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20)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20)

1. 二十八、四盛關格之刺

(《靈樞·終始篇》)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終始,本篇名,詳載陰陽針刺之道,今散類各章。)陰者主臟,陽者主腑;(手足三陰,俱主五臟。手足三陽,俱主六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陽主外,故受氣於四末。陰主內,故受氣於五臟。四末,手足末也。

)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迎者,迎其來而奪之。隨者,隨其去而濟之。)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不明至道,而強不知以為知,即無道行私也。伐人長命,殃必及之,天道不爽,當知所畏。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天道陰陽,有十二辰次為之紀;人身血氣,有十二經脈為之紀。循環無端,終而復始,故曰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脈口在手,太陰脈也,可候五臟之陰。人迎在頸,陽明脈也,可候六腑之陽。

人之血氣經脈,所以應天地陰陽之盛衰者,畢露於此,故曰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應四時也。上謂人迎,下謂脈口,相應往來,即如下篇所謂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也。

結澀則不足,動疾則有餘,皆非平脈也。臟氣為本,肌體為末,表裡寒溫,司守不致相失,故必外之形肉、內之血氣皆相稱者,謂之平人。)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少氣者,元氣虛也,兼陰陽而言。

故上之人迎,下之脈口,必皆衰少無力,而兩手之尺寸亦不相稱也。凡陰陽氣俱不足者不可刺,若刺而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但可將以甘藥。甘藥之謂,最有深意,蓋欲補虛羸,非甘純不可也。至劑,剛毒之劑也。正氣衰者不可攻,故不宜用也。非惟不可攻,而灸之亦不可,以火能傷陰也。

臨此證者,不可忘此節之義。)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足陽明脈也。一盛二盛,謂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也。陽明主表而行氣於三陽,故人迎一盛,病在足經之少陽。

若大一倍而加以躁動,則為陽中之陽,而上在手經之少陽矣。凡二盛三盛,病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下仿此。)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者,乃六陽偏盛之極,盈溢於府,格拒六陰,是為外格。按下文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白話文:

二十八、四盛關格之刺

針刺的關鍵在於掌握「終始」的道理,清楚明白終始的含義,以五臟為綱領,陰陽的規律就能確定。陰經主導五臟,陽經主導六腑;陽經的氣來自四肢末端,陰經的氣來自五臟。因此,瀉法是逆著經氣運行方向施針,補法是順著經氣運行方向施針,懂得迎隨補瀉,就能調和氣血。

調和氣血的方法,必須通曉陰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將此道理傳於後世,須以血為誓,重視者昌盛,輕視者衰亡。若不明真理而妄自行事,必招致災禍。

遵循自然規律,談論「終始」——經脈是氣血循環的綱紀。通過診察脈口(太陰脈)和人迎(陽明脈),可判斷陰陽的盛衰與平衡,從而掌握天道的規律。所謂健康的人,脈口和人迎的脈象與四季相應,上下協調,六經脈流暢無阻,臟腑與體表的寒溫平衡,形體與血氣相稱。

氣虛者,脈口和人迎皆虛弱無力,尺寸不相稱,這表示陰陽俱不足。此時若補陽會耗竭陰氣,瀉陰會損傷陽氣,因此只能用甘味藥調補,不可用峻烈之藥或灸法,否則會破壞五臟之氣。

人迎脈比平時大一倍,病在足少陽經;若兼躁動,病在手少陽經。人迎脈大兩倍,病在足太陽經;若兼躁動,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大三倍,病在足陽明經;若兼躁動,病在手陽明經。人迎脈大四倍且快而強,稱為「溢陽」,是陽氣過盛而排斥陰氣,形成「外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