。)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足陽明之脈,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顑痛者當刺曲周,即頰車也。

以其周繞曲頰,故曰曲周。見血立已,如不已,當按人迎於本經而淺刺之,可立已也。)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不可俯仰者,痛在項後,故當刺足太陽經。不可以顧者,痛在頸側,故當刺手太陽經也。)

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靈樞·終始篇》。舌下生小舌,謂之重舌。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當用第五針曰鈹針者刺之。鈹音披。)

白話文:

四十四、刺頭項七竅病

1. 耳聾治療

  • 耳聾但不痛:針刺足少陽經。
  • 耳聾且痛:針刺手陽明經。(因足少陽經脈下行耳後,分支入耳中,再出耳前;手陽明經別絡入耳,故根據是否疼痛選擇補瀉手法。)

2. 咽喉乾燥

咽喉乾燥,口中熱感如膠黏,針刺足少陰經。(足少陰經循行咽喉、舌根,此症狀為陰虛所致,需補足少陰。)

3. 喉痹(咽喉腫痛)

  • 無法說話:針刺足陽明經。
  • 可說話:針刺手陽明經。(手足陽明經均循咽喉,症狀輕者取手經,重者瀉足經。)

4. 牙痛

  • 牙痛但不畏冷飲:針刺足陽明經。
  • 牙痛且怕冷飲:針刺手陽明經。(胃經多實熱,不畏寒則瀉足經;大腸經多虛寒,畏寒則補手經。)

5. 鼻衄(流鼻血)

  • 流血不止:針刺足太陽經。
  • 血凝紫黑(衃血):先針刺手太陽經,無效再刺腕骨穴,仍不止則刺委中穴出血。(足太陽用於大量出血,手太陽用於淤血不散。)

6. 太陽穴痛

  • 刺痛太陽穴:針刺手陽明經與太陽穴附近充血脈絡出血。(手陽明別絡行經太陽穴區域。)
  • 太陽穴痛劇:刺足陽明經曲周動脈(頰車穴)出血,無效則淺刺人迎穴。

7. 頸項痛

  • 無法低頭仰頭:針刺足太陽經(痛在後頸)。
  • 無法轉頭:針刺手太陽經(痛在頸側)。

8. 重舌(舌下腫脹)

用鈹針刺舌下筋絡(舌柱)。(重舌為舌下突起小舌,需以鋒利鈹針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