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三卷 (23)

回本書目錄

三卷 (23)

1. 十四、天年常度

(靈樞天年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基,址也。楯,材具也。楯音巡。)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乾之陽,母得坤之陰,陽一而施,陰兩而承,故以母為基,以父為楯。

譬之稼穡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種。種劣地優,肖由乎父;種優地劣,變成乎母;地種皆得而陰陽失序者,雖育無成也。故三者相合,而象變斯無窮矣。夫地者基也,種者楯也,陰陽精氣者神也,知乎此則知人生之所以然矣。)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

二氣合而生人,則血氣榮衛五臟,以次相成,神明從而見矣。惟是神之為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於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是為吾身之全神也。夫精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未有形氣衰而神能王者,亦未有神既散而形獨存者,故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至於魂魄之義,如前本神篇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

及諸家得理之論,再附於左以詳其義。唐。孔氏曰:人之生也,始變化為形,形之靈曰魄,魄內自有陽氣,氣之神曰魂。魂魄,神靈之名,初生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此魄之靈也;又其精神性識漸有知覺,此則氣之神也。樂祁曰: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魄屬形體,魂屬精神。精又是魄,魄是精之神;神又是魂,魂是氣之神。

邵子曰:氣形盛則魂魄盛,氣形衰則魂魄亦從而衰。魂隨氣而變,魄隨形而化,故形存則魄存,形化則魄散。朱子曰:魂神而魄靈,魂陽而魄陰,魂動而魄靜。生則魂載於魄,而魄檢其魂;死則魂遊散而歸於天,魄淪墜而歸於地。運用動作底是魂,不運用動作底是魄。魄盛則耳目聰明,能記憶,老人目昏耳瞶記事不得者,魄衰也。

又曰:人生則魂魄相交,死則各相離去。月之黑暈是魄,其光是魂,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火是魂,鏡是魄,燈有光焰,物來便燒,鏡雖照見,卻在裡面。火日外景,金水內景,火日是魂,金水是魄。陰主藏受,故魄能記憶在內;陽主運用,故魂能發用出來。二物本不相離,精聚則魄聚,氣聚則魂聚,是為人物之體;至於精竭魄降,則氣散魂遊而無所知矣。)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堅固者不易損,和調者不易亂,解利者可無留滯,緻密者可免中傷。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者,經脈和也。呼吸微徐氣以度行者,三焦治也。

白話文:

十四、天年常度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知道人在生命之初,是以什麼氣作為基礎?依靠什麼來形成身體?失去什麼會死亡?得到什麼才能生存?」岐伯回答:「以母親的血氣為基礎,以父親的精氣為支柱,失去神氣就會死亡,保有神氣才能生存。(人的生命是由父母的精氣結合而成。父親得到乾卦的陽氣,母親得到坤卦的陰氣,陽氣主施予,陰氣主承接,因此以母親為基礎,以父親為支柱。

好比種植莊稼,必須有好的土地,才能播種。種子差但土地好,孩子的特質偏向父親;種子好但土地差,孩子的特質偏向母親;若土地和種子都好,但陰陽失調,即使能生育也無法健康成長。因此三者相合,生命的變化才會無窮無盡。土地是基礎,種子是支柱,陰陽精氣則是神,明白這些就能理解生命的由來。)

黃帝問:「什麼是神?」岐伯回答:「血氣調和,營衛之氣暢通,五臟成形,神氣寄居於心,魂魄完備,才能成為完整的人。(神是陰陽調和所產生的靈性。陰陽二氣結合而生人,血氣、營衛、五臟依次形成,神明的功能由此顯現。

神的意義可分兩方面:分開來說,陽神稱為魂,陰神稱為魄,以及意志、思慮等都屬於神;整體而言,神藏於心,所有情志活動都由心統攝,這就是人體完整的『神』。精氣充足則血氣充足,血氣充足則神氣充足,沒有形體衰敗而神氣旺盛的,也沒有神氣消散而形體獨存的,所以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關於魂魄的意義,如前《本神篇》所說:『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依附精氣而運作者謂之魄。』其他各家學說的合理論述,附錄於下以供參考:

唐代孔穎達說:人的生命始於形體形成,形體的靈性稱為魄,魄內含陽氣,陽氣的靈性稱為魂。魂魄是神靈的名稱,初生時耳聰目明、心識活動、手足運動,這是魄的作用;隨著精神意識逐漸發展,產生知覺,這是魂的作用。

樂祁說:心的精微靈氣稱為魂魄,魄屬於形體,魂屬於精神。精是魄的基礎,魄是精的神;神是魂的表現,魂是氣的神。

邵雍說:氣血形體旺盛則魂魄旺盛,氣血形體衰弱則魂魄也隨之衰弱。魂隨氣而變化,魄隨形體而消長,因此形體存在則魄存在,形體消亡則魄消散。

朱熹說:魂主動而魄主靜,魂屬陽而魄屬陰。活著時魂依附於魄,魄制約魂;死後魂遊散歸於天,魄沈墜歸於地。運作活動的是魂,靜止不動的是魄。魄盛則耳聰目明、記憶力強;老人視力模糊、聽力衰退、記憶力差,是因為魄衰。

又說:活著時魂魄相互交融,死後則分離。月亮的暗面是魄,光亮是魂,魂是魄的光輝,魄是魂的根基。火代表魂,鏡代表魄,燈有光焰能燒灼外物,鏡雖能照見卻在內部。火與太陽屬陽,象徵魂;金與水屬陰,象徵魄。陰主收納,因此魄能記憶;陽主運作,因此魂能發揮作用。兩者本不相離,精氣凝聚則魄聚,血氣凝聚則魂聚,形成生命;若精氣耗盡、魄消散,則血氣散失、魂遊離,生命便終結。)」

黃帝問:「人的壽命長短各不相同,有的早夭,有的長壽,有的突然死亡,有的久病纏身,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五臟強健,血脈調和,肌肉通利,皮膚緻密,營衛之氣運行正常,呼吸平緩,氣血循行有度,六腑消化食物,津液輸布順暢,各項機能正常運作,因此能長壽。(五臟強健則不易受損,血脈調和則不易紊亂,肌肉通利則氣血無阻滯,皮膚緻密則外邪難侵。營衛之氣運行正常,表示經脈通暢;呼吸平緩、氣血循行有度,說明三焦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