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17)
二十一卷 (17)
1. 四十、諸熱病死生刺法
觀《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其所重者,正此陰字。陰為生氣之本,無根則氣脫,故必死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不可刺者,以其有死徵也。汗不得出,陰無力也。大顴發赤,謂之戴陽,面戴陽者,陰不足也。噦者,邪犯陽明,胃虛甚也。本原虧極,難乎免矣。噦,於決切,又音晦。)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泄則不當脹滿,況其滿甚,以邪傷太陰,脾氣敗也,故死。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不明者,臟腑之精氣竭也。熱不已者,表裡之陰氣竭也。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熱而腹滿,邪傷脾臟也。老人嬰兒,尤以脾氣為本,故犯之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汗不出者,陰之虧也。再或嘔而下血,陰傷尤甚,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心肝脾腎之脈皆繫於舌本,舌本爛,加之熱不已者,三陰俱損也,故不免於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咳而且衄,邪在肺經,動陰血也。汗不出或出不至足,尤為真陰潰竭,故死。
)八曰,髓熱者死。(髓者,至陰之精,骨之充也。邪入最深,乃為髓熱,腎氣敗竭,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痙,風強病也。凡脊背反張曰腰折,肢體抽掣曰瘛瘲,牙關不開曰噤,切齒曰齘,即皆痙之謂也。此以熱極生風,大傷陰血而然。既熱且痙,乃為死證。
痙音敬。瘛,翅、寄、系三音。瘲音縱。噤,求禁切。齘音械。)凡此九者,不可刺也。(刺之無益,必反招嫌,故皆不可刺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此下詳明五十九刺之穴也。兩手外內側,即太陽之少澤,少陽之關衝,陽明之商陽也。三陰俱在內側,即太陰之少商,厥陰之中衝,少陰之少衝也。左右共十二穴。痏,刺瘡也。有刺必有瘢,故即以痏為數。痏,委、偉二音。
)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五指間者,總言手五指也。各一者,本節之後各一穴也。觀上文第十五節云:取之於其腧及下諸指間。正謂此也。蓋諸經腧穴,皆在指之本節後,如手經則太陽之後溪,少陽之中渚,陽明之三間;獨少陰之在本節後者,則少府之滎也。手之六經,惟太陰、厥陰則本節後俱無穴,故左右四經凡八痏也。
其在足經之腧,則太陽曰束骨,少陽曰臨泣,陽明曰陷谷,太陰曰太白,皆在本節之後。其少陰之脈不行於指,厥陰之脈則本節後亦無穴。左右四經止共八穴,故曰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頭入發一寸,即督脈上星之次。其旁穴分而為三,則足太陽之五處、承光、通天也。
白話文:
四十、各種熱病的生死判斷與針刺方法
觀察《本神篇》所說:「陰虛則元氣耗盡,元氣耗盡就會死亡。」這裡強調的「陰」字,是因為陰氣是生命力的根本,若根本斷絕,元氣便會脫散,因此必死無疑。
患有熱病而不能針刺的情況共有九種:
-
不出汗,臉頰泛紅且呃逆者,會死亡。(不出汗表示陰氣不足,臉頰泛紅稱為「戴陽」,是陰虛的表現;呃逆則是邪氣侵犯胃經,胃氣極度虛弱,根本虧損嚴重,難以救治。)
-
腹瀉且腹部嚴重脹滿者,會死亡。(腹瀉時本不應脹滿,若脹滿嚴重,是邪氣損傷脾臟,脾氣衰竭所致,因此致死。)
-
視力模糊且高熱不退者,會死亡。(五臟六腑的精氣會匯聚於眼睛,若視力模糊,表示臟腑精氣耗竭;高熱不退則代表表裡陰氣衰竭。)
-
老人或嬰兒有發熱且腹部脹滿者,會死亡。(發熱腹滿是脾臟受邪,而老人與嬰兒尤其依賴脾氣,因此患病即危殆。)
-
不出汗,伴隨嘔吐或便血者,會死亡。(不出汗是陰虧,若加上嘔吐或便血,陰氣損傷更嚴重。)
-
舌根潰爛且高熱不退者,會死亡。(心、肝、脾、腎的經脈都連繫舌根,舌根潰爛且高熱不退,表示三陰經俱損。)
-
咳嗽兼鼻出血,若不出汗或汗流不到腳部者,會死亡。(咳嗽鼻出血是肺經受邪,陰血受損;若出汗受阻或汗流不至腳,顯示真陰潰散。)
-
骨髓發熱者,會死亡。(骨髓是至陰之精,若邪氣深入骨髓發熱,表示腎氣衰竭。)
-
發熱且抽搐痙攣者,會死亡。(痙攣是熱極生風、陰血大傷所致,表現為背部反張、肢體抽搐、牙關緊閉或磨牙,此類症狀必死。)
這九種情況都不可針刺,因為針刺不僅無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所謂「五十九刺」的針刺穴位,包含以下部位:
- 兩手內外側共十二穴(如少澤、關衝、商陽、少商、中衝、少衝等,左右共十二針)。
- 手五指指縫各一穴,共八穴(如後溪、中渚、三間、少府等)。
- 足五指指縫亦依此類推,共八穴(如束骨、臨泣、陷谷、太白等)。
- 頭部入髮際一寸處,左右各三分,共六穴(如上星旁的五處、承光、通天等)。
總計這些穴位即為五十九刺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