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一卷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一卷 (2)

1. 三十一、陰陽形氣外內易難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形見於外,氣運於中。病傷形氣,則或先或後,必各有所應。)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風寒外襲,故傷於形。情欲內勞,故傷於氣。

內傷則病在臟腑,外傷則應於皮毛。若風傷筋脈,則居於外內之間,故應於筋脈。此形氣表裡之有辨也。)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大約病三日者,可一刺而已,故九日者當三刺,一月者當十刺。凡病之多少遠近,當推此以衰去之,是刺之大法也。

)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久痹不去身者,其身不能往來,以陰邪在於血脈,故當視其血絡而盡去之。)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上文言久近之難易,故此復問外內之難易。)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外病而內不病者其病淺,故當半其日,謂減於前法日數之半,如病一月者,可五刺而已也。)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

此月內難易之應也。(內病而應於外者其病深,故當倍其日,如淺者一月五刺,重者一月十刺也。病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

白話文:

三十一、陰陽形氣外內易難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形體與氣機的疾病有先後之分,外傷與內傷的相互影響是如何的?」伯高回答:「風寒會損傷形體,憂慮、恐懼、憤怒會損傷氣機。氣機受損則影響臟腑,使臟腑生病;寒邪損傷形體,則在形體上顯現症狀;風邪損傷筋脈,症狀便反應在筋脈。這就是形體與氣機、外傷與內傷之間的對應關係。」

黃帝問:「該如何針刺治療?」伯高回答:「病發九天的,針刺三次即可;病發一個月的,針刺十次即可。病情的輕重與病程長短,皆可依此比例調整治療次數。若是長期痺症纏身不癒,需觀察其血絡,將瘀血完全放出。」

黃帝問:「外傷與內傷的疾病,治療的難易程度有何不同?」伯高回答:「形體先病而未傷及臟腑的,治療時間可減半;若臟腑先病而症狀顯現於形體的,治療時間則需加倍。這便是病在表裡深淺所對應的治療難易差別。」

2. 三十二、刺有三變營衛寒痹

(《靈樞·壽夭剛柔篇》)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刺營者刺其陰,刺衛者刺其陽,刺寒痹者溫其經,三刺不同,故曰三變。)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調經論》亦曰:取血於營,取氣於衛。

內熱義如下文。)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營主血,陰氣也,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腑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怫音佛。愾音戲。)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寒痹久留不去,則血脈不行,或凝滯而為痛,或皮膚不知痛癢而為不仁。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內熱,謂溫其經也。布衣血氣澀濁,故當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針及艾蒜蒸灸之類。焠音翠,灼也。)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

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㕮咀,古人以口嚼藥,碎如豆粒而用之。後世雖用刀切,而猶稱㕮咀者,其義本此。漬,浸也。馬矢熅中者,燃干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塗,鹽泥封固也。晬,周日也。復布為復巾者,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滓,柤也。炙巾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也。

大人血氣清滑,故當於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後,但以藥熨,則經通汗出而寒痹可除矣。內,納同。矢,屎同。熅音慍。晬音醉,滓音子。複音福。)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刺後起步於密室內中,欲其血氣行而慎避風寒也。凡此者皆所謂內熱之法。

白話文:

三十二、刺有三變營衛寒痹

黃帝問:「我聽說針刺有三種變化,是指哪三種?」伯高回答:「有刺營分的,有刺衛分的,有刺寒痹滯留經脈的。(刺營分是刺陰分,刺衛分是刺陽分,刺寒痹是溫通經絡,三種針法不同,所以稱為三變。)」

黃帝問:「這三種針刺方法如何操作?」伯高回答:「刺營分要放血,刺衛分要疏導氣機,刺寒痹要使體內生熱。(《調經論》也說:營分取血,衛分取氣。『內熱』的含義如下文所述。)」

黃帝問:「營分、衛分、寒痹的病症表現如何?」伯高回答:

  • 營分生病:表現為寒熱交替、氣短、血液運行異常。(營主血,屬陰,陰分病變則陽氣偏勝,所以寒熱往來。陰病則陰虛,陰虛則氣不足,所以氣短。邪在血分,所以血液妄行。因此刺營分應刺血分。)
  • 衛分生病:表現為氣滯疼痛時發時止,腹中脹滿鳴響,風寒侵襲腸胃。(衛屬陽,是水穀的悍氣,病在陽分,所以氣滯疼痛。氣無固定形態,所以時發時止。『怫』是鬱怒,『愾』是嘆息,『賁響』是腹鳴如奔。這些都是氣分的病變。風寒外襲,客於腸胃之間,因六腑屬表,陽邪易侵,所以病在衛氣。)
  • 寒痹生病:寒邪滯留不去,時常疼痛且皮膚麻木。(寒痹久留,血脈不通,或凝滯而痛,或皮膚失去知覺而麻木。)

黃帝問:「如何用針刺治療寒痹並使體內生熱?」伯高回答:「對平民百姓可用火針,對尊貴者可用藥物熱熨。(『內熱』是指溫通經絡。平民血氣澀滯,適合火針,如雷火針、艾灸等。)」

黃帝問:「藥物熱熨的方法是?」伯高回答:「用濃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共四種藥材,切碎後浸泡酒中。再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一起浸入酒中。將酒罈放在馬糞火中煨,密封不讓洩氣。五天五夜後取出布和棉絮曬乾,乾後再浸泡,直到藥汁吸盡。每次浸泡需滿一整天再曬乾,之後將藥渣與棉絮夾入布中,做成六七尺長的布巾,共六七條。使用時用桑木炭烤熱布巾,熨貼寒痹針刺的部位,讓熱氣深入病處,涼了再烤熱重複,共三十次。出汗後用布巾擦拭身體,同樣三十次。(『㕮咀』是古人用嘴嚼藥至豆粒大小,後世雖改用刀切,仍沿用此名。『馬矢熅』是用馬糞燃火煨烤,西北方常用。『復巾』是雙層布巾,如夾袋,裝藥渣和棉絮。桑木炭能通利關節,祛風寒濕痹。)尊貴者血氣通暢,針刺前後用藥熨即可,使經絡通暢、發汗而祛寒痹。)」

針刺後在室內活動,避免受風。每次針刺後都需熱熨,如此病可痊癒,這就是所謂的『內熱』。(針刺後在密室中活動,是為了讓血氣運行並避風寒。這些都是『內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