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7)
二十卷 (7)
1. 十九、刺分四時逆則為害
九候各有其部,必審明病之所在,從而刺之,庶正氣不亂,精氣不致轉變矣。)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此節義與刺禁論同,但多一欠字,詳見本類後六十四。)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動,變動也。見其變動之候,則識其傷在某臟,故可知其死期。)
白話文:
主題:十九、針刺需順應四時,違逆則會造成傷害
內容:
九種脈象各有對應的部位,必須清楚診斷疾病的位置,再進行針刺治療,這樣才不會擾亂正氣,精氣也不會發生異常變化。
黃帝說:很好。針刺五臟時,若刺中心臟,病人會在一天內死亡,其症狀為打嗝;刺中肝臟五天內死亡,症狀為胡言亂語;刺中肺臟三天內死亡,症狀為咳嗽;刺中腎臟六天內死亡,症狀為打噴嚏和打哈欠;刺中脾臟十天內死亡,症狀為吞嚥困難。(這段內容與《刺禁論》相同,只是多了「欠」字,詳細說明見後文第六十四篇。)針刺誤傷五臟必定導致死亡,其症狀變化會依照受傷的臟腑而有所不同,由此可判斷死亡時間。(動,指症狀變化。觀察這些變化的症狀,就能知道是哪個臟腑受損,從而推斷死亡的時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