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十卷 (5)

回本書目錄

二十卷 (5)

1. 十九、刺分四時逆則為害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夏刺經俞,是夏刺春分也。肝應春,其主筋,傷其肝氣,故令人筋力解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秋分,傷其肺也,肺氣不足,故令人慾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者,恐也,恐為腎之志,肺金受傷,病及其子,故亦虛而恐也。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夏傷其腎,則精虛不能化氣,故令人少氣。水虧則木失所養而肝氣強急,故時欲怒也。)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春分,傷肝氣也。心失其母則神有不足,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寐;(秋刺夏分,則心氣少而脾氣孤。

脾虛則倦而嗜臥,心虛則神不安而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秋刺冬分,誤傷腎陰,則精氣耗散,故令人洒洒寒慄也。)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臥不能眠,眠而有見;(肝藏魂,肝氣受傷則神魂散亂,故令人慾臥不能眠,或眠而有見,謂怪異等物也。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心應夏,其主血脈,脈傷則邪氣乘虛客之,故發為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刺傷肺金,必虧腎水,故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此下言刺害也。五臟傷則五神去,神去則死矣,故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環,周一日也。此節止言四臟,獨不及肝,必脫簡耳。按:刺禁論所言五臟死期,尤為詳悉,但與本節稍有不同,見本類後六十四。

)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心肺居於膈上,肝腎居於膈下,脾居在下,近於膈間。膈者,所以隔清濁、分上下而限五臟也。五臟之氣,分主四季,若傷其膈,則臟氣陰陽相亂,是為傷中,故不出一年死。)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

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膈連胸脅四周,脾居於中,腎著於脊,知而避之者為從,不知者為逆,是謂反也。)

刺胸腹者,必以布㹠著之,乃從單布上刺,(此下言刺法也。胸腹虛淺近臟,故必以布㹠著之而後刺,所以護心腹,慎風寒也。㹠音皎,布也。著音灼,被服也。)刺之不愈復刺。(以平為期也。)刺針必肅,(敬謹毋忽也。)刺腫搖針,(搖大其竅,瀉之速也。)經刺勿搖,(恐泄其氣也。)此刺之道也。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春時天地氣動,水泉流行,故人氣亦在經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白話文:

十九、針刺須順應四時,違逆則會造成傷害

夏季若誤刺春季的穴位(肝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倦怠乏力。(夏季針刺肝經穴位,傷及肝氣。肝主筋,肝氣受損,導致筋骨鬆懈無力。)

夏季若誤刺秋季的穴位(肺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沈默寡言,心驚膽戰,像被人追捕一樣。(夏季針刺肺經,傷及肺氣。肺氣虛弱,故不願說話。恐懼是腎的情志,肺金受損累及腎水,導致腎虛而恐懼。)

夏季若誤刺冬季的穴位(腎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氣短,時常發怒。(夏季傷腎,精氣虧虛無法化生氣血,故氣短。腎水不足導致肝木失養,肝氣亢盛,故易怒。)

秋季若誤刺春季的穴位(肝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莫名感到驚慌,想做某事卻又忘記。(秋季針刺肝經,傷及肝氣。肝為心之母,肝虛影響心神,故心神不寧且健忘。)

秋季若誤刺夏季的穴位(心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更加嗜睡且多夢。(秋季針刺心經,心氣不足影響脾氣。脾虛則疲倦嗜睡,心虛則心神不安而多夢。)

秋季若誤刺冬季的穴位(腎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時常發冷顫抖。(秋季針刺腎經,誤傷腎陰,精氣耗散,故身體發冷。)

冬季若誤刺春季的穴位(肝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想睡卻無法入睡,或睡時出現幻覺。(肝藏魂,肝氣受損導致神魂散亂,故失眠或產生幻覺。)

冬季若誤刺夏季的穴位(心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氣血上逆,引發各種痹症。(心主血脈,心氣受損則邪氣乘虛入侵,故發為痹症。)

冬季若誤刺秋季的穴位(肺經),疾病無法痊癒,會使人容易口渴。(傷及肺金,影響腎水,導致津液不足而口渴。)

針刺胸腹部時,務必避開五臟。(五臟受損會導致神志喪失,危及生命。)

刺中心臟會立刻死亡,刺中脾臟五日內死亡,刺中腎臟七日內死亡,刺中肺臟五日內死亡。(「環」即一日。此處未提及肝臟,可能是漏簡。)

刺中膈膜則臟氣受損,即使暫時病癒,不出一年必死。(膈膜分隔五臟,損傷後臟氣紊亂,難以調和。)

避開五臟針刺,即為順應;若誤刺,則是違逆。

針刺胸腹時,需以布巾覆蓋,再從單層布上進針。(保護內臟,避免風寒侵襲。)

針刺未癒可再刺,直至病情穩定。

下針時需謹慎專注;刺腫脹處可搖針以擴大針孔,促進瀉邪;經脈針刺則不可搖針,以免洩氣。此為針刺的要領。

因此,春季氣血在經脈,夏季在孫絡,長夏在肌肉,秋季在皮膚,冬季在骨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黃帝問:「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岐伯答:「春季天地氣機開啟,冰雪消融,水流經通,故人氣在經脈;夏季經脈氣血充盈,溢入孫絡,皮膚充實。」