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23)
二十卷 (23)
1. 二十九、約方關格之刺
(《靈樞·禁服篇》全)
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六十篇,古經數也。今失其傳。
編絕簡垢,即韋編三絕之謂。垢,塵汙也。蓋古時無紙,書於竹簡,以熟皮編之,故曰韋編。外揣,本經篇名。所言渾束為一大則無外等義,見前十二。)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曰:敢問今日正陽,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盟者以血塗口旁曰歃血。歃音霎。)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經脈為始,必先明經絡也。營其所行,營行有終始也。
知其度量,脈度有短長也。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分表裡出入也。此六句與經脈篇略同,詳經絡類首章。)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衛氣者,陽氣也,衛外而為固者也。陽氣不固,則衛氣失常,而邪從衛入,乃生疾病,故為百病母。義詳本類前二十六及疾病類四。)調其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瀉實則虛,補虛則實,故虛實乃止。病在血者調之絡,邪血去盡,則不殆矣。)雷公曰: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黃帝曰:夫約方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約者,要也。約方約囊,其道同也。囊滿弗約則輸泄而傾,方成弗約則不切於用,蓋雜則不精也。
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不得其精,焉能入神?有方無約,即無神也,故曰神與弗俱。所謂約者,即前外揣篇渾束為一之義。)雷公曰:願為下材者弗滿而約之。(滿言欲博,約言欲精,弗滿而約之,謂亦有不由博學而可得其捷徑者否也,故曰願為下材。)黃帝曰: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因滿而約,約之善也。由博而精,精之至也。未滿而知約,何約之有?未博而言精,何精之有?若是者謂之為工,安足為天下師?是以言約者非滿不可,言精者非博不可也。)雷公曰:願聞為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太陰行氣於臟,故寸口主中。
白話文:
二十九、約方關格之刺
雷公向黃帝請教:「弟子學習醫術,通曉《九針》六十篇,日夜勤奮研讀,書簡的繩子斷了又接,竹簡也因翻閱而蒙上污垢,但仍不斷誦讀,卻未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外揣》篇提到『將複雜的道理歸納為一體』,但弟子不明白其真諦。道理廣大無邊,細微無內,大小無極限,高低無尺度,該如何統整?人的才學有深淺,智慧有高低,像弟子這樣努力學習,仍恐這些學問散佚失傳,斷絕於後世。請問該如何歸納要領?」
黃帝讚許道:「問得好!這是先師禁止輕易外傳的秘術,需割臂歃血立誓。你若想學,何不先齋戒?」雷公恭敬行禮,齋戒三日後請求:「今日吉時,弟子願立誓受教。」
黃帝與他進入齋室,割臂歃血,鄭重宣告:「今日吉時,歃血傳授秘方。違背誓言者,必遭災禍。」雷公應諾。黃帝左手握住他的手,右手遞交醫書,叮囑:「謹記!我為你講解。」
針刺的原理:以經脈為基礎,掌握其循行與度量,內調五臟,外治六腑。(明瞭經絡走向、長短及表裡關係。)審察衛氣(陽氣),因其失調是百病之源。(衛氣護衛體表,若虛弱則邪氣入侵。)調和虛實,虛實平衡後,刺絡瀉血,邪血排盡則病癒。(瀉實補虛,調血絡以除病根。)
雷公說:「這些道理弟子明白,但不知如何歸納要領?」黃帝解釋:「歸納醫方如紮緊布袋,袋滿不紮則內容流失,醫方不歸納則精髓不存。(『約』即提煉精要。無精髓則無神效,故需將複雜歸一。)」
雷公問:「資質平庸者能否不廣學而直接掌握精要?」黃帝答:「未博學卻求簡約者,僅能成一般醫者,不足為天下師。(真正的精要需奠基於博學。)」
雷公請教「一般醫者之道」,黃帝說:「寸口脈主內(臟),人迎脈主外(腑),兩者協調,如繩索平衡。春夏人迎稍盛,秋冬寸口稍盛,如此即健康之人。(太陰經氣行於內,故寸口反映內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