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11)
二十卷 (11)
1. 二十一、血絡之刺其應有異
(《靈樞·血絡論》全)
黃帝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奇邪,即繆刺論所謂奇病也。在絡不在經,行無常處,故曰奇邪。)黃帝曰:刺血絡而僕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悗,母本切,悶亂也。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氣雖盛而血則虛者,若瀉其氣,則陰陽俱脫,故為仆倒。)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血出而能射者,陰中之氣使之也,故曰血氣俱盛。)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陽氣久留不瀉,則陽邪日盛,陰血日枯,故血黑以濁,所出不多,不能射也。
)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於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新飲入胃,未及變化而滲於絡,故血汁相半。)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水在肌表而因於絡,陰氣積於陽分也;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陰滯於陽而不易散也,所以為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
(新相得而未和合者,言血氣初調,營衛甫定也。當此之時,根本未固,而妄施以瀉,則陰陽表裡俱致脫離,而衰危之色故見於面也。)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悗。(取血者,刺其絡也。若出血過多,必虛及於經。經之屬陰者主臟,臟虛則陰脫,故為煩悗。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陰陽相得,言表裡之邪相合也。經絡之病俱有餘,雖多出血,皆邪氣耳,故弗能虛。)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相,視也。
視其血絡盛而且堅及橫以赤者,或上或下、或小或大者,皆當因其微甚則而瀉之,瀉有則度,故可萬全無失於刺絡之術數矣。若失其數而反其法,則為僕為脫為虛為腫等證,各如刺度以相應也。)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
(肉著者,吸著於針也。針入而熱,肉必附之,故緊澀難轉,而堅不可拔也。)
白話文:
二十一、血絡之刺其應有異
黃帝問:我想瞭解那些異常的病邪不在經脈中的情況。岐伯回答:這就是血絡的問題。(奇邪,即《繡刺論》所說的奇病,病在絡脈不在經脈,運行無固定位置,故稱奇邪。)
黃帝問:刺血絡後人會昏倒,是什麼原因?刺後血噴射而出,又是為何?血色暗黑而混濁呢?出血清稀且半為液體呢?拔針後局部腫脹呢?出血或多或少而面色蒼白呢?拔針後面色不變卻煩悶呢?大量出血卻無異常反應呢?請說明緣由。(悗,音母本切,指悶亂。)
岐伯答:脈氣旺盛但血虛者,刺之會使氣脫,氣脫則昏倒。(氣盛血虛者,若瀉其氣,陰陽皆脫,故昏倒。)血氣皆盛而陰氣偏多者,其血滑利,刺之則噴射。(血能噴射,是因陰中之氣推動,故稱血氣俱盛。)陽氣蓄積,久留未瀉者,其血黑濁,故不噴射。(陽氣久滯不瀉,陽邪日盛,陰血日枯,故血黑濁,量少難射。)
剛飲水而水液滲入絡脈,未與血融合者,刺之則血與水液分離而出。(新飲入胃,未及化生為血即滲入絡脈,故血水各半。)若非新飲,體內原有水濕停滯,久則成腫,陰氣積於陽分,其氣依附絡脈,故刺時血未出而氣先動,導致腫脹。(水濕在肌表依附絡脈,陰氣積於陽分;刺時氣先行而血未出,陰滯於陽難散,故腫。)
陰陽之氣剛調和但未穩固時,若貿然瀉之,會使陰陽俱脫,表裡分離,故面色蒼白。(新調和未穩固,指血氣初調、營衛剛定。此時根基未固,妄瀉則陰陽表裡俱脫,面色顯衰危。)刺後出血多、面色不變卻煩悶者,是因刺絡導致經脈虛,經脈屬陰者主臟,陰脫故煩悶。(刺絡取血,出血過多必傷及經脈,經屬陰者連臟,臟虛陰脫則煩悶。)
