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6)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6)

1. 三十五、解結推引

(經脈調者,雖病亦微,故必自已。)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一經之脈本相流貫,而橫絡盛加於大經,則經有不通者矣。視而瀉之,其經則調,亦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寒下熱者,陽虛於上而實於下也。

當先刺項間足太陽經大杼、天柱等穴,久留其針而補之,仍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針,此所謂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上熱下寒者,陽實於上而虛於下也。故當視其在下虛陷之經,取而補之,必使其陽氣下行而後止,此引而下之之謂也。

按:此二節言上下寒熱者,非若前節所謂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必有橫絡加於大經之比,蓋彼言中有所隔,此言本末盛衰也,證自不同,不可混看。)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上文言上下之寒熱,所治不同;此言遍身之大熱,當取足之陽明也。

蓋陽明經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但察其在經在絡或虛或實而取之,則遍身之熱可除也。然又當因病人之偃臥,醫者居其頭之前,以兩手大食四指,挾其頸中動脈於人迎、大迎等處,自上而下按而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止復如前,候其熱去乃已。蓋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

卷,捲同。)

白話文:

解結推引

經脈調和的人,即使生病也會較輕微,所以能自行恢復。若某條經脈的上部實證、下部虛證而不通暢,必定是因為有橫行的絡脈過盛,阻礙了主要經脈的流通。找出阻塞處並用瀉法治療,這就是所謂的「解結」。

對於上寒下熱的情況,應先針刺頸部的足太陽經穴位(如大杼、天柱),長時間留針。針刺後,再以溫熱敷頸項和肩胛部位,待上下之氣調和後停止,此為「推而上之」的方法。

若上熱下寒,則需檢查虛弱下陷的經絡,用補法治療,直到氣血下行才停止,這就是「引而下之」的方法。(注意:這兩種情況與前述經脈阻塞不同,前者是經絡被阻隔,後者則是上下氣血盛衰失衡。)

全身高熱並伴隨狂躁、幻覺、妄言時,應檢查足陽明經及其大絡脈,虛則補之,血實則瀉之。讓病人平躺,醫者用雙手四指按壓頸部動脈(如人迎、大迎),持續按壓並向下推至缺盆,重複操作至熱退,此為「推而散之」的方法。(陽明經氣血充沛,故能藉此調理全身高熱。)

2. 三十六、刺諸風

(《素問·骨空論》《長刺節論》《靈樞四時氣論》《熱病論》)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素問·骨空論》。風之中人,必先皮毛而後及於經絡臟腑,由淺入深,自微而甚,善行數變,所以為百病之始。故聖人之避風,如避矢石者,正以防其微也。)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風邪外襲,陽氣內拒,邪正分爭,故振寒。風傷衛,故汗出。

邪客三陽,故頭痛身重。衛傷則表怯,故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風府,督脈穴。察其正氣不足則補之,邪氣有餘則瀉之。)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上椎,謂項骨椎上,入髮際一寸也。)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旁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

(譩譆,足太陽經穴。厭之,以指按其穴也。乃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應手而動,故即以為名。)從風憎風,刺眉頭。(病由於風則憎風。刺眉頭者,足太陽之攢竹穴也。憎,早登切。)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素問·長刺節論》。《風論》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即此之謂。炅汗,熱汗也。刺諸分理絡脈者,貴乎多也。炅,居永切。)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既汗而復寒熱者,邪盛患深,非可以旦夕除也,故當三日一刺,百日始已。)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大風,即風論及四時氣篇之所謂癘也。其淺者遍腠理,故當刺肌肉為故,所以泄陽分之毒,風從汗散也。)刺骨髓,汗出百日,(刺深者須取骨髓,所以泄陰分之風毒也。)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風毒去盡,然後營衛氣復,眉發重生,是病已愈,方可止針矣。)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靈樞·四時氣篇》。癘,大風也。風論曰: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也。其治法,當於常素刺其腫上,已刺之後,又必數以銳針針其患處,仍用手按出其惡毒之氣,必待腫盡,乃可止針。蓋毒深氣甚,非多刺不可也。

癘,癩同,又音利。)常食方食,無食他食。(食得其法,謂之方食。無食他食,忌動風發毒等物也。)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靈樞·熱病篇》。偏枯者,半身不隨,風之類也,其身偏不用而痛。若言不變、志不亂,則病不在臟而在於分肉腠理之間,可用巨針取之,即第九針也。察其虛實以施補瀉,其元可復矣。)

白話文:

三十六、刺諸風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是百病的起源,該如何用針灸治療呢?
岐伯回答:風邪從外侵入人體,會讓人發抖、畏寒、出汗、頭痛、身體沈重且怕冷。治療時應取風府穴,調整陰陽平衡,正氣不足則補,邪氣有餘則瀉。

若大風導致頸項疼痛,可刺風府穴,風府位於頸椎上方的髮際處。若大風引起出汗,可灸譩譆穴,此穴位於背部脊椎旁三寸處,按壓時讓病人喊「譩譆」,穴位會隨之跳動。

若因風邪而怕風,可刺眉頭的攢竹穴。

若病症表現為忽冷忽熱,並伴隨熱汗頻繁,可先刺分肉和絡脈;若出汗後仍寒熱交替,則每三日針刺一次,持續百日即可痊癒。

若患大風(癘風),症狀為骨節沈重、鬚眉脫落,治療時先刺肌肉,使汗出百日;再刺骨髓,同樣汗出百日,總共兩百天後鬚眉重生,即可停止針刺。

治療癘風時,應先刺腫脹處,再用銳針深刺,按壓排出惡氣,直到腫脹消退為止。飲食需謹慎,避免食用引發風毒的食物。

偏枯(半身不遂)患者,若身體一側無力疼痛,但言語清晰、神志正常,表示病在分肉腠理之間,可用巨針治療,補不足、瀉有餘,即可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