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9)
二十卷 (9)
1. 二十、肥瘦嬰壯逆順之刺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嬰兒血少氣弱,故但宜毫針。以淺而速,若邪有未盡,寧日加再刺,不可深而久也。)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濁當作滑。血清氣滑者,猶臨深決水,泄之最易,宜從緩治可也。
若疾瀉之,必致真氣皆竭矣。)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血濁氣澀者,猶循掘決沖,必借人力,但疾瀉之,其經可通也。)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者,太陰肺經,從臟出中腑,而走大指之少商;少陰心經,從臟出極泉,而走小指之少衝;厥陰心主經,從臟出天池,而走中指之中衝也。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者,陽明大腸經,從次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少澤而走頭之聽宮;少陽三焦經,從名指關衝而走頭之絲竹空也。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者,太陽膀胱經,從頭之睛明而走足小趾之至陰;陽明胃經,從頭之承泣而走足次趾之厲兌;少陽膽經,從頭之瞳子髎而走足四趾之竅陰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者,太陰脾經,從大趾隱白走腹而上於大包;少陰腎經,從足心湧泉走腹而上於俞府;厥陰肝經,從足大趾大敦而走腹之期門也。凡手之三陰,自臟走手為順,自手而臟則逆;手之三陽,自手走頭為順,自頭而手則逆。
足之三陰,自足走腹為順,自腹而足則逆;足之三陽,自頭走足為順,自足而頭則逆。此經之所以有逆順,而刺之所以有迎隨也。)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皆自下而上;獨少陰之脈若有下行者,乃衝脈也。詳如下文。)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衝脈起於胞中,為十二經精血之海,故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行者,輸在於大抒,足太陽經也,故出於頏顙,主滲灌諸陽之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下行者,並少陰之大絡,出陽明之氣街,由股入足,至內踝之後屬。其別而下者,自少陰以滲及肝脾二經,是為三陰,此其所以下行也。
骭音干,脛骨也。)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跗屬,足掌屬也。滲諸絡而溫肌肉,動輸篇作注諸絡以溫足脛。上三節與動輸篇大同,詳經絡類十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衝脈為十二經之海,故能溫肌肉,溫足脛,皆衝脈之氣也。
白話文:
【二十、肥瘦嬰壯逆順之刺】
黃帝問:「針刺嬰兒應如何操作?」岐伯答:「嬰兒肌肉柔嫩、血氣虛弱,針刺時應選用細毫針,淺刺後迅速出針,一天可施針兩次。」(嬰兒血氣不足,僅宜用毫針輕淺快刺。若邪氣未除,寧可增加施針次數,也不可深刺或久留針。)
黃帝問:「像臨深淵決放積水般(急瀉針法)的時機為何?」岐伯答:「若患者血液清稀而氣行滑利,急速瀉刺會導致氣機耗竭。」(此處「濁」應為「滑」。血氣滑利者如同深水易洩,應緩慢調理;若急瀉,恐真氣衰竭。)
黃帝問:「像挖渠疏導洪水般(強瀉針法)的時機為何?」岐伯答:「若血液稠濁而氣行滯澀,急速瀉刺可疏通經絡。」(此類患者猶如洪水需人力疏導,疾瀉能使經脈通暢。)
黃帝問:「經脈循行的逆順方向為何?」岐伯解釋:
- 手三陰經:從胸部內臟走向手指(肺經從臟至拇指少商,心經至小指少衝,心包經至中指中衝)。
- 手三陽經:從手指走向頭部(大腸經從食指商陽至迎香,小腸經從小指少澤至聽宮,三焦經從無名指關衝至絲竹空)。
- 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腳部(膀胱經從睛明至小趾至陰,胃經從承泣至次趾厲兌,膽經從瞳子髎至四趾竅陰)。
- 足三陰經:從腳部走向腹部(脾經從大趾隱白至大包,腎經從足心湧泉至俞府,肝經從大趾大敦至期門)。
順逆原則:手三陰從臟至手為順,反之為逆;手三陽從手至頭為順,反之為逆;足三陰從足至腹為順,反之為逆;足三陽從頭至足為順,反之為逆。此即針刺「迎隨補瀉」的依據。
黃帝問:「為何唯獨少陰經脈有下行分支?」岐伯澄清:「非少陰本經,實為衝脈。」衝脈為五臟六腑氣血之海,其分支:
- 上行:從喉嚨滲灌諸陽經精氣。
- 下行:注入少陰經大絡,沿大腿內側至膝後,潛行脛骨內,至內踝後分佈於肝脾腎三陰經。
- 前支:從足底滲入腳趾間,溫養肌肉絡脈。
若衝脈別絡瘀結,足部失溫則發冷厥逆(因衝脈為氣血之源,攸關肢體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