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15)
二十一卷 (15)
1. 四十、諸熱病死生刺法
心屬火,其合在脈,故但求之於脈,即所以求於心也。若求於脈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水,水者腎也,補腎氣於骨則水王,足以制火而心熱自退矣。悗,母本切。)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熱病嗌乾多飲、善驚悸、肢體倦怠、臥不能起者,邪在膚肉,脾經病也。
當用第六針曰圓利針者,以取五十九穴之肉分也。若目眥青者,正以木氣乘土,亦為脾病。脾屬土,其合在肉,故但求之於肉,即所以求於脾也。若求脾而不得效者,則當求之於木,木者肝也,補肝筋之氣,則木能勝土,而脾熱當自平矣。嗌音益。)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熱病面青,肝色見也。
腦痛,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巔也。手足躁者,肝之榮在爪,木病在四末也。皆肝經之病,故當取之筋結之間,用第四針曰鋒針者,以瀉其四逆等證。四逆者,肝邪盛而四肢厥也。筋躄者,足不能行也。目浸者,淚出不收也。皆為肝病,肝屬木,其合在筋,故但求之於筋,即所以求於肝也。
若求肝不得其效,則當求之於金,金者肺也,補肺之氣,則金能勝木,而肝熱可平矣。躄音壁。)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熱病數驚,心邪盛也。瘛瘲者,熱極生風,陰血傷也。狂則熱之甚矣。
皆心經病也,故當取之於脈,用第四針曰鋒針者,急瀉其有餘之邪。若陽極陰虛而病癲疾,發為血餘,故毛髮亦去。病主乎心,心屬火,其合在血脈,故但求之於血,即所以求於心也。若求心而不得其效,則當求之於水,水者腎也,補腎之水,可以制火,真陰自復矣。瘛,熾、寄、系三音。
瘲音縱。)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身重骨痛,耳聾好瞑,皆腎經之病,病在陰則目瞑,故當取之於骨,用第四針曰鋒針者,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也。其不食者,陰邪盛也。齧齒者,齒為骨之餘也。
耳青者,腎之竅也。皆為腎病,腎屬水,其合在骨,故但求之於骨,即所以求於腎也。若求腎而不得效者,則當求之於土,土者脾也,補脾氣之肉分,則土能勝水,而腎邪可平矣。齧音孽,咬也。)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凡熱病有痛而不得其所,耳聾寂無所聞,體重不能收持,口液乾涸,值陽勝之時則熱甚,陰勝之時頗有寒者,此以邪居陰分,熱深在髓,乃死證也。)熱病頭痛,顳顬目𤬓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寒熱痔。(顳顬,即足少陽腦空穴,一曰鬢骨也。
白話文:
四十、各種熱病的死生與針刺療法
心屬火,與脈相合,因此只需從脈象入手,就能探知心的狀況。如果調理脈象無效,就應該從水入手,水對應腎,通過補益腎氣於骨骼,使腎水充足,便能克制心火,心熱自然消退。
熱病症狀:
咽喉乾渴、多飲、容易驚嚇、疲倦臥床不起。
治療:
取皮膚肌肉之間的穴位,使用第六針(圓利針),刺五十九個穴位。若眼瞼發青,表示木氣侵犯脾土,也是脾病。脾屬土,與肌肉相合,因此調理肌肉就是調理脾。若調脾無效,則需從木入手,木對應肝,補益肝筋之氣,使木能克制土,脾熱自然平復。
熱病症狀:
面色發青、頭腦疼痛、手足躁動。
治療:
取筋結之間的穴位,使用第四針(鋒針),治療四肢厥逆。若出現足部無力、流淚不止,表示病在肝,肝屬木,與筋相合,因此調理筋就是調理肝。若調肝無效,則需從金入手,金對應肺,補益肺氣,使金能克制木,肝熱自然消退。
熱病症狀:
頻繁驚嚇、抽搐發狂。
治療:
取血脈相關穴位,使用第四針(鋒針),迅速瀉除邪熱。若出現癲癇、毛髮脫落,表示病在心,心屬火,與血脈相合,因此調理血就是調理心。若調心無效,則需從水入手,水對應腎,補益腎水以制火,真陰自然恢復。
熱病症狀:
身體沈重、骨骼疼痛、耳聾、嗜睡。
治療:
取骨相關穴位,使用第四針(鋒針),刺五十九個穴位。若出現食慾不振、咬牙、耳廓發青,表示病在腎,腎屬水,與骨相合,因此調理骨就是調理腎。若調腎無效,則需從土入手,土對應脾,補益脾氣,使土能克制水,腎邪自然平復。
熱病重症:
無法辨別疼痛部位、耳聾、肢體失控、口乾。陽熱極盛時發熱,陰寒極盛時發冷,表示邪熱深入骨髓,屬於不治之症。
熱病頭痛:
頭痛、太陽穴跳痛、眼睛周圍脈絡疼痛、容易鼻出血,屬於厥熱病。
治療:
使用第三針,根據症狀的虛實與寒熱情況進行治療,可能伴隨痔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