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類經》~ 二十卷 (17)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17)

1. 二十六、衛氣失常皮肉氣血筋骨之刺

(《靈樞·衛氣失常篇》)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此衛氣之常也。失其常,則隨邪內陷,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而苑蘊為病,故《禁服篇》曰衛氣為百病母也。

苑,郁同。)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瀉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上者為喘呼逆息,故當瀉之於上。人迎,足陽明經穴。天突、喉中,俱任脈穴。喉中,即廉泉也。)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街;(積於腹中者,當瀉其下。

三里、氣街,俱足陽明經穴。)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上下皆病,則上下俱當取之,如以上五穴是也。季脅之下一寸,當是足厥陰經章門穴。病之重者仍當雞足取之,謂攢而刺之也,即《官針篇》合谷刺之謂,詳見前六。一本云季脅之下深一寸。

)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脈大而弦急,陰虛而真臟見也。絕不至者,營氣脫也。腹皮急甚者,中和氣絕而脾元敗也。不宜刺矣。)

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兩眉者,闕中也。其應主肺,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脾氣通於唇,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濡,濕也。營本無形,若膚腠之汗,肌肉之脹,二便之泄利,皆濡然之謂。

其病在營,則氣血也。)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目為肝之竅,肝主筋也。)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耳為腎之竅,腎主骨也。)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黃帝曰:願聞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輸於四末。

(病在皮者,在陽分也。陽受氣於四末,以其皮淺氣浮也,故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病在肌肉,當治其柱。柱者,䐃之屬也。堅厚之肉,多在手足三陽分肉間,以肉主於脾,而脾主四肢也。足少陰之經,自足心,循內踝後,入足跟,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會於尻臀,貫脊,其肉俱厚,故亦為肉之柱。)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

(病在血氣,當治其輸。輸於諸絡,謂諸經之絡穴也。氣血留居,則經絡壅盛,故當取之。)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病在筋者,不必分其陰陽左右,但當隨病所在而治之。)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病在骨之屬者,當治骨空以益其髓。髓者骨之充也,故益髓即所以治骨。

白話文:

衛氣停滯於腹部,凝聚不通,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肢體脅肋及胃脘脹滿、呼吸困難,如何治療呢?(衛氣是水谷精微的活躍之氣,它循行於皮膚內、肌肉之間,熏蒸肓膜,散佈於胸腹,這是衛氣正常的運行規律。若衛氣失常,則隨邪氣入侵而滯留在腹部,凝聚不通,而導致疾病,所以《禁服篇》說衛氣是百病的根本。) 如果衛氣停滯在胸部,則從上面取穴治療;停滯在腹部,則從下面取穴治療;如果胸腹部都脹滿,則從側面取穴治療。如何取穴呢?停滯在上部的,瀉人迎、天突、廉泉;(上部停滯導致呼吸困難,故應在上部瀉血。人迎屬足陽明經穴;天突、廉泉皆屬任脈穴。)停滯在下部的,瀉足三里和氣街;(腹部停滯,應從下部瀉血。足三里和氣街皆屬足陽明經穴。)胸腹部都脹滿的,則上下都取穴,並在季肋下取穴(章門穴),病情重的,用攢刺的方法。(上下皆病,則應上下同時取穴,如上述五個穴位。季肋下約一寸處,是足厥陰經的章門穴。病情嚴重者,應採用攢刺法,即《官針篇》中所說的合谷穴攢刺,詳見前面第六篇。另有一說,季肋下應深刺一寸。)如果脈象洪大而弦急,或脈象微弱,或腹部皮膚緊張,則不宜針刺。(脈象洪大而弦急,是陰虛而臟腑受損的表現;脈象微弱,是營氣虛脫;腹部皮膚緊張,是氣機阻滯,脾氣衰敗,不宜針刺。)

如何判斷皮肉、氣血、筋骨的疾病呢?眉毛間顏色發暗無光澤的,病在皮膚。(眉毛間氣色暗淡,主肺,故病在皮膚。)嘴唇顏色青、黃、赤、白、黑的,病在肌肉。(脾氣通於唇,故病在肌肉。)皮膚濕潤的,病在氣血。(濡指濕潤,營氣無形,如汗液、肌肉腫脹、大小便失禁等,都屬於濕潤的表現。病在營氣,則屬於氣血病變。)眼睛顏色青、黃、赤、白、黑的,病在筋。(眼睛是肝的竅穴,肝主筋。)耳朵乾燥枯萎,沾滿污垢的,病在骨。(耳朵是腎的竅穴,腎主骨。)病症的表現和治療方法如何呢?百病變化多端,不可勝數,但皮膚有其輸布的區域,肌肉有其聚集的部位,氣血有其運行路線,骨骼有其內在的聯繫。皮膚的病變,其病氣輸布於四肢末端。(病在皮膚,屬於陽分病變。陽氣從四肢末端吸取,因皮膚淺表,氣息浮動,故皮膚的病變,輸布於四肢末端。)肌肉的聚集部位,在胳膊、腿等陽經肌肉之間,以及足少陰經的分佈區域。(肌肉病變,應治療肌肉聚集的部位。肌肉聚集的部位,是指肌肉堅厚的地方,多位於手足三陽經的肌肉之間,因肌肉屬脾,而脾主四肢。足少陰經從足心開始,沿內踝後方,進入足跟,向上沿腨內側,從膕內側邊緣,上行於大腿內後側,會合於臀部,貫穿脊柱,其間肌肉肥厚,故也是肌肉聚集的部位。)氣血的運行路線,遍佈於全身經絡,氣血停滯,則局部充盈隆起。(氣血病變,應治療其運行路線。運行路線指全身各經絡的絡穴。氣血停滯,則經絡阻塞,故應針刺取穴。)筋的病變,不分陰陽左右,只看病變的部位。(筋的病變,不必分陰陽左右,只需根據病變部位治療即可。)骨的病變,應治療骨骼空隙,以滋養骨髓。(骨骼的病變,應治療骨骼空隙,以滋養骨髓。髓是骨骼的精華,滋養骨髓也就是治療骨骼。骨骼空隙的含義,詳見經絡類十九篇。)如何治療呢?疾病的變化,浮沉深淺,變化萬千,不可窮盡,應根據病情的部位、輕重,選擇針刺的深度、針數,隨病情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法,這就是上等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