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10)
二十一卷 (10)
1. 三十七、刺灸癲狂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素問·長刺節論》。陽勝則為狂病,凡病在諸陽分,而經脈分肉之間且寒且熱者,皆陽邪亂其血氣,熱極則生寒也,故病為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刺之虛脈,謂瀉其盛者使之虛也。然必視針下諸分盡熱,則氣至邪退,其病已而止針也。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陰勝則為癲病。歲一發、月一發者,氣深道遠,有宿本也,故不易治。月四五發者,暴疾耳,其來速其去亦速,此為可治者也。)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諸分諸脈,刺法如前。若其無寒者,則癲疾亦有陽邪,或瀉或補,當用針調之也。
按:《甲乙經》曰: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是仍言為陰證。)
刺癇驚脈五(《素問·通評虛實論》。五脈如下文。癇音閒,癲病。)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刺手太陰之經,經渠穴也。各五,以左右手各五痏也。下亦然。)太陽五,(亦以手太陽經穴言,當是陽谷穴。)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手少陰之經穴,靈臺也,在絡穴通里之旁,故曰絡旁者一。
)足陽明一,(亦言經穴解谿也。)上踝五寸刺三針。(足少陽膽經之絡,光明穴也。三針,即三痏。)
白話文:
三十七、刺灸癲狂
如果病邪在陽經脈中,患者時而怕冷時而發熱,全身肌肉也時冷時熱,這稱為「狂」病。(陽氣過盛則會導致狂病。凡是病在陽經,經脈與肌肉之間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都是陽邪擾亂血氣所致,熱極反而會生寒,因此形成狂病。)治療時應針刺瀉其盛滿的經脈,直至針刺部位周圍全部發熱,表示病邪已退,此時即可停止針刺。(「刺之虛脈」意為瀉除亢盛的陽氣。但必須等到針下各部位都發熱,表示正氣已至、邪氣退散,才能停止施針。)
若疾病初期一年發作一次,可能難以治癒;若每月發作一次,同樣難治;而若每月發作四、五次,則稱為「癲」病。(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病。一年或一個月發作一次,表示病邪深重、病程長久,本身有宿疾,因此較難治癒。每月發作多次的病症雖然來勢急,但去得也快,反而容易治療。)針刺各個肌肉縫隙和經脈,若病人沒有怕冷的症狀,可用針法調整氣血,病癒後即可停止針刺。(針刺部位與前述相同。若無怕冷現象,表示癲病可能夾雜陽邪,此時可根據病情選擇瀉法或補法調理。)
治療癇驚症需針刺五條經脈:(五條經脈如下所述。)針刺手太陰經的「經渠」穴,左右各刺五針;針刺手太陽經的「陽谷」穴,五針;針刺手少陰經在經絡旁的「靈臺」穴一針(此穴位於絡穴「通里」旁);針刺足陽明經的「解谿」穴一針;在足踝上方五寸處的足少陽經「光明」穴刺三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