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7)
二十一卷 (7)
1. 三十六、刺諸風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痱亦風屬,猶言廢也。上節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痱,肥、沸二音。)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智亂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氣未為全去,猶可治也;神失,則無能為矣。
)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此治必先其本也。病先起於陽分,故當先刺其表,浮而取之,而後取其陰。此下不言先起於陰者,蓋病始於陰,直中臟也,多不可治,故不復言之。)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痙,強直也。身反折,反張向後也。此風證之在膀胱經者,故當取足太陽經穴。膕中,委中穴也。血絡,浮淺之絡也。皆當刺出其血。若中氣有寒,仍當取足陽明之三里,溫補胃氣而風寒可除也。痙,求影切,中原韻音敬。)
白話文:
三十六、刺諸風
痱病的症狀表現為身體不感覺疼痛,四肢無法自如活動(痱病也屬於風病範疇,意即廢弛無力。前文提到半身不遂且伴隨疼痛,此處則說明身體無痛感但四肢癱軟,是區分偏枯與痱病的關鍵。痱,讀音為「肥」或「沸」。)若患者神志混亂較輕微,尚能微弱表達言語,仍有治癒可能;若病情嚴重至無法言語,則難以救治。(神志尚未完全喪失,言語仍有一絲反應者,表示其精神氣血未完全渙散,尚可治療;一旦神志盡失,便無能為力。)
若疾病先發作於陽分(表證),之後深入陰分(裡證),治療時應先針刺陽經,再取陰經,並採取淺刺法。(此治法須先處理病根。因疾病始於陽分,故先刺表層,以淺刺方式疏解表邪,再調理陰分。後文未提及先發於陰分的情況,蓋因疾病若直接起於陰分(內臟),多屬重症難治,故不再贅述。)
風痙患者出現身體向後反折(角弓反張)時,應先取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及膝膕窩處(委中穴),並刺破血絡放血;若體內伴隨寒邪,則加取足三里穴。(痙,指肢體強直。身體反折即向後僵直反張。此屬膀胱經風證,故取足太陽經穴。膕中指委中穴,血絡為表淺脈絡,均需刺血瀉邪。若兼寒邪內伏,則需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溫補胃氣以驅散風寒。痙,讀音同「景」,中原地區亦有讀作「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