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8)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8)

1. 三十七、刺灸癲狂

(《靈樞·癲狂篇》《素問·長刺節論》《通評虛實論》)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靈樞·癲狂篇》。目眥,眼角也。目之外角曰銳眥,目之內角曰內眥,此以中外言也。若以上下言之,則目之上網亦曰外眥,目之下網亦曰內眥。按:本篇所論,眥癲狂厥逆之病,而此節所言目眥若不相涉者何也?蓋以癲狂等疾,須察神氣,欲察其神,當從目始。且內眥外眥、上網下網,各有分屬,病在何經,於此可驗,故首及之,示人以知所先也。

眥音漬。)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先不樂,神志將亂也。頭重痛、視舉目赤,厥氣上行也。甚作極已而煩心,躁急不寧也。此皆癲疾將作之兆。顏,天庭也。候之於顏,邪色必見於此也。

當取手太陽支正、小海,手陽明偏歷、溫溜,手太陰太淵、列缺等穴,瀉去邪血,必待其血色變而後止針也。)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引口者,牽引歪斜也。或為啼呼,或為喘悸,當候於手陽明太陽二經,察病所在而刺之,穴如前。

強,堅強也。左右牽引,病多在絡,故左強者當攻右,右強者當攻左,必候其血變而止,此繆刺之法也。悸音匱,心動也。)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反僵,反張僵仆也。足太陽之委陽、飛陽、僕參、金門,足陽明三里、解谿,足太陰隱白、公孫等穴皆主之。

手陽明經穴同前。僵音姜。)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凡治癲疾者,須常與之居,庶得察其病在何經,及當取之處,不致謬誤也。故必於病至之時,視其有過之所,刺出其血以驗其可灸與否。

瓠壺,瓠盧也。若前病發而瓠中之血不動者,乃可灸之。骶骨,即督脈之長強穴。瓠音戶。骶音氐。)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骨癲疾者,病深在骨也。其顑齒諸穴分肉之間,皆邪氣壅閉,故為脹滿。形則尪羸,唯骨獨居,汗出於外,煩悶於內,已為危證;若嘔多沃沫,氣泄於下者,尤為脾腎俱敗,必不可治。顑音坎,又海敢切,義詳經絡類十三。

悗,美本切,又音瞞。)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筋癲疾者,病在筋也。其身倦怠拘攣,其脈急大,當刺項下足太陽經之大杼穴。若上而嘔沫,下而泄氣,亦不治之證。)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白話文:

三十七、針灸治療癲狂

眼角向外側延伸至臉部的稱為「銳眥」,靠近鼻側的稱為「內眥」;若以上下區分,則上眼瞼外側為「外眥」,下眼瞼內側為「內眥」。(此段雖看似與癲狂無關,實則因癲狂病症需觀察患者神氣,而眼睛最能反映神態,且眼眥部位與經絡相連,可作為診斷依據。)

癲狂初發的症狀與針灸療法:

  1. 初期徵兆:患者先出現情緒低落、頭部沈重疼痛、眼睛上翻發紅,嚴重時會極度煩躁。此時可觀察額頭(天庭)的氣色變化,並針刺手太陽、手陽明、手太陰經的穴位(如支正、小海、偏歷、溫溜、太淵、列缺),放血至血色轉為正常後停針。
  2. 發作時症狀:若患者出現嘴角抽搐、啼哭呼喊、喘息心悸,則針刺手陽明、手太陽經。若左側僵硬則刺右側穴位,右側僵硬則刺左側(繆刺法),同樣放血至血色正常為止。
  3. 伴隨脊背疼痛:若發作時身體反張僵直、脊背疼痛,需針刺足太陽、足陽明、足太陰及手太陽經的穴位(如委陽、飛陽、三里、隱白等),放血至血色轉變。

治療注意事項

  • 醫者需長期觀察患者,確認病變經絡後再施針。發作時,找出異常經絡放血,並將血置於葫蘆中。若血在葫蘆內靜止不動,則需灸「窮骨」(骶骨,即長強穴)二十壯。

癲狂的分類與危重症狀

  1. 骨癲疾:病邪深入骨骼,導致面部腫脹、骨瘦如柴、汗出煩悶。若嘔吐大量泡沫且氣洩不止,表示脾腎衰竭,屬不治之症。
  2. 筋癲疾:病在筋脈,身體倦怠攣縮、脈搏急促。針刺足太陽經的大杼穴,若嘔沫氣洩同樣難治。
  3. 脈癲疾:突然昏倒,四肢脈絡腫脹鬆弛。若脈滿則刺絡放血;不滿則灸項部太陽經及腰側帶脈(距腰三寸處),並針刺肌肉間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