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6)
二十卷 (6)
1. 十九、刺分四時逆則為害
(夏時氣盛,故溢入孫絡而充皮膚,所以人氣在孫絡。)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六月建未,是為長夏土勝之時,經絡皆盛,所以人氣在肌肉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秋氣始收,腠理始閉,所以人氣在皮膚。)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冬氣伏藏,內通五臟,所以人氣在骨髓中。)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闢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時氣遷變,病必隨之。察病氣,從經氣,以闢除其邪,邪去氣調,故不致生亂矣。)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此下言刺逆四時也。)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此春刺夏分也。夏氣未至,先奪於外,故令血氣外溢而少氣血。)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此春刺長夏也。春時木王,土氣本虛,復刺肌肉,重傷脾元,血氣環周皆逆,不相運行,故為喘滿上氣。
按:本篇與前診要經終論者義同文異,但彼分四時,此分五時,故有刺肌肉之謂。然本篇春夏冬三時,皆關刺秋分皮膚等義。意者以長夏近秋,故取肌肉,即所以刺秋分也。後仿此。)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此春刺冬分也。春氣發越,而復深取筋骨以傷其陰,故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誤刺經脈,所以血氣內竭。解㑊者,形跡困倦,莫可名之之謂。㑊音跡。)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長夏未至而先奪其氣,所以血氣卻弱,故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夏刺冬分,則陰虛於內,陽勝於外,故令人血氣逆而善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心主脈,誤刺經脈則心氣虛,故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衛外,令人臥不欲動;(秋時收斂,氣已去絡而復刺之,則氣虛不能衛外。氣屬陽,陽虛故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秋氣未至筋骨而深刺之,則血氣內散而中氣虛,所以寒慄。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諸脈者皆屬於目,冬刺經脈,預奪之也,故令人血氣脫而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當陽氣伏藏之時,而刺其陽分,則陽氣外泄。陽虛陰勝,故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冬時刺其夏之氣,故陽氣竭絕。
陽氣者精則養神,陽虛則神衰,所以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刺失四時,是為大逆,此時氣之不可不從也。若反而為之,必生亂氣,故相淫為病。)凡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搏,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薄,邪正相迫也。
白話文:
十九、刺分四時逆則為害
夏季氣血旺盛,邪氣容易滲入孫絡而充斥皮膚,因此人體的氣主要運行於孫絡。長夏(農曆六月)時,經絡氣血均旺盛,內注於肌肉之中。秋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閉塞,皮膚緊縮,故人體的氣主要集中在皮膚。冬季氣血潛藏,血氣內聚於骨髓,並與五臟相通。
因此,邪氣常隨著四時氣血的變化而侵入人體。其變化規律難以預測,但必須順應經氣運行來驅除邪氣,邪氣消除則氣血不會紊亂。
黃帝問:「違逆四時針刺會導致氣血混亂,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
-
春季誤刺:
-
刺絡脈(夏季部位):血氣外溢,使人氣虛乏力。
-
刺肌肉(長夏部位):血氣逆亂,引發氣喘。
-
刺筋骨(冬季部位):血氣內滯,導致腹脹。
-
夏季誤刺:
-
刺經脈:血氣耗竭,使人疲倦無力。
-
刺肌肉:血氣虛弱,易生恐懼。
-
刺筋骨:血氣上逆,易發怒。
-
秋季誤刺:
-
刺經脈:血氣上逆,記憶力減退。
-
刺絡脈:衛氣不固,嗜臥懶動。
-
刺筋骨:血氣內散,畏寒顫抖。
-
冬季誤刺:
-
刺經脈:血氣虛脫,視力模糊。
-
刺絡脈:陽氣外洩,形成嚴重痹症。
-
刺肌肉:陽氣衰絕,健忘失神。
凡針刺若不遵循四時經氣規律,反而逆亂而行,會導致正氣內亂,與精氣相衝突。必須細察九候脈象,使正氣不亂,精氣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