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19)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19)

1. 四十一、刺寒熱

(《靈樞·寒熱病篇》《素問·長刺節論》)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靈樞·寒熱病篇》。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皮寒熱者邪在外,故畏於近席而毛髮焦、鼻槁臘也。如不得汗,當瀉足太陽之絡穴飛陽,補手太陰之魚際、太淵。蓋太陽即三陽,主在表之熱,而臂之太陰可以取汗也。

臘音昔,干也。)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脾主肌肉,其滎在唇。肌寒熱者邪在脾,故當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也。取三陽法如上文。補足太陰之大都、太白,可以出汗。義見前章。)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

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腎主骨,骨寒熱者,邪在至陰也,陰虛者必躁,故無所安也。陰傷則液脫,故汗注不休也。齒者骨之餘,若齒未槁者,陰氣尚充,猶為可治,當取足少陰之絡穴大鐘以刺之。若齒有枯色,則陰氣竭矣,其死無疑。

近以愚見,則不獨在齒,凡爪枯者亦危候也,骨寒而厥者皆然。)

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素問·長刺節論》。陰刺疑誤。按:《官針篇》云: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旁內四,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此云陰刺者當是揚刺。詳本類前五。)深專者,刺大臟。(深專者,邪氣深而專在一臟也,治當求其大臟而直取之,凡五臟皆為大臟。

)迫臟刺背,背俞也,(欲迫取其大臟之氣,當刺其背,以五臟之俞在於背也。)刺之迫臟,臟會,(刺背俞而能迫臟者,為臟氣之所會也。)腹中寒熱去而止,(刺背俞者,無問其數,必使腹中寒熱去而後止針。)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言凡與刺臟俞者,不宜出血太多,其要在髮針淺而少出其血也。

白話文:

四十一、刺寒熱

皮膚寒熱的患者,不能貼近床席,毛髮枯焦,鼻子乾燥,無法出汗。治療時取三陽經的絡穴,並補手太陰經。(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皮膚寒熱是因邪氣在外,所以害怕靠近床席,毛髮枯焦、鼻子乾燥。若無法出汗,應瀉足太陽經的絡穴飛陽,補手太陰經的魚際、太淵穴。因為太陽經即三陽經,主表熱,而手臂的太陰經可以發汗。)

肌肉寒熱的患者,肌肉疼痛,毛髮枯焦且嘴唇乾燥,無法出汗。治療時取三陽經下方的穴位放血,並補足太陰經以發汗。(脾主肌肉,其榮華在唇。肌肉寒熱是因邪氣在脾,所以會肌肉疼痛、毛髮枯焦、嘴唇乾燥。取三陽經的方法如前所述。補足太陰經的大都、太白穴,可以發汗。道理與前章相同。)

骨骼寒熱的患者,身體無法安適,汗出不止。若牙齒尚未枯槁,可取足少陰經在陰股部位的絡穴治療;若牙齒已枯槁,則無法治療,必死。骨厥的治療方法相同。(腎主骨,骨骼寒熱是因邪氣在至陰之處,陰虛者必然煩躁,所以身體無法安適。陰液受損則津液外洩,因此汗出不止。牙齒是骨骼的餘氣,若牙齒未枯槁,表示陰氣尚存,仍可治療,應取足少陰經的絡穴大鐘針刺。若牙齒已枯槁,則陰氣耗盡,必死無疑。以我個人見解,不僅是牙齒,凡是指甲枯槁也是危重症狀,骨骼寒熱而厥逆者皆如此。)

陰刺法,刺入一針,周圍再刺四針,用於治療寒熱。(陰刺可能是誤寫。按《官針篇》記載:第五種是揚刺,揚刺是正中刺一針,周圍刺四針,用於治療寒氣廣泛的病症。第十種是陰刺,陰刺是左右對稱針刺,用於治療寒厥。此處的陰刺應為揚刺。詳見前文分類。)邪氣深入專攻一臟者,應刺大臟。(邪氣深入且專攻一臟時,治療應針對該臟直接針刺,五臟皆為大臟。)

