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18)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18)

1. 二十六、衛氣失常皮肉氣血筋骨之刺

骨空義詳經絡類十九。)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間者病輕,故用針宜淺宜小。甚者病重,故用針宜深宜眾。病變無窮,能隨其變而調治得宜者,故曰上工。

白話文:

二十六、衛氣失常時對皮肉氣血筋骨的針刺方法

黃帝問:「如何進行治療?」伯高回答:「疾病的變化無論是輕重深淺,都難以完全窮盡,關鍵在於找出病變的具體位置。病情較輕時,針刺應當淺且用針少;病情嚴重時,則需深刺且用針多。依據病情的變化來調節氣血,能做到這一點的醫者,才能稱為高明的大夫。」(病情較輕時,針刺宜淺且用針細少;病情嚴重時,則需深刺且用針較多。由於病變無窮無盡,能根據病情變化適宜調整治療方式的醫者,才能稱得上醫術精湛。)

2. 二十七、五亂之刺

(《靈樞·五亂篇》全)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此下言一時血氣之錯亂,非宿疾有因之謂。氣本五行,故曰五亂。)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清氣屬陽而升,在陰則亂。濁氣屬陰而降,在陽則亂。營氣陰性精專,行常順脈。衛氣陽性慓悍,晝當行陽,夜當行陰。

若衛氣逆行,則陰陽相犯,表裡相干,亂於胸中而為悗悶,總由衛氣之為亂耳。悗,母本切。)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氣亂於內者,上則在心肺,下則在腸胃也。嘿,默同。俯,俯同,又音免。)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

(氣亂於外者,下在於四肢,上在於頭也。)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道,言所由也。邪之來去,必有其道,知其道則取病甚易,是謂保身之寶也。按:此四句,雖以針刺為言,然實治法之要領,不可不知也。大凡疾病之生,必有所自,是有道以來也。

知其所自而徑拔之,是有道以去也。能審其道,則自外而入者,自表而逐之;自內而生者,自里而除之。自上來者可越之,自下來者可竭之。自熱來者不遠寒,自寒來者不遠熱。自虛而實者,先顧其虛,無實則已;自實而虛者,先去其實,無虛則已。皆來去之道也。俗云來處來,去處去。

此言雖淺,殊有深味,誠足為斯道之法。)黃帝曰:善。願聞其道。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手少陰之輸,神門也。心主之輸,手厥陰大陵也。)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手太陰之滎,魚際也。足少陰之輸,太谿也。氣在肺而取腎者,以少陰脈貫腎絡肺也。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取足太陰之輸,太白也。足陽明之輸,陷谷也。三里亦足陽明穴。)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天柱、大杼,俱足太陽經穴。不知,不應也。當復取其滎、輸二穴,通谷、束骨也。)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

(臂足之絡有血者,必先去其血。在手者取手,在足者取足。手陽明之滎、輸,二間、三間也。手少陽之滎、輸,液門、中渚也。足陽明之滎、輸,內庭、陷谷也。足少陽之滎、輸,俠谿、臨泣也。)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

白話文:

二十七、五亂之刺

黃帝問:「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分別對應五行,並與四季相配。為何會失調而混亂?又該如何調理才能恢復正常?」岐伯回答:「五行有其運行規律,四季也有明確劃分。若經脈與之相順應,則身體安康;若相違逆,則會導致紊亂。」

黃帝問:「什麼是『相順』?」岐伯解釋:「十二經脈對應十二個月,而十二個月又分屬四季(春、夏、秋、冬),每季氣候特性各異。若營氣與衛氣運行協調,陰陽平衡,清氣與濁氣互不乾擾,如此便是順應規律,身體自然安康。」

(以下所述為一時血氣錯亂的狀況,並非長期疾病所致。因氣機本於五行,故稱「五亂」。)

黃帝問:「什麼是『逆而亂』?」岐伯回答:「清氣本應在陽位卻滯留陰位,濁氣本應在陰位卻滯留陽位;營氣順脈而行,衛氣卻逆行;清濁之氣互相干擾,擾亂胸中氣機,稱為『大悗』。」

(清氣屬陽本該上升,若陷於陰位則亂;濁氣屬陰本該下降,若滯於陽位則亂。營氣性陰而精專,通常順脈運行;衛氣性陽而剽悍,白天行於陽分,夜晚行於陰分。若衛氣逆行,陰陽相衝,表裡互擾,胸中氣機紊亂而致悶塞,關鍵在於衛氣失調。)

因此:

  • 氣亂於心,會心煩沈默,低頭靜臥;
  • 亂於肺,則俯仰喘息,需按胸呼吸;
  • 亂於腸胃,引發霍亂;
  • 亂於四肢,導致手腳冰冷;
  • 亂於頭部,則氣逆頭重、眩暈昏倒。

黃帝問:「針刺治療五亂有方法嗎?」岐伯回答:「邪氣入侵與祛除皆有途徑,掌握此道便是養生至寶。」

(「道」指途徑。邪氣來去必有路徑,知其規律則易治病,此為保身關鍵。此原則不僅適用針刺,更是治療核心。疾病皆有其源,需辨明後對症根除:外邪由表驅散,內生由裡清除;上逆者降之,下陷者舉之;熱證用寒藥,寒證用熱藥;虛中夾實先固虛,實中夾虛先攻實。俗語『從哪來回哪去』,雖淺顯卻含深意。)

黃帝說:「好。請詳述方法。」岐伯回答:

  • 氣亂於心:取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和心包經的「大陵穴」。
  • 氣亂於肺:取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和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因腎經貫腎絡肺)。
  • 氣亂於腸胃:取足太陰脾經的「太白穴」和足陽明胃經的「陷谷穴」;若無效,加刺「足三里」。
  • 氣亂於頭:取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和「大杼穴」;若無效,再取該經的滎穴「通谷穴」與輸穴「束骨穴」。
  • 氣亂於四肢:先刺絡放血,再取陽明經、少陽經的滎穴與輸穴(如手陽明「二間、三間」,足陽明「內庭、陷谷」等)。

黃帝問:「如何補瀉?」岐伯回答:「進針出針緩和,稱為『導氣』;補瀉手法不露痕跡,旨在調和精氣,稱為『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