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28)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28)

1. 三十、繆刺巨刺

)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時或有聞者,尚為可治;其不聞者,絡氣已絕,刺亦無益,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耳中如風聲者,雖聾猶有所聞,故宜刺如前數,當左右繆取之。)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在分肉間痛而刺之,謂隨痛所在,求其絡而繆刺之也。)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此即月死生之數,義如前。按:本篇以月死生為數,如上節曰: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此氣候之刺數也。觀前二十九章曰:厥陰少陽,日一取之;太陰陽明,日二取之;少陰太陽,二日一取之。此又諸經亦有刺數。當與此參酌為用而別其盛衰,庶乎盡善。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故絡病如此。)刺足中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中趾次趾,皆足陽明所出之經,即厲兌穴次也。)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足少陽支者下胸中,貫膈循脅肋,故為此病。)刺足小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足少陽之井竅陰穴也。)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溫衣飲食,言飲食俱宜暖也。)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故嗌痛不可內食。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故善怒而氣上走於賁門之上。蓋邪在少陰,腎水必虛,陰火上熾,故為嗌痛善怒等病。內,納同。賁,奔、秘二音。)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足下中央,少陰之井,湧泉穴也。左右俱痛者,各刺三痏。痛在一邊者,繆刺之。)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然骨之前;足少陰之滎,然谷穴也。)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足太陰之脈絡,上入腹,布胸脅而筋著於脊,故為病如此。控,引也。䏚,季脅下也。)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髮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腰尻骨解兩胂之上者,督脈腰俞之旁也。以月死生為痏數,義如前。

腰俞止一穴居中,本無左右,此言左取右、右取左者,必腰俞左右,即足太陽之下髎穴也。腰尻兩胂義,詳本類後四十九。胂音申。)

白話文:

三十、繆刺巨刺

如果耳朵完全聽不見聲音,就不能針刺。(有時還能聽到聲音的,尚且可以治療;完全聽不見的,代表絡脈氣機已經斷絕,針刺也沒有幫助,所以不能刺。)耳中有風聲的,也按照同樣的方法針刺,左邊病刺右邊,右邊病刺左邊。(耳中有風聲的,雖然聽力受損但還能聽到一些聲音,因此應按照前述方法針刺,並採用左右交叉取穴的方式。)

凡是痹症疼痛遊走不定、沒有固定位置的,可以在肌肉間的疼痛處針刺。根據月亮的盈虧來決定針刺的次數,施針者需順應氣血的盛衰調整針刺次數。如果針刺超過對應天數,會導致氣虛;針刺次數不足,則邪氣無法排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病癒即停止;未癒的,再依同樣方法針刺。(在肌肉間的疼痛處針刺,是指根據疼痛所在位置,找到相應的絡脈進行繆刺。)

邪氣侵犯足陽明經的絡脈,會導致鼻塞、流鼻血、上齒寒冷。(足陽明經脈起始於鼻翼兩側,向下沿鼻外進入上齒,因此絡脈病變會出現這些症狀。)針刺足中趾、次趾指甲上與肌肉交接處各一針,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中趾、次趾都是足陽明經所經過的部位,即厲兌穴附近。)

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的絡脈,會引起脅痛、呼吸困難、咳嗽並出汗。(足少陽經的支脈下行至胸中,穿過橫膈,沿著脅肋分布,因此會出現這些病症。)針刺足小趾、次趾指甲上與肌肉交接處各一針(即足少陽經的井穴「竅陰」),呼吸困難會立刻緩解,出汗也會停止,咳嗽者保持溫暖衣物飲食,一天即可好轉。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病症會立刻改善;未癒的,再依同樣方法針刺。(「溫衣飲食」指飲食和衣物都應保持溫暖。)

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的絡脈,會導致咽喉疼痛無法進食、無故易怒、氣逆上衝至賁門。(足少陰經脈沿喉嚨分布,因此會咽喉疼痛無法進食。其分支與經脈上行至心包,所以會易怒且氣逆上衝至賁門。因邪在少陰,腎水不足,陰火上炎,故出現咽喉痛、易怒等症狀。)針刺足底中央的脈絡各三針,共六刺,可立即見效,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足底中央是足少陰經的井穴「湧泉」。若兩側都痛,各刺三針;單側疼痛,則採用繆刺法。)咽喉腫脹,無法吞嚥唾液,有時也難以吐出口水者,針刺然骨前方出血,可立刻緩解,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然骨前方為足少陰經的滎穴「然谷」。)

邪氣侵犯足太陰經的絡脈,會導致腰痛並牽引少腹、季脅,使身體無法後仰呼吸。(足太陰經的絡脈上入腹部,分布於胸脅,筋絡附著於脊椎,因此會出現這些症狀。)針刺腰骶部兩側肌肉上的「腰俞穴」,根據月亮盈虧決定針刺次數,出針後症狀立即緩解,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腰骶部兩側肌肉上的部位,是督脈「腰俞」旁的位置。根據月亮盈虧決定針刺次數,意義如前所述。腰俞只有一穴位於正中,本無左右之分,此處說左取右、右取左,應是指腰俞左右兩側,即足太陽經的「下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