若邪氣逼近臟腑,則刺背部,因背部有五臟的俞穴。(若要直接治療臟腑之氣,應刺背部,因五臟的俞穴位於背部。)針刺背部能逼近臟腑,是因為背部是臟氣會聚之處。(刺背部俞穴時,不必計較針刺次數,必須等到腹中寒熱之氣消除後才停止。)針刺的要領是淺刺並少量出血。(凡是針刺臟腑俞穴時,不宜出血過多,關鍵在於淺刺並少量出血。)

2. 四十二、灸寒熱

(《素問·骨空論》)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此下灸寒熱之法,多以虛勞為言,然當因病隨經而取之也。大椎,督脈穴,灸如患者之年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尾盡之穴曰橛骨,任脈穴也。橛音厥。)視背俞陷者灸之,(背俞,皆足太陽經穴。陷下之處,即經氣之不足者,故當灸之。

)舉臂肩上陷者灸之,(肩髃也,手陽明經穴。)兩季脅之間灸之,(足少陽京門穴也。)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少陽陽輔穴也。踝,胡寡切。)足小趾次趾間灸之,(足少陽俠谿穴也。)腨下陷脈灸之,(足太陽承山穴也。腨音篆。)外踝後灸之,(足太陽崑崙穴也。

)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此結聚也,但隨其所有而灸之,不必拘於俞穴。)膺中陷骨間灸之,(任脈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手少陽陽池穴也。)齊下關元三寸灸之,(任脈之關元穴在齊下三寸。)毛際動脈灸之,(足陽明氣衝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三里穴也。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衝陽穴也。)巔上一灸之,(督脈之百會穴也。)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犬傷令人寒熱者,古有灸法如此,故云然也。齧,尼結切。)凡當灸二十九處。(自犬齧之上,共計二十九處。犬傷者無定所,故不在數內。)傷食灸之。

(傷食而發寒熱者,如上法求陽明經穴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過於陽者,陽邪之盛者也。刺可瀉其陽,藥可瀉其陰,灸之不已,當變其治法如此。)

白話文:

四十二、灸寒熱

治療寒熱症狀的灸法如下:

  1. 首先灸頸後的大椎穴,灸的壯數與患者年齡相同。(大椎是督脈穴位,壯數依患者歲數而定。)
  2. 接著灸尾骨末端的橛骨穴(屬任脈),壯數同樣與年齡相同。
  3. 觀察背部俞穴有凹陷的地方,進行灸治。(背俞穴屬足太陽經,凹陷表示經氣不足,需灸之。)
  4. 舉起手臂時,肩膀凹陷處(肩髃穴,屬手陽明經)灸之。
  5. 兩側季脅之間(足少陽經的京門穴)灸之。
  6. 外踝上方絕骨頂端(足少陽經的陽輔穴)灸之。
  7. 足小趾與次趾之間(足少陽經的俠谿穴)灸之。
  8. 小腿後方凹陷處的脈絡(足太陽經的承山穴)灸之。
  9. 外踝後方(足太陽經的崑崙穴)灸之。
  10. 缺盆骨上方觸摸到堅硬如筋的結聚處灸之。(此處隨實際情況灸治,不限特定穴位。)
  11. 胸骨中央凹陷處(任脈的天突穴)灸之。
  12. 手腕橫紋下方(手少陽經的陽池穴)灸之。
  13. 肚臍下三寸(任脈的關元穴)灸之。
  14. 陰毛邊緣的動脈處(足陽明經的氣衝穴)灸之。
  15. 膝蓋下方三寸處(足陽明經的足三里穴)灸之。
  16. 足背上的動脈(足陽明經的衝陽穴)灸之。
  17. 頭頂正中央(督脈的百會穴)灸之。
  18. 被狗咬傷的部位灸三壯,並按犬傷病法治療。(古代認為犬傷引發寒熱時需灸患處。)

以上共計灸治二十九處。(犬咬傷部位不固定,故不計入總數。)

若因飲食不節導致寒熱,可按上述方法灸足陽明經的穴位。若灸後未見效,需檢查經絡中陽氣過盛之處,多次針刺相關俞穴並配合藥物治療。(陽邪過盛時,針刺可瀉陽氣,藥物可調和陰陽,灸法無效時應改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