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4)
二十一卷 (4)
1. 三十三、刺有五節
精由此泄,故可以候陰精而為津液之道。)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飲食不節,病在太陰、陽明。喜怒不時,病在少陰、厥陰。
故其津液內溢則下留於睪,為日大不休、不可蔽匿等證,蓋即㿗疝之類,治之者當察在何經,以取其關節肢絡,故命曰去爪者,猶去其贅疣也。睪音高,陰丸也。鈹音披,義見前。)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夫有常處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飲食不讓美惡。(陽氣有餘,陰氣不足,陽邪盛而真陰衰也。
熱於懷炭,熱之甚也。外畏綿帛近,不欲衣也。不可近身,畏人氣也。不可近席,憎寒也。臘干,肌肉乾燥也。飲食不讓美惡,滋味不能辨也。臘音昔。)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黃帝曰:善。
(天府,手太陰經穴。大杼、中膂俞,俱足太陽經穴。刺此皆可以去熱。又補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以出其汗,熱去汗止而病除,其速有如徹衣,此蓋傷寒邪熱之類也。)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風邪在身,血脈必虛,正不勝邪,故為輕重傾側等病。
以其顛倒無常,故曰甚於迷惑,此即中風之類。)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盡知陰陽,平其虛實,用針若此,疾無不瘳矣,故曰疾於解感。)
白話文:
三十三、刺有五節
飲食不節制,情緒不穩定,導致體內津液泛濫,向下積聚於睪丸,使得血液運行不暢,睪丸逐漸腫大,長時間無法消退,彎腰、仰頭困難,行動不便。這種病症稱作「水腫」,病位不上不下,可用鈹針砭石治療,腫脹無法隱藏,因此命名為「去爪」(如同切除多餘的贅生物)。
黃帝問:關於「徹衣」的刺法,您提到需針刺諸陽經的特定穴位,這些穴位是否有固定位置?請詳細說明。
岐伯答:這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病症。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內外熱邪相爭,如同懷抱炭火般灼熱,甚至懼怕衣物靠近,不願讓人接觸,也無法貼近床席。毛孔閉塞則無汗,舌乾唇裂,肌肉乾燥,咽喉枯澀,飲食無法辨別味道。
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答:針刺天府、大杼穴三次,再刺中膂俞以瀉熱,並補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以發汗。熱退汗止後,病情迅速緩解,如同脫去厚重衣物般輕快。
黃帝問:關於「解惑」的刺法,您說需調和陰陽、調整虛實,具體如何解開迷惑?
岐伯答:嚴重風邪侵襲時,血脈偏虛,虛處不足,實處有餘,導致身體失衡,傾倒僕伏,方向感喪失,行動忽上忽下、反覆無常,神志混亂更甚於迷惑。
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答:瀉實補虛,使陰陽恢復平衡。這樣施針,效果快如解開迷惑。
黃帝說:謹記於心,必當珍藏此理,不輕易外傳。
2. 三十四、五邪之刺
(《靈樞·刺節真邪篇》)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痹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五章,五條也。詳如下文。)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隴,盛也。《營衛生會篇》曰:日中而陽隴。生氣通天論作隆,蓋隴、隆通用也。無迎隴者,癰邪之來銳,所當避也。易俗移性,謂宜從緩調和,如移易俗性,不宜欲速。此釋上文腫聚散亡也。隴音籠。)不得膿,脆道更行,(脆,柔脆潰堅之謂。
凡癰毒不化則不得膿,故或托其內,或溫其外,或刺以針,或灸以艾,務化其毒,皆脆道更行也。)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鄉,向也。安,留聚也。去其毒氣所向,不使安留處所,乃自消散矣。故於諸陰經陽經,但察其過於壅滯者,皆當取輸穴以瀉其銳氣,是即所謂去其鄉也。
)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奪其有餘乃益虛,(大邪,實邪也。邪氣盛大,難以⿸疒念除,日促小之,自可漸去,去其有餘,實者虛矣。此釋上文大者必去也。)剽其通,針其邪,(剽,砭刺也。通,病氣所由之道也。針無妄用,務中其邪。剽音票。)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言邪正脈色,必當親切審視,若以小作大,則反其真矣。
)刺諸陽分肉間。(盛大實邪,多在三陽,故宜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小邪,虛邪也。虛邪補之,則正氣日大而邪自退也。不足而補,乃可無害,若瀉其虛,斯不免矣。此釋上文小者益陽也。)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迎之界者,迎其氣行之所也。先補不足之經,後瀉有餘之經,邪去正復,則遠近之真氣盡至,邪氣不得外侵,則必費散無留矣。小邪隨在可刺,故但取分肉間也。
)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越,發揚也。蒼,卒疾也。出遊,行散也。歸,還也。凡刺熱邪者,貴於速散,散而不復,乃無病矣。此釋上文痹熱消滅也。)為開通闢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開通壅滯,闢其門戶,以熱邪之宜瀉也。)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溫者,溫其正氣也。徐往徐來,欲和緩也。致其神者,致其陽氣則寒邪自除。此釋上文寒痹益溫也。)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補其虛,則門戶閉而氣不泄,故虛實可調,真氣可存,此寒邪之宜溫也。)
黃帝曰:官針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圓利針,刺熱者用鑱針,刺寒者用毫針也。(五邪之刺,官針各有所宜,不可不辨。九針詳義,見本類前二。)
白話文:
三十四、五邪之刺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五種邪氣,什麼是五邪?」岐伯回答:「疾病有積聚成癰的、有邪氣盛大的、有邪氣微弱的、有熱邪的、有寒邪的,這就是五邪。」黃帝又問:「如何針刺治療五邪?」岐伯說:「針刺五邪的方法,不外乎五條原則:痹熱要消除、腫聚要消散、寒痹要溫補、虛弱要助陽、邪盛必須祛除。請讓我說明具體方法。」
-
刺癰邪:不可在癰邪最盛時強攻,應像改變風俗般緩和調理。若未化膿,需以柔軟方式(如內托、溫敷、針刺、艾灸)促使膿潰。消除邪氣聚集的根源,使其無法停留而自然消散。若陰陽經脈壅滯影響癰腫,可取相應輸穴瀉邪。
-
刺大邪(實邪):逐步削弱邪氣,瀉其有餘使實證轉虛。針刺時需精準疏通病邪通路,觀察肌肉與氣色變化,避免誤判虛實。實邪多在三陽經,宜刺陽經分肉之間。
-
刺小邪(虛邪):逐漸扶助正氣,補其不足以免傷正。先補不足之經,再瀉有餘之經,使真氣恢復、邪氣消散。虛邪可刺分肉間。
-
刺熱邪:迅速發散熱邪,使其徹底消散而不復發。開通壅滯、暢通門戶,讓熱邪有出路,疾病自癒。
-
刺寒邪:以溫補為主,緩慢行針以激發陽氣。溫補後閉合針孔防氣洩,調和虛實以存正氣。
黃帝問:「該用什麼針具?」岐伯答:「刺癰用鈹針,刺實邪用鋒針,刺虛邪用圓利針,刺熱邪用鑱針,刺寒邪用毫針。」五邪針刺各有適宜工具,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