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9)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9)

1. 三十七、刺灸癲狂

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病在血脈也。暴僕,猝倒也。縱,弛縱也。治此者,如脈脹滿,則盡刺之以出其血。如脈不滿,則灸足太陽經挾項之天柱、大杼穴,又灸足少陽經之帶脈穴,此穴相去於腰計三寸許。諸分肉本輸,謂諸經分肉之間及四肢之輸,凡脹縱之所,皆當取也。

若嘔沫泄氣者,亦不必治。)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癲病發於陰,狂病發於陽。故二十難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也。然陽多有餘,故狂發無時,其狀疾而暴;陰多不足,故癲發有期,其狀靜而徐。此癲狂之辨也。今以癲疾而如狂者,陽邪盛極而陰之竭也,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此下六節,皆言狂病也。神不足則悲,魂傷則狂忘不精,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肝乘脾則苦怒,血不足則善恐,皆得之憂而且飢,致傷臟氣也。取手太陰之太淵、列缺,手陽明之偏歷、溫溜,足太陰之隱白、公孫,足陽明之三里、解谿等穴,並可治之,必俟其血色變而止針也。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上節言始生,病生之初也。此節言始發,病成而發也。其為少臥不飢等候,狂病之發,大概如此。手陽明、太陽、太陰經穴俱如前。

舌下者,任脈之廉泉也。少陰者,心經之神門、少衝也。於此諸經,必視其盛者皆取之,若其不盛則當釋之無論也。諸治皆然。)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恐傷志,故為驚為笑為歌樂妄行也。手陽明、太陽、太陰穴,俱見前第二節。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氣衰則神怯,所以妄見妄聞而驚呼也。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經穴,俱見前二節四節。頭兩顑,義亦如前。)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多食見鬼善暗笑者,以大喜傷神所致。

《難經》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也。足太陰、太陽、陽明穴,如前四節。手太陰、太陽、陽明穴,如前二節。)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未應如此者,謂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節之見證也。

宜先取足厥陰肝經之曲泉穴,左右皆刺之,及諸經之脈有盛者皆出其血,有頃病當自已,如不已則當照前五節求法以取之,仍灸督脈之長強穴二十壯。)

白話文:

三十七、針灸治療癲狂
嘔吐大量泡沫,且有氣往下洩瀉的症狀,難以治癒。(脈癲疾的病症在於血脈異常。突然昏倒,即猝然倒地。肢體鬆弛無力,稱為「縱」。治療時,若脈象脹滿,則用針刺放血;若脈象不脹滿,則灸足太陽膀胱經頸部兩側的天柱、大杼穴,以及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此穴位於腰際約三寸處。所謂「諸分肉本輸」,是指各經脈分肉之間及四肢的腧穴,凡是出現脹滿或弛縱症狀的部位,都應當針刺治療。

若患者嘔吐泡沫且氣洩,則也無需治療。)癲疾發作時若表現如狂症,則屬於不治之症。(癲病因陰氣過重而起,狂病因陽氣過盛而生。《難經·二十難》提到:「重陽為狂,重陰為癲。」陽氣亢盛則狂症發作無規律,症狀急劇猛烈;陰氣過虛則癲症發作有週期性,症狀安靜而緩慢。此為癲狂的區別。若癲症表現如狂症,則是陽邪極盛而陰氣耗竭,因此無法治癒。)

狂症初發時,患者先感到悲傷,健忘、易怒、恐懼,多因憂慮與飢餓所致,可針刺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待血色轉為正常後停針,並針刺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神氣不足則悲傷,魂受損則精神狂亂而健忘,志氣受損則易忘前言,肝氣犯脾則易怒,血氣不足則易恐懼,這些皆因憂慮和飢餓損傷臟氣所致。取手太陰經的太淵、列缺,手陽明經的偏歷、溫溜,足太陰經的隱白、公孫,足陽明經的三里、解谿等穴治療,直至血色恢復正常。)

狂症發作時,患者睡眠少、不覺飢餓,自以為高尚賢能、聰明過人、身份尊貴,並日夜不停罵人,可針刺手陽明、手太陽、手太陰經及舌下的廉泉穴,並視情況針刺手少陰經的穴位。若經脈氣血旺盛,則刺之;若不旺盛,則不刺。(上一段講初發病,此段講症狀完全顯現。手陽明、太陽、太陰經穴如前所述。舌下指任脈的廉泉穴,少陰指心經的神門、少衝穴。需根據經脈氣血盛衰決定是否針刺。)

狂症患者胡言亂語、易驚、常笑、喜歡歌唱、行為失常,多因極度恐懼所致,可針刺手陽明、手太陽、手太陰經的穴位。(恐懼傷志氣,故出現驚嚇、發笑、歌唱、妄行等症狀。手陽明、太陽、太陰經穴如第二段所述。)

狂症患者幻視、幻聽、常呼叫,多因氣虛所致,可針刺手太陽、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陰經及頭部兩側的穴位。(氣虛則精神怯弱,故出現幻覺與驚呼。手太陽、太陰、陽明及足太陰經穴如前所述。)

狂症患者食慾旺盛、常幻見鬼神、暗自發笑,多因過度喜樂傷神所致,可針刺足太陰、足太陽、足陽明經的穴位,隨後針刺手太陰、手太陽、手陽明經的穴位。(《難經》雲:「陽氣脫則見鬼,陰氣脫則目盲。」足太陰、太陽、陽明經穴如第四段所述。)

狂症初發且未出現上述典型症狀時,可先針刺足厥陰肝經的曲泉穴(左右皆刺),並在氣血旺盛的經脈上放血,症狀不久可緩解。若未緩解,則依前述方法治療,並灸督脈的長強穴二十壯。(指狂症新發,尚未表現出明確的證候。應先針刺肝經曲泉穴及相關穴位,放血後觀察效果,必要時配合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