陰陽相合而為痹症者,邪氣內溢經脈、外注絡脈,此類陰陽俱有餘,即使大量出血也不會虛損。(陰陽相合,指表裡邪氣結合。經絡邪氣俱盛,出血多亦為邪氣,故不虛。)
黃帝問:如何觀察判斷?岐伯答:血絡盛滿堅硬、色赤,分布不定,小如針尖,大如筋條,按此瀉之可保安全,不失針刺法則;若違反法則,則會出現昏倒、氣脫、虛弱、腫脹等相應症狀。(觀察血絡盛堅赤橫,或上下不定、大小不一,依情況適度瀉之,遵循法則則萬全。若失誤違法,則症狀各異。)
黃帝問:針刺入後肌肉緊附針身是何原因?岐伯答:熱氣隨針而入使針發熱,熱則肌肉黏附針身,故緊澀難轉。(肌肉緊附,是因針熱吸引。針熱則肉黏,故緊澀難拔。)
2. 二十二、行針血氣六不同
(《靈樞·行針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九針於夫子,而行之於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髮針而氣逆,或數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願聞其方。(言受針之人,有此六者之異。)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重陽之人,陽勝者也。熇熇,明盛貌。高高,不屈之謂。心肺為二陽之臟,陽氣滑盛而揚,故神易於動,氣先針而行也。熇,郝、枵二音,又呼木切。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光明爽朗,陽之德也。沉滯抑鬱,陰之性也。故多陽則多喜,多陰則多怒。
然數怒者,頗有陰也。易解者,本乎陽也。陽中有陰,未免陽為陰累,故其離合難而神不能先行也。)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而血氣淖澤滑利,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相逢者,針入氣即至,言其應之速也。淖,乃到切。)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後,故獨行也。(陰性遲緩,其氣內藏,故陰多於陽者,其針已出,氣乃隨後而獨行也。
)黃帝曰:數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刺乃知也。(此亦陰滯,故氣往為難。往,至也。較之上節,則此為更甚耳。)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逆從弗失,何至氣逆?補瀉得宜,何以病益甚?凡若此者,乃醫之所敗所失,非陰陽表裡形氣之過也。)
白話文:
二十二、行針血氣六種不同現象
黃帝問岐伯:「我從您那裡學到九針的用法,並施行於百姓身上,但百姓的血氣狀況各不相同。有些人精神一動,氣就先於針而行;有些人氣與針同時反應;有些人拔針後氣才開始運行;有些人需多次針刺才有感覺;有些人下針後氣機逆亂;有些人多次針刺病情反而加重。這六種情況各有不同,請您解釋原因。」
岐伯回答:「陽氣旺盛的人,精神容易受影響,氣也容易隨針而行。」
黃帝問:「什麼是陽氣旺盛的人?」岐伯說:「這種人精力充沛、性格外向,說話快、腳步高,心肺之氣充足,陽氣旺盛而活躍,所以精神一動,氣就先於針而行。」
黃帝問:「若陽氣旺盛的人,氣卻不先於針而行,為什麼?」岐伯說:「這是因為此人陰氣也較多。」黃帝問:「如何知道陰氣較多?」岐伯解釋:「陽氣多的人常樂觀,陰氣多的人易怒。若此人雖易怒但情緒易平復,表示陽中帶陰,陰陽難以協調,所以氣不先於針而行。」
黃帝問:「氣與針同時反應的情況呢?」岐伯說:「陰陽調和、血氣通暢的人,針一刺入,氣就迅速反應。」
黃帝問:「拔針後氣才開始運行,是什麼原因?」岐伯說:「陰氣多而陽氣少的人,陰性沈緩,陽氣內藏,所以拔針後氣才逐漸運行。」
黃帝問:「需多次針刺才有感覺,為何?」岐伯說:「這種人陰氣多、陽氣少,氣機沈滯難行,因此需多次針刺才有效。」
黃帝問:「下針後氣機逆亂或病情加重,為何?」岐伯說:「這並非陰陽氣機的問題,而是醫者技術不精、操作失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