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3)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3)

1. 三十三、刺有五節

(《靈樞·刺節真邪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

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振埃者,猶振落塵埃,故取其外經,可以去陽病也。發蒙者,猶開發蒙瞶,故刺其腑輸,可以治腑病也。去爪者,猶脫去余爪,故取關節肢絡,可以治血道不通之病也。徹衣者,猶徹去衣服,故當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猶解其迷惑,故在盡知陰陽,調其虛實,可以移易其病也。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䭇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陽邪在上,故滿於胸中,為憤瞋肩息、氣逆喘喝、如埃如煙、䭇不得息等證。

治在上者,尚疾于振埃,謂其疾如拂塵也。瞋,昌真切。䭇,古噎字,食不下也。)黃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天容,手太陽經穴。)黃帝曰:其咳上氣窮詘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廉泉,任脈穴。詘音屈,不伸也。)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帝曰:善哉。(無過一里,如人行一里許也。血變,血色變也。)

黃帝曰:刺節言發蒙,余不得其意。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輸、去腑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者,刺腑輸可愈,故曰發蒙。)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於發蒙也。(疾於發蒙,取效之速也。

)黃帝曰:善。願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日中,陽王氣行之時也。聽宮,手太陽腑輸也。其脈與目相通,故能中其眸子。刺之而聲應於耳,乃其穴也。)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

(此驗聲之法也。刺其穴,以手堅按鼻孔而疾為偃臥,其聲則應於針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謂病無形見,有不必相見而取者,真有神明相得之妙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者。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腰脊所以立身,故為身之大關節。肢脛所以趨翔,故為人之管。管,鍵也。莖垂者,前陰宗筋也。命門元氣盛衰,具見於此,故為身中之機。

白話文:

三十三、刺有五節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針刺有五種節制方法,是怎樣的?」岐伯回答:「確實有五種:一叫振埃,二叫發蒙,三叫去爪,四叫徹衣,五叫解惑。」

黃帝說:「您提到五節,我不明白其含義。」岐伯解釋:

  • 振埃:針刺外經,治療陽病(如陽氣上逆、胸悶氣喘等)。
  • 發蒙:針刺六腑的腧穴,治療腑病(如耳目功能障礙)。
  • 去爪:針刺關節和四肢絡脈(如腰脊、下肢問題)。
  • 徹衣:全面針刺陽經的特殊腧穴(如熱症需散熱)。
  • 解惑:通曉調和陰陽,補虛瀉實,使失衡恢復。

振埃的細節
黃帝追問振埃的具體操作。岐伯說:「振埃針對陽氣上逆、胸中脹滿、呼吸急促、厭惡煙塵等症狀,效果快如拂塵。」取穴「天容」(手太陽經),若伴隨咳嗽胸痛,加刺「廉泉」(任脈)。針刺深度以「血色變化」或「人行一里時間」為準。

發蒙的細節
黃帝問發蒙(治耳目失聰)的原理。岐伯讚嘆此為針刺精髓,需在正午(陽氣最盛)刺「聽宮穴」(手太陽經),針感會傳至眼睛和耳朵。驗證方法:刺穴時按壓鼻孔並快速躺下,若聽到聲音回應,即取穴正確。強調「無需眼見,憑神明感應」的奧妙。

去爪的細節
黃帝問去爪(治關節問題)。岐伯解釋:「腰脊是身體大關節,下肢主管行動,前陰關乎精氣津液。」意指針刺這些部位可疏通氣血,如去除多餘爪甲般解決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