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10)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10)

1. 二十、肥瘦嬰壯逆順之刺

若衝脈之絡因邪而結,則跗上之經不動而為厥為寒者,亦衝脈之所致也。)黃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何以明者,恐人因厥而疑畏也。故必先導以言,次切其脈,其有素所必動而今則非者,如衝陽太谿太衝等脈,當動不動,乃可知其不動者為逆,動者為順,而其厥逆微甚可以明矣。)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釐,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白話文:

二十、肥瘦嬰壯逆順之刺

若衝脈的絡脈因邪氣阻滯而結聚,則足背上的經脈無法正常運行,進而導致厥冷或寒症,這也是衝脈病變所致。

黃帝問:「該如何辨明呢?」

岐伯答:「先用言語開導患者,再切脈驗證。若原本應搏動的脈象(如衝陽、太谿、太衝等穴處)現在卻靜止不動,便可判斷其為『逆』;反之,若脈象正常搏動則為『順』。如此,厥逆症狀的輕重程度便能清楚了。」

(此處「何以明之」的解釋是擔憂患者因厥症而恐慌,故須先以言語安撫,再切脈診察。若特定脈位本該跳動卻停止,即可知異常為『逆』,正常為『順』,從而辨明病情。)

黃帝感嘆:「聖人的醫道真是精深啊!如日月般明晰,細微處可比毫釐,若非先生您,誰能闡述得如